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道德經的話,天地最大的「有」和最大的「無」是什么

2023-01-31 13:25:37 字數 5361 閱讀 7605

1樓:芙蓉溪畔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樓:老饞貓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小主您好,您的生活助手正在為您查詢整理相關資料,請耐心等候!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提問有是什麼

無是什麼

回答「無」,指的是萬物生成之前的不可名狀的混沌狀態,稱為「天地之始」,天地的起源。因無形無相,人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好像什麼也沒有。其實,它是客觀存在而人卻感覺不到的存在。

「有」,指的是萬物生成後之後有了形體的初始狀態,稱為「萬物之母」。「母」,孕育生命,在這裡強調的是「生」,是指導萬物生成之後不斷髮展變化的狀態。「有」是萬物生成後所顯現的具象,千變萬化,構成了人能感覺到也能認知的世界。

提問答得真好

回答嘿嘿

提問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當何解?您太有才了回答「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的「同」與上句的「同」意思一樣;第一個「玄」指玄妙難懂;「玄之又玄」指玄上再疊加一個玄,在萬千世界裡,每個事物都是由虛無和實有所組合的有機體,而它們的虛無和實有都各有不同,千變萬化,錯綜複雜,可以理解為萬千世界的不斷變化;「眾妙」指萬千世界的眾多玄妙;「門」指認識的方法、途徑。

正如上句話所說的,萬千世界的虛無和實有都是由同一個東西的虛無與實有異化而得,因此這個「同」實質就是道。因天地的初始狀態是無名的,其本質也是難以言表的,而這種難以言表的初始狀態就是道。由此可見,道是玄妙難懂的。

而由道異化出來的萬千世界同樣是深奧難懂,正所謂「玄之又玄」。紛繁複雜的萬千世界,它們的虛無和實有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即特殊性),因物而異,因人而異,千變萬化。但如何去揭示萬千世界的虛無和實有的特殊性?

老子的回答是從對道的虛無和實有認識開始,因為萬千世界的虛無和實有是由道異化出來,因此道的虛無和實有是構成萬千世界的基礎,帶有普遍性。

提問[虎年大吉][鞭炮][2022][金牌][親吻][鮮花][鮮花][鮮花]

回答謝謝 麻煩給個贊啊

提問必須贊

更多10條

道德經中道和德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

3樓:蘇老溼講乾貨

我們覺得《道德經》很難懂,是因為這種用文言文寫的哲學書,真可以算是閱讀界的攔路虎,誰看誰懵圈。

可是楊宗緯說了,那是因為你沒有聽過我的歌,要不你早就學會了這本書的正確開啟方式。

因為《洋蔥》的歌詞已經告訴我們,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的剝開「道德經」,你會發現,你會訝異,這是我最壓抑最深處的祕密…

嗯,那我們就來試著剝剝看吧!

《道德經》全書一共九九八十一章,由前面37章的道經和後面44章的德經組成。

如果我們只是像普通的書那樣一章一章的去閱讀,確實會讀傻了。

一是因為它自帶有哲學的高深;

二是它不像《孫子兵法》那樣按道法術邏輯嚴密的順序;

所以我們必須要一層一層的把它解剖開來才能看明白。

如果我們一刀切開從側面去看《道德經》,就會發現其實《道德經》是由五層組成:

分別是最外層的軍事論;

次外層的政治論;

中層的人生論;

裡層的認識論;

以及最裡層的宇宙論五論組成。

一層一層的解讀,才是《道德經》的正確開啟方式。

我們從裡往外一層一層的來看看《道德經》,首先是宇宙論。

在老子的眼中,宇宙或者說世界並不是由所謂的神或上帝創造的,而是由一個他命名叫「道」來創造的,並且道創造後由「德」來供養。

道呢,首先生出一個混沌之氣,然後一分為二變成天地,再逐漸演變出世間萬物。

這個道呢喜歡按照自己設定的原則行事,如果人世不能按道的標準做,才會需要用仁義來進行約束,仁義約束不住了就會需要用禮儀或者法律來制約。

而這個德呢,是按道的要求養育世界的。

但是德不會去佔有世界、它也不驕傲自滿、不強求世界由它主宰,真正的做到無為而無不為。按德的標準去做,人和世界是可以和諧共處的,內在的自我像嬰兒一般純潔,外在的我可以和世界融為一體。

簡單說,這個世界就是道生德養的,我們都得聽「道」和「德」的話。

而世界存在以後,是按道的要求去執行的。

道的要求呢,說起來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反者道之動」,也就是事物總是朝著相反的方向來回不斷的執行。所以我們要認識世界,首先就要有對立統一的思想。

但在對立統一里,老子更加註重的是柔弱的一面,他說過「弱者道之用」,就是事物雖然有兩面,但柔弱的一面是勝過剛強的一面的。

所以,認識這個世界,我們還要能夠做到「見小曰明、守柔曰強」,也就是要從事物小的變化中發現智慧,同時讓自己堅守在柔弱的一面。

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學習、去修煉,做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學習呢,就是認識對立統一變化的規律,要不斷累積和對立統一相關的知識,首先我們並不需要到處去走也可以認識世界;其次那些看起來難做的事或很繁瑣的事都是可以從簡單細小的事入手的;我們還要知道一件事快要完成的時候也是最難的時候,要一直堅持到質變的那一刻。

而修煉呢,我們需要要看清世界是禍福相依的,所以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能夠堅持迴歸本源保持本性,有三樣寶物是我們要一直拿著的:一個是慈愛,一個是節儉,一個是不出頭。

總之呢,人活著就是要學習和修煉,才能變得聰明和強大。

瞭解世界,掌握基本的認識方法,其實我們是可以過好這一生的。

上等的人勤奮的遵守道、中等人很難堅持道,下等的人嘲笑道,要過好就要當上等人。

所謂的聖人就是完全按道的要求去做事,堅持做到「四個少」:少點慾望、少說點話、少荒廢時間、少貪圖功勞。

隨著自己的眼界、見識、心胸、修為不斷的變強,自己也能由於內在的充實不斷的去擴張人生,從個人、家、鄉、國到天下不斷的提升境界,活得精彩無限。

從政治上看,對於執政的君主,更需要堅守住道的要求。

因為一流的君主按道治國,百姓可以過的很好但卻不會認為這是君主的功勞,是自己本來就這樣;

二流的君主按儒家治國,百姓認為自己過的好是因為君主賢明所以很尊重他;

三流的君主用嚴刑峻法管理百姓,百姓被迫遵守法律所以害怕君主;

而最不入流的君主沒有辦法管理好國家,百姓都看不起他。

所以守住道的君主正是把自己一生系在國家上,把百姓的想法當自己的想法,治理國家的時候不隨便更改規則,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

戰爭是老子最反對的,因為戰爭帶來不必要的**,是不道的行為,是「不祥之器」。

所以執政者首先做到不憑著自己兵強馬壯去欺負弱小的國家,能不打戰就不打戰,即使打仗也是打自衛反擊戰。

真到了被迫打戰的時候,領導人要能夠用奇謀去作戰,首先自己國家真正的作戰實力不能讓敵人知道,同時打仗將軍不要張揚不要鬥狠,要明白驕傲的軍隊一定失敗,悲憤的軍隊必定獲勝。

等真的把仗打完了、打贏了,那也並不值得高興,應該要用喪禮的方式來對待。

因為打戰本來就是不道的,贏了也不好。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期的內容:

首先我們發現《道德經》正確的開啟方式就是一層一層的剝開。

《道德經》其實是五個層面的內容:

第一,這個世界是由道創造出來的,然後由德來進行供養;

第二,世界按對立統一的標準來運作,我們需要不斷做加法學習和做減法修煉;

第三,人的一生應該按無為的方式去活著,做到「少慾望、少說話、少荒廢、少貪功」;

第四,作為一流的君主一定是按道的無為來治理國家的;

第五,真正遵循道的執政者應該是個反戰人士。

綜上,《道德經》裡的宇宙論、認識論、人生論,其實對應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而政治論和軍事論是人如果作為政治領袖應該如何運用。

老子真正要告訴我們的其實是,做人,三觀一定要正。

4樓:匿名使用者

想知道它是什麼意思,首先要了解的是李聃,明白在他的世界中,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在老子的世界中,「道」是萬物的軌跡、規律,是每一個人或物其變化的總稱。

由道德經的目的可以明瞭,「德」是聖人(瞭然變化的人)通過對其變化的瞭解對其加以控制的方法、要點。

5樓:匿名使用者

道指的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包括如何學習、如何工作、如何找女朋友等,道經的思想起源是易經和河圖。

德則是特指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規律,它在道的範疇內,是道在人類關係上的體現,所以又有「道乃德之本,德乃道之用的說法」。(雖有前人言,但這是我的體會,所以也可以當成是我說的。)

道經有云,上善若水、善之與惡 相去何若、皆知善為善 斯不善已。故,德非眾德,善非眾善。修道者行事,惟道是從,無善惡之分。

6樓:善良的心理導師

道德經》">《道德經》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古代善於為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朴實。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

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瞭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瞭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糾正具體事物的偏差而復歸到真樸,然後才能順乎於自然,從而一順百順。

7樓:其道生

《禮記•月令》說:孟冬之月,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德聖》說:

「道者、德者、一者、天者、君子者,其閉塞謂之德,其行謂之道。」天地之氣是道德本體,致中和,則兩氣相交,然後能自己驗證生天生地生萬物的過程。德就是天地之氣聚合而成。

老子的《道德經》上曾說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說的是什麼意思?

求關於老子和《道德經》的評論的文章,最好是有些新意的!

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大道至簡,豈是誑語? 此句的出處與正解

8樓:貝貝愛教育

此句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

譯文:世界上最偉大恢巨集、崇高壯麗的氣派和境界,往往並不拘泥於一定的事物和格局,真正好的聲音並不是十分動聽,真正的道理並不是十分繁瑣的,怎麼會是騙人的呢?

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說到"道"的至高至極境界時使用的,古人以樸素的方式,闡明瞭中華文化的巨集觀定位和發展定向。

寫作背景: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我想買本道德經,但是書店太多的道德經了,有好幾本,不知道買哪個好?應該買哪本

我覺得還是到賣佛教用品的地方去求一本免費贈閱的比較正宗。因為這些免費贈閱的書都是那些信佛人捐款印刷的,是有功德的,所以,絕對是正宗的。如果是第一次看,最好買本帶註釋的,簡裝本。看幾遍之後可以考慮買個不帶註釋的,自己理解 都是一樣的!不一樣的只是包裝!主要看自己喜歡了!哪個版本的 道德經 譯註比較好?...

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呀是沒有感知力的 對什麼都麻木不仁 它高高在上,不過是把這世間的萬事萬物當作螻蟻罷了。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裡的聖人,不是那些無所不知 無所不能的人。文中的聖人指是 王 即統治階級。在 道德經 中 王,邦 國 等字出現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因此,我才認為應當把 聖人 ...

道德經是否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奧妙

你要知道,現在是無神世界,所以沒有那些東西。只是為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一個寫 的人開始寫了道德經,有讀者看到後那麼那個讀者寫就又寫道德經,更多的人看到後就更多的人寫道德經,以此類推很多 就都說道德經是起源了。還有就是道德經是我中國的古代經典,作者他們寫的時候也是含有了一種愛國情懷在裡面,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