1樓:在北固山登山的蝴蝶蘭
從漢朝興起。
《晉書》卷十九《禮志上》中記載,祀灶這一活動最終被確定為國家儀軌最早是確定於漢朝,漢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並規定「立夏祀灶」。
而在更早的《史記·孝武本紀》曾記載載:「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文中是說,李少君曾經把祠灶與辟穀都當做是長生不老的成仙方術進獻給了皇帝。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
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據我國晉代名人周處所作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記載:
「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也有傳說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中國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
2樓:匿名使用者
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漢族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
《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祭灶」最早叫「紀灶」,即紀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
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禮記·禮器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由於火的發現,人們才由茹毛飲血開始過渡到吃熟食,喝開水。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對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誠的。
守歲習俗起源於哪個朝代
3樓:嗚啦啦嗚吶吶
守歲習俗起源於南北朝。
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守歲、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即除夕之夜人們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餃子...... 守歲習俗始於南北朝,樑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的習俗還包括:
祭灶:祭灶又稱「送灶」或「辭灶」。古時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
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等到除夕夜,把「灶神」再接回來。
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又稱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形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形的就叫做「糖瓜」。祭灶時要把灶糖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讓灶王爺別說壞話,灶神受到人們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軟」,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這實際上是民間一種倫理道德的自律。
掃塵: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掃塵之日,全家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淨淨迎接新年。
4樓:小強囧無敵
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5樓:匿名使用者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祭灶是什麼習俗?
6樓:從口從羊咩
祭灶,是中國民間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
「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民間傳統上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古老傳統。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
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國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7樓:小崔愛娛樂
中國傳統節日:小年傳統習俗之「祭灶」,知道祭灶有什麼風俗嗎?
祭灶是什麼?都有什麼習俗活動?由來是什麼?
8樓:黑刺客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儲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麵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儲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裡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
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麵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由於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彙報,玉皇大帝根據彙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
9樓:九寸夕暮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風俗: 擺供品,如花糕、糖瓜等,備紅棗及雜糧,為謁見玉帝禮品,另供草料和清水,為灶君餵馬飲馬之用。夜深人靜,把灶君像輕輕取下,和黃表紙與紙錢在大門口燒之,主婦帶全家再次禱告,「上天言好事,回宮見吉祥」。
請灶君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好話。然後,全家分食花糕和紅棗等。 由來:
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在周代已成習俗。
「 祭灶 」最早叫「紀灶」,即紀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於火的發現,人們才由茹毛飲血開始過渡到吃熟食,喝開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對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誠的。
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
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定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民間講究「 祭灶 必祭 在家 」,有「 祭灶 不 祭灶 ,全家都來到」的俗諺。 祭灶 時,凡在外的人都要趕回
10樓:小崔愛娛樂
中國傳統節日:小年傳統習俗之「祭灶」,知道祭灶有什麼風俗嗎?
從幾方面描寫祭灶風俗
11樓:天馬行空設計
祭灶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小年、謝節、灶王節、祭灶、中國民間信仰俗稱為送神,琉球語稱為御願解。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一般都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附近。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據說每年年底,灶君、太歲神與民間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尤其灶君會向玉帝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作為對人類獎懲報應的依據,故人們大多在此時奉拜家中諸神與灶君。
祭灶都有什麼風俗
12樓:小子小小師傅
祭灶有什麼風俗呢?我們來聽聽農村大爺是怎麼解說的
13樓:女人花海
北方的話一般是鍋裡不能空著,裡面放些饅頭之類的麵食。鍋臺旁貼張灶神的圖畫,放鞭炮等等
剪紙藝術是從哪一朝代開始興起的
據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剪紙來自於北朝。雖說已知的最早剪紙實物來自於北朝,但是實際上剪紙這項工藝在此之前就已經出現 西漢初年,紙張作為一種新的書寫載體開始出現。但是由於當時的造紙工藝並不成熟,所以紙張並未得到普及。然而即便如此,紙張這種新事物的出現還是給古人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剪紙這項工藝進入高峰期則...
歷史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夏朝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朝代,國家有公天下,變為家天下,古代史知道清朝滅亡結束。然後為近代史到新中國建立結束。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古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 媧皇女媧 黃帝軒轅 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
連紋鏡是哪個朝代的,青銅鏡從哪個朝代開始有
連弧紋鏡古鏡之一種。主要流行於戰國和漢代。戰國連弧鏡均為圓形,內背面以弧線或凹面容寬弧帶連成圈,作為主紋,弧數有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等多種,以八弧最為常見。古鏡之一種。主要流行於戰國和漢代。戰國連弧鏡均為圓形,背面以弧線或凹面寬弧帶連成圈,作為主紋,弧數有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