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真航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註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歷來的解釋都是:
學了以後,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等等。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後句子也沒有什麼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裡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採用。
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採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採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裡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採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
(見《齊魯學刊》2023年第6期文)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後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麼,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
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瞭解。
2樓:
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用第一句話的頭兩個字做題目!
這句話最最正確的解釋是這樣的:(1)學:模仿接受(2)而:表示遞進的意思,進而
(3)時,願意是太陽的腳步,引申為「不間斷地」。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是錯誤的。
(4)習,原字是一個羽字下面加一日字,意為小鷹在太陽底下練習飛翔(5)之:模仿接受的事物方法
整句的意思是:模仿接受了,進而要不斷地實踐它(事物方法),這不是很快樂嗎,體現了古人對「知行合一」的最早的認識!
3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論語 學而第一的意思
4樓:密語界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能做為《論語》開章的第一句,不簡單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進,不要光說不練,要以身行去印證,印證的同時,對同道之人的心態是怎樣的,對道不同的人應持有的心態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動之心去學習,去印證,才能得論語之真道意。
悅:是發自身心的一種愉悅
樂:是與眾同有的一種氛圍
朋:通鳳,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已萬數,故已為朋黨字。此說假借也,朋本神鳥,以為朋黨字。古時比喻有聖德的人 。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指的發自內心的一種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指的與眾同有的一種氛圍。
這兩句是說的,因為聞道而習道,即而得道的一種成就感,與天人相互感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對於那些不能聞道,不能修道,無道可言的人的一種態度,對這些人表現出來的種種無道的行為,君子不會有任何的氣惱.
譯文:孔子說:「學到君子為人之道的真諦,並在生活中加以印證實踐,能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
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鳳來儀之境,感得同道之人從四面八方來與之相應,為有同樣的目標而樂在其中!
對於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沒有任何的氣惱,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論語學而第一的第一句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註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裡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瞭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乞巧》的第一句詩的句意是什麼意思?
論語·學而篇第一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
其中重點是「吾日三省吾身」;「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禮之用,和為貴」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
學而第一講的是什麼思想
7樓:xiao羅
早就講完了,
目錄:第一章 實話孔子
一 夫子何人
二 學而優則仕
三 君子固窮
四 頭號教書匠
五 誰是好學生
六 傷心事與玩笑話
第二章 儒墨之爭
一 儒與俠
二 孔子的藥方
三 墨子的藥方
四 兩位俠士
五 三大分歧
六 儒墨再評價
第三章 儒道之爭
一 隱士哲學家
二 從楊朱到老莊
三 無為之謎
四 道之謎
五 老莊之別
六 儒道再評價
第四章 儒法之爭
一 血染的思想
二 謀士的哲學
三 橫行霸道
四 兩面三刀
五 人性是個問題
六 儒法再評價
第五章 前因後果
一 事出有因
二 以人為本
三 好大一個家
四 命運來電轉駁
五 士人的崛起
六 魅力所在
第六章 繼往開來
一 灰色的船票
二 墨子與楊朱
三 老子與莊子
四 再說法家
五 愛的呼喚
六 正義與自強
論語則其善者而從之,從是什麼意思
從 是 學習 跟從的意思 則其善者而從之 就是 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 原句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大意是 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原文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
出汙泥而不染的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是 濯清漣而不妖。出自 宋 周敦頤 愛蓮說 原句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釋義 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汙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 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節,香氣傳播更加清香,...
「泰山崩於前而不動」的下一句是什麼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這句話選自 心術 宋 蘇洵原文為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