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烏里揚諾維奇
是這個,黑色的是古代地名和界線,褐色的是現代地名和界線
2樓:匿名使用者
不可以清晰一點的 混亂
求三國時期所有的城市名稱
3樓:媽咪真棒
1、洛陽
漢時首都,當時在全國的地位恐怕現在的北京也無法相提並論。不僅為政治中心,同時也是經濟最強、人口最多的城市。大量御用文人云集於此,使其文化也相對繁榮。
那時的文官自不可與現在的幹部們同日而語,那可都是正經的文化人。
建安文學的幾位重要人物也與洛陽密不可分。董卓造亂時洛陽雖有過焚城的痛苦經歷,但後來曹丕篡漢,重新定都洛陽,洛陽便迎來了第二春,直至西晉,洛陽一直作為首都存在。
2、長安(今西安)
東漢末年,因董卓兵敗之故,長安有短暫的首都史。該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在當時應是僅次與洛陽的。長安更重要的是它的戰略位置。
開始一直作為抗擊西涼馬騰、馬超進入中原的咽喉。三國鼎立後,蜀漢北伐也是以長安為戰略大目標的首要,諸葛亮夢中都想著這塊肥肉。
長安同時也是漢人抵抗西羌異族進犯的堡壘。
3、建鄴(今南京)
建鄴,東吳孫權稱帝后的首都。建鄴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其文化,和經濟都相當發達,有「江南第一名稱」的稱號。但是在當時的三國亂世中,由於全國的經濟重心仍然在北方中原地區,在加上南方人口比較少,所以建鄴雖然也是三國都城之一,其經濟發達程度也並不靠前!
建鄴也是今天的南京,中國少有的六朝古都之一!
4、徐州
徐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陶謙擔任徐州刺史期間,著重發展農業生產和灌溉。使得徐州之地百姓富足,穀米屯滿糧倉。
在加上當時陶謙很少參與三國紛爭,所徐州在各路諸侯眼裡一直是塊「大肥肉」。
所以徐州絕對堪稱是三國一線城市。徐州位於如今的江蘇省,它不僅在三國時期比較富庶,如今的徐州也非常發達、
5、成都
成都,三國時期益州的政治中心,當時劉焉,劉璋父子偏居一隅,不參與三國紛爭,苦心經營成都二十餘年,使得成都成為三國時期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後來劉備取得益州後,又在成都稱帝,所以成都的地位在南方顯得更為重要。
劉備死後,諸葛亮,蔣琬,費禕等苦心經營成都,使得成都在三國時期,得到了持續的發展!
6、許昌
曹操施行的屯田制度實施令許昌得到很好的發展,人口與經濟都得到提高與生產。從那時起,許昌一直是中原的一個主要城鎮。
7、益州
益州,中國古地名,漢武帝設定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範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8、赤壁(武漢)
三國赤壁古戰場,赤壁之戰發生地,現位於湖北省咸寧市赤壁市南岸(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北依武漢,南臨岳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七大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
9、荊州
赤壁之戰爆發,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劉備從曹操手裡奪得荊州南部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
孫權打下南郡,以及之前佔領的江夏郡南部。此時曹操佔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以及後來劃分的南鄉郡,還有江夏郡北部。
劉備入川之前,從東吳手裡借來南郡,入川后,孫權攻打蜀漢佔領的荊州地區,劉備與孫權講和,江夏、桂陽、長沙三郡歸孫權,武陵、零陵、南郡歸劉備。
10、長沙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湘州州治。 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
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
11、涼州(武威)
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
12、幽州(北京)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有個說法叫幽雲十六州,也叫燕雲十六州。這個範圍也很大,北京也在其中。公元前221年,秦國滅六國,形成大統的局面,這時就在北京一帶設了薊縣,隸屬於廣陽郡,也是其治所。
到了西漢時期,北京則屬於幽州了,但是隋朝給改了名,稱為涿郡。唐朝統治天下時,有把這裡恢復為幽州,宋代也一直沿用。
4樓:胡先生的**之旅
1、洛陽:漢時首都,不僅為政治中心,同時也是經濟最強、人口最多的城市。建安文學的幾位重要人物也與洛陽密不可分,董卓造亂時洛陽雖有過焚城的痛苦經歷,但後來曹丕篡漢,重新定都洛陽,洛陽便迎來了第二春,直至西晉,洛陽一直作為首都存在。
2、長安:東漢末年,因董卓兵敗之故,長安有短暫的首都史,該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在當時應是僅次於洛陽的,三國鼎立後,蜀漢北伐也是以長安為戰略大目標的首要,諸葛亮夢中都想著這塊肥肉,長安同時也是漢人抵抗西羌異族進犯的堡壘。
3、襄陽:襄陽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水陸之衝,陸路往北,經新野、宛城,可抵首都洛陽,由水路往南,經宜城、當陽、江陵,可達漢壽(今湖南常德),再南可至交州,番禺(今廣州)一帶。
4、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後,搬獻帝於此。曹操乃傑出的政治家,既以此為家,必能很好地建設,屯田制的施行使許昌大治,人口增長,經濟繁榮。
自此許昌一直作為中原重鎮存在,至今,許昌人還以三國時的許昌盛況為榮。
5、鄴:今河北臨漳,河北軍事要塞,起初為袁氏門生、幽州刺史韓馥所有,後被統一河北的袁紹佔據。官渡之戰後終為曹操所得,曹操為紀念平定河北的功績,特建銅雀臺於此,鄴的城市建設一直為後來的都市建設提供借鑑,後來西晉八王之亂時,鄴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6、成都:劉焉由幽州遷往益州後,成都一直是他們父子倆的州治所,可以說,成都的發展是在劉氏父子二十餘年統治中打下了基礎。劉備得益州後,也將其作為首府,稱帝后便以此為都,之後成都又經過了諸葛亮、蔣琬、董允三代建設,西南第一城名副其實。
7、建業:今南京玄武湖南岸,現已不復存在,孫權一手建立,稱帝后以其為都,直至公元279年王濬兵臨石頭城,孫皓降晉。幾十年的首都史,使其穩居「江南第一名城」之稱號。
8、南皮:天下之重,莫過於河北,作為河北軍事、經濟重鎮的南皮,則是重中之重,曹操平定河北後此地不再遭受戰亂,經濟很快得到恢復。
9、漢中:漢中的第一位建設者是五斗米道教主-張魯,張魯是背叛了益州**後據有漢中的,他的政、教合一的管理倒也促進了當時的經濟發展,當時的漢中不失為世外桃源。張魯降曹後漢中短暫為曹氏所以,不過很快又被如日中天的劉備攻佔。
10、宛:今南陽,原荊州首府,最早的主人是袁術,可惜袁術小兒稱帝時已失了宛城,宛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軍事方面,它是聯絡中原與荊襄九郡的通道。
三國時期地圖和各州名稱及分佈如何?
5樓:hs霍先生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孫吳三
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6303166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三國鼎立的雛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2、蜀漢疆域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
疆域範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
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3、東吳疆域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后疆域方穩定下來。
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現在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63]:荊州、揚州、交州。
於226年設定廣州,後併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時期縣、郡、州的由來:
1、縣的含義分為三個階段。
縣鄙之縣:西周時的「縣」指的是國都之外的郊區,與「鄙」同義。
縣邑之縣:春秋中後期,楚國最早出現了作為行政單位但長官世襲的縣,與邑(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同義。
郡縣之縣:由於《史記》的記載,人們通常認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設定的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東)是最早的建制縣。但我國曆史政治地理學的發起人——復旦大學周振鶴教授指出,郡縣之縣與縣邑之縣至少應該有四個差別。
一是國君直屬,二是長官不世襲,三是幅員或範圍一般經過人為的劃定而不純是天然地形成,四是縣以下還有鄉里等更為基層的組織。按照周振鶴教授劃分的標準,在戰國時期才出現我們所熟知的千古流傳的縣制。
2、「郡」究竟出現於春秋還是戰國時期,歷史地理學界有爭議。可以確定的是,郡的出現晚於縣,初期設定在邊遠荒僻之地,具有軍事防守性質,經濟開發程度低於縣,兩者不相統屬。
很多資料都說在秦代以前,郡比縣小。從斷代史的巨集觀視角來看,這樣說也沒錯。但如果細緻的劃分,便可以發現戰國後期隨著邊地日益繁榮,已經在郡下分設若干個縣,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於縣,這便是郡縣制的雛形。
當然,在秦朝之前,郡縣二級制屬於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區劃。
3、州。春秋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傳說,把他們所知的天下地域範圍劃分成九個區域,即人們常說的「九州」。關於九州的名稱,雍、冀、豫、荊、揚、兗這六個州是沒有爭議的。
至於另外的三個州為:
《尚書·禹貢》認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禮·職方》認為是青州、幽州、幷州。
《爾雅·釋地》認為是徐州、幽州、營州。
《呂氏春秋·有始覽》認為是青州、徐州、幽州。
求一副三國時期的高清地圖,可以看到哪個郡,有什麼諸侯割據
看你的意思,是想要一張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期的地圖.這個沒有.我有一張三國鼎立時期的高清地圖,各州郡以及重要的城池都標的很清楚.這個可就沒bai有了。一些重要du 的地點地zhi圖才會標出來,比如赤壁 官渡dao 新野 襄陽內 百科裡容面有張地圖是標了這些城池的 但是不是群雄割據的。有一張是群雄割據...
跪求一張三國時期的全世界地圖,跪求一張三國時期的全世界地圖!
採集自 三國編年曆史地圖集 這個估計有難度的,不如樓主去下一張未標國界的世界地圖,然後自己劃分國界 標註城市去。第一個 第2個 第3個是個戰役圖 跪求三國時期的地圖要詳細一點 三國時期的疆域,如下圖 三國時期,漢獻帝大權旁落,各地諸侯逐鹿中原,逐漸 成了三個國家。三國 220年 280年 是上承東漢...
三國時期的張遼和徐晃怎麼死的
徐晃是被後來反叛的孟達給射死的 簡明歷史傳記 徐晃是曹操部下 五子良將 之一,原跟隨楊奉,曾保護漢獻帝東行,有功。後降於曹操,跟隨曹操四處征戰,於延津率兵擊殺文丑,於官渡率兵截燒糧草,平馬超時率先渡河,守漢中時大敗蜀將陳式,多有戰功。特別是在解樊城之圍的戰鬥中,徐晃率軍長驅之入,一舉擊退蜀軍,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