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讚譽,一方面是由於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天淨沙秋思》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誇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於遊子為什麼飄泊到這裡他究竟要到**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象。
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
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遊子活動的關係,但讀者又可以想象得到,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絡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淨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又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颯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餘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3.景色與情思相融
詩言志。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
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與「水」本無聯絡,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處,用江水東流之景,表達無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
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不過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色,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使「斷腸人」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
《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2樓:少年的歌
上面這位仁兄分析的不錯啊
馬致遠簡介
寫回答 共8個回答 上官笑宇 lv.9 推薦於 2017 11 23 馬致遠簡介 馬致遠生於1250年,約卒於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大都 今北京 人。馬致遠以字行於世,名不祥。晚號 東籬 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於關漢卿 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 始於1264 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
馬致遠是哪個朝代的馬致遠是什麼朝代的
馬致遠是元代的人。馬致遠 約1251年 約1321年至1324年間 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 今北京 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 雜劇家,被後人譽為 馬神仙 還有 曲狀元 之稱,與關漢卿 鄭光祖 白樸並稱 元曲四大家 作品 天淨沙 秋思 被稱為秋思之祖。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
夜行船 秋思 馬致遠 譯文,夜行船 秋思 馬致遠 譯文
全曲串講 第一支曲 夜行船 人生在世百年光陰就象夢中化蝶,回顧往日重溫舊事令人感嘆不迭。今天迎接春天到來,明朝又是百花凋謝。快把罰酒喝完不然夜深燈火要滅。第二支曲 喬木查 想那秦朝宮殿漢代天闕,現在都成了長滿衰草放牧牛羊的原野。不然那些漁夫樵子們還沒有話題閒扯。即使荒墳前留下些殘碑斷碣,也難辨字跡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