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夏灬泉筱
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現代漢語中的平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為:
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麻馬罵 (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舉例說明現代漢語中的平仄
2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漢語中語音聲調有四聲,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對應古漢語的平聲、上聲、去聲。如果分平仄,就是一聲和二聲是平聲,三聲、四聲是仄聲。
3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漢語中的平聲,就是漢語拼音的陰平和陽平,也就是一聲和二聲,現代漢語中的仄聲,就是漢語拼音的上聲和去聲,也就是三聲和四聲。例如:
堅持到底——平平仄仄
道聽途說——仄平平平
誰知道現代漢語中的平仄如何區分?拜託各位大神
4樓:海賊綸憂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
上聲是現代漢語並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麻馬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現代漢語中的二聲是平聲還是仄聲??求教!!
5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漢語中的二聲,又叫陽平,是平聲。三聲、四聲才是仄聲。
6樓:手機使用者
漢語的第
一、二聲,相當於平聲,第
三、四聲,相當於仄聲。但是,第
一、二聲當中,仍雜有不少的入聲字,作詩的時候,仍舊要歸到仄聲裡去的。所以我們只要把這部份入聲字識別出來就可以了
古代的平仄和現在普通話的平仄有什麼區別?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平上去入。其中「上聲、去聲、入聲」都屬於仄聲。
現代: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現代漢語中,一聲二聲都是平聲,三聲四聲屬仄。
古代的平聲,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即一聲和二聲;上聲,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即現代漢語的三聲;去聲,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四聲;入聲字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沒有,只是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還儲存著這個聲調。
如果是作詩,建議用普通話押韻。畢竟押韻的目的在於音律的迴旋優美,如果押古韻,那麼有些字的讀音現在已經發生了變化,就失去了押韻的意義。
8樓:拓跋秀榮鞏寅
可以查入聲字表.
許多詩詞的平仄其實是合格律的.
舉例。這裡國字就是入聲字.
以上個人陋見,僅供參考:
虞美人(李煜)
中有一句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怎麼又是你?
樓主的提問有意思.
一二聲是平聲
三四聲是仄聲,並且古代平仄與現在普通話的平仄...這個其實簡單.古時的發音我們已經不會讀了,不過現在詩和詞作中的入聲字看下就知道了.入聲字是仄聲的
如何區分古代漢語中的平仄
9樓:酸菜的王先生
今音的第一第二聲約等於古音的平聲,今音的第三第四聲,約等於古音的仄聲。
(1)平聲。這個聲調到後代分化為陰平和陽平。
(2)上聲。這個聲調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3)去聲。這個聲調到後代仍是去聲。
(4)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
10樓:匿名使用者
平仄其實很容易,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講,平聲就是第一聲、第二聲,陰平是第一聲,陽平是第二聲。
仄聲就是第三聲第四聲還有古代的入聲。
但是,有一個問題很難解決,就是入聲,古代有入聲,特點是發音很急促,現代沒有了。
古代的入聲現在演化成現代的四聲,所以有些讀上去明明是平聲的,但實際上是仄聲。
比如說「一」,平聲,讀陰平,第一聲,但是「一」在古代是入聲,所以其實是仄聲。
對於某些地區的人來說,入聲很容易就能分辨,因為他們發音的時候明顯感覺到聲音的急促感,比如上海人。
平仄基本上和清音濁音無關,清濁是發聲母時聲帶振動不振動的區別,而平仄是音調的關係。
11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漢語的第1、2、3、4聲分別對應古漢語的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12樓: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
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13樓:
中古漢語有"四聲八調"之分: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陰"和"陽"表示該字的聲母是清音還是濁音.
中古以前,同一聲內的陰調和陽調沒有區別.中古及其之後,陰調和陽調分開,有了"八聲"或"四聲八調"之分
平聲仄聲:上聲,去聲,入聲
清音:清子音(全清:不送氣清子音,次清:送氣清子音)全濁:濁子音中的破裂音([b],[d],[g]),摩擦音([v],[z]等),破擦音([dz]等)
次濁:濁子音中的鼻音([m],[n],[ng]),流音([l]等)清音平聲->陰平(普通話)
濁音平聲->陽平(普通話)
清音上聲+次濁上聲->上聲(普通話)
去聲+全濁上聲->去聲(普通話)
入聲派三聲(全濁入聲->陽平,次濁入聲->去聲,清音入聲派三聲)普通話中全濁音已併入清音,利用普通話不容易區分
14樓:匿名使用者
漢語四聲:
平:天 (平調)
上:子 (大概為上升的調)
去:聖 (大概為下降的調)
入:哲 (短促的調,並帶塞子音韻尾)
清聲母的讀陰調 比如「到」 (陰去調)
濁聲母的讀陽調 比如「道」 (陽去調)
看你的母語是什麼
如果是北方方言 那麼你可以把普通話裡讀第一聲的當作陰平,第二聲的當作陽平,然後再從中剔除原來是入聲的字(硬記吧)
如果是吳語 那麼沒問題 吳語中現在仍保留清濁對立和入聲 用你的母語就可以區分平仄
如果是其他南方方言 四聲是全的 但是清濁分不清 問題也不大 因為陰陽調的區別基本還是保留的
平仄怎麼分?
15樓:半闕相思
1、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2、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
3、古漢語中的平仄: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16樓:匿名使用者
如何區分平仄?簡單的說,
一、二聲字是平聲,
三、四聲字是仄聲。入聲字是仄聲。古詩所講平仄是聲調問題。
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宋末)漢字字音有四個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簡稱「四聲」。古詩所講的「平仄」就是針對這古「四聲」而歸類的:
四類聲調歸併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平聲本身為一大類,仍稱「平聲」,或簡稱「平」;上、去、入聲又合歸為一大類,統稱「仄聲」,或簡稱「仄」。兩大類簡稱「平仄」。
古「平聲」的字,聲音高而平且長,從頭至尾保持一致,不升不降;「仄聲」的字讀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彎,或短促(如入聲字)。平仄聲的字在詩詞中按一定的規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產生抑揚頓挫的 **效果,吟誦時在聲音上給人以美感。
但是,語音發展到現代普通話,「四聲」已經有所變化,古「平聲」分化成為現在的陰平、陽平(第
一、第二聲),古「上聲、去聲」仍然是現在的上聲、去聲(第
三、第四聲),而古「入聲」字則完全瓦解,分散混入了現在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的字中。由於古「入聲」屬於仄聲,所以現在讀古詩詞,不能把普通話讀為陰平、陽平(第
一、第二聲)的字一概當作平聲,因為它們中間混雜有古入聲字。
現在辨別古詩字音的「平仄」聲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我們現在的語音去辨別每個字的讀音屬於古代的平聲還是仄聲。大家總是簡單地以為第一第二聲是「平」,第三第四聲是「仄」,其實這是不全面的。正確的辨認方法應該是:
一、用現在普通話念字,如果是上聲、去聲(即第
三、第四聲)的,都是仄聲。
二、用現在普通話念字,如果是陰平、陽平(即第
一、第二聲)的,其中鼻韻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聲。第
一、第二聲中非鼻韻母的字多數是平聲,但有部分是仄聲(即古入聲字),如「鴨、接、耷、
八、逼、拔、達、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從上述第二點看,比較麻煩的是要在現在的第
一、第二聲非鼻韻母的字中辨別古入聲字。辨別入聲字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1.陽平(第二聲)字,只要不是鼻韻母(如上所述),則凡聲母是 b、d、g、zh、z、j 的,是古入聲字。如「拔、勃、得、笛、國、格、著、濁、雜、足、節、及」等。
2.記住一些做聲符的古入聲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這些字作聲旁的字,也是入聲字,如「鴨、押、匣、鉀、呷、伯、泊、帛、柏、植、值、殖、潔、結、桔、佶、黠、頡、盒、拾、閣、蛤、頜」等等,因此也屬於仄聲,儘管現在普通話讀作陽平。
3.也可以根據現在保留入聲的方言來辨認,如粵語、客家話、吳語等,用這些方言來念,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長的便是,但要經過一定了解才能掌握。
4.只要把現在普通話陰平、陽平中的古入聲字辨認出來(作仄聲處理),其餘的陰平、陽平字都是平聲字。用上述的方法已經可以把混在現代普通話陰平、陽平字中的絕大部分古入聲字剔出去了。
如果還不放心,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查韻書,如《廣韻》《集韻》《詩韻》《詞韻》等,這些韻書都分別把平、上、去、入的字歸類排列的。
古詩詞中的押韻與平仄,恐怕以現代漢語的讀音,很多都「押」不成,亦分不清平與仄,因為歷史上漢語一直受
說得未免有些偏激,事實上古漢語也是四聲,稱為平 上 去 入,相當於今天漢語的陰平楊平上聲和去聲。至於詩詞歌賦的押韻和平仄,則更顯現出今天漢語規範的好處,原因是古人由於讀音不夠統一和規範,尤其南北文人的差異性很大,因此在相當多的詩詞裡邊出現今天無法解釋的韻律和語調 平仄 加上南方方言變化莫測,譬如同是...
現代漢語中助詞有哪些,現代漢語中助詞有幾種?
助詞 給 主要出現在把字句和被字句及其相關的句式裡。助詞,顧名思義,是其輔助作用的詞。助詞是附著在其他詞語或句子後面,表一定附加意義的詞語。助詞包括三小類 結構助詞 動態助詞 語氣助詞。結構助詞,用在定語 狀語 補語跟中心語之間,表示一定的語法 結構 關係。主要的結構助詞有 的 地 得 所 似的等 ...
如何區分平仄,怎樣區分詩詞中的平仄
根據讀音即可 來區分平聲和仄自 聲。平聲是拼音的一聲和二聲,仄聲是拼音的三聲和四聲。例句 吸來江水煮新茗 賣盡青山當畫屏。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 上 sh ng 去 入四聲。平 指四聲中的平聲 仄 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 去 入三聲。怎樣區分詩詞中的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