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由來,京劇是怎麼由來的?

2023-02-03 23:55:37 字數 5236 閱讀 5405

1樓:匿名使用者

京劇的前身是徽班。清朝乾隆五十五年(2023年)四大徽班進京後大量吸收當時在北京流行的崑曲、京腔、秦腔等各種戲曲藝術的成就,同時又受到北京的語言、風俗等地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經過

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

古徽州的戲曲活動比較早,明代中期已呈勢頭。歙人,嘉靖年間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傑出的劇作家。他雖身任武職,也作文,也寫詩,尤擅長雜劇,著有《高唐夢》、《五湖遊》、《洛水悲》等歷史劇,在徽州一帶上演盛行。

進入清代,徽州的戲曲活動更是方興未艾,其主要是與徽州的「處者以學,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業資本和豪紳巨族於一身的思想有關,在發展徽商經濟的同時,促進了戲曲文化的大發展,寓教於樂之中。

徽劇的形成,是在徽腔與青陽腔結合的基礎上,同亂彈、吹腔交流融合,並受崑腔的一定影響,才有了徽班與徽幫。當時著名的有慶升、彩慶、同慶、陽春等四個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2023年)四大徽班相繼進京演出,轟動京師。

後又於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演變為京劇。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曆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 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2023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

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 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

集唱(歌唱)、念(唸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醜(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2樓:麻辣女王之風

京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的一種

3樓:匿名使用者

京劇是由多種戲劇取長去短而來,具體哪幾種歷史書上就有!

4樓:竹幽筱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公元2023年(清乾隆55年),徽戲開始進京。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慶班」,隨後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史稱「四大徽班」。當時,徽班所唱的聲腔是以二黃為主。

二黃起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在徽戲「吹腔」和「高撥子」的基礎上演變成的「四平調」進一步發展變化而成的。四大徽班和以後陸續進京的徽班,以其優美動聽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觀眾的歡迎。

十九世紀初年(清嘉慶、道光年間),湖北漢戲藝人李

六、王洪貴等進京,並參加到徽班中演出。漢戲所唱的聲腔除了二黃之外,還有西皮。西皮是源於甘肅、陝西一帶的秦腔流傳到湖北襄陽地區後,與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的。

徽、漢藝人的合作,二黃和西皮的合演和相互影響,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當時,崑曲雖然已逐步衰落,但因其藝術水平較高和受到當權者的支援,在北京戲曲舞臺上仍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此外,在北京還有秦腔、京腔(由弋陽腔進京後演變而成)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戲,都擁有一定的觀眾。徽班為了與崑曲、秦腔、京腔等劇種相對抗,適應北京觀眾的需要,在藝術上進行了一系列變革,在繼承徽調和漢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其他戲曲的長處,特別是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藝術,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步形成了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

2023年(清道光20年)以後,京劇正式形成。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角色行當也發生新的變化,擁有了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

十九世紀後半期至二十世紀初年(清同治、光緒年間),的京劇經常被招進宮廷內演出,逐步取代崑曲數百年來在戲曲舞臺上的統治地位,成為流行於全國的大劇種。

由於北京曾更名北平,所以京劇又曾被稱為「平劇」。

京劇是怎麼由來的?

5樓:文化永生

乾隆五十五年起,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相繼進京演出,吸收秦腔、崑曲等劇目和腔調,獨尊北京劇壇。漢調藝人於嘉慶、道光年間進京,加入徽班,促成徽、漢兩調的合流,演變為早期的京劇,時稱「皮簧戲」。京劇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幾個方面並重,唱腔以西皮、二黃為主。

6樓:在水一方

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清代乾隆五十五年(2023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斑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

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在文學、表演、**、舞臺美術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套規範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京劇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二簧、西皮為主要聲腔。京劇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武場以鼓板為主。

京劇的角色分為生、旦、淨、醜、雜、武、流等行當,後三行已不再立專行。各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唸做打的技藝各具特色。京劇以歷史故事為主要演出內容,傳統劇目約有一千三百多個,常演的在三四百個以上。

7樓:僕祖延蓉蓉

京劇起源於四個地方的劇種:一是原來流行於安徽省一帶的徽劇;二是流行於湖北的漢劇;三是流行於江蘇一帶的崑曲;四是流行於陝西的秦腔,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嘉慶初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後,於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互相影響,逐漸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北京土語,逐漸融合發展。

8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6·宜昌)清朝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徽班陸續進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的劇種是京劇。

中國京劇的由來

9樓:鞏曉暢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公元2023年(清乾隆55年),徽戲開始進京。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慶班」,隨後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史稱「四大徽班」。當時,徽班所唱的聲腔是以二黃為主。

二黃起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在徽戲「吹腔」和「高撥子」的基礎上演變成的「四平調」進一步發展變化而成的。四大徽班和以後陸續進京的徽班,以其優美動聽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觀眾的歡迎。

十九世紀初年(清嘉慶、道光年間),湖北漢戲藝人李

六、王洪貴等進京,並參加到徽班中演出。漢戲所唱的聲腔除了二黃之外,還有西皮。西皮是源於甘肅、陝西一帶的秦腔流傳到湖北襄陽地區後,與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的。

徽、漢藝人的合作,二黃和西皮的合演和相互影響,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0樓:匿名使用者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崑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公元2023年(清乾隆55年),徽戲開始進京。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享有盛名的安徽「三慶班」,隨後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史稱「四大徽班」。當時,徽班所唱的聲腔是以二黃為主。

二黃起源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在徽戲「吹腔」和「高撥子」的基礎上演變成的「四平調」進一步發展變化而成的。四大徽班和以後陸續進京的徽班,以其優美動聽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觀眾的歡迎。

十九世紀初年(清嘉慶、道光年間),湖北漢戲藝人李

六、王洪貴等進京,並參加到徽班中演出。漢戲所唱的聲腔除了二黃之外,還有西皮。西皮是源於甘肅、陝西一帶的秦腔流傳到湖北襄陽地區後,與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的。

徽、漢藝人的合作,二黃和西皮的合演和相互影響,為京劇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當時,崑曲雖然已逐步衰落,但因其藝術水平較高和受到當權者的支援,在北京戲曲舞臺上仍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此外,在北京還有秦腔、京腔(由弋陽腔進京後演變而成)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戲,都擁有一定的觀眾。徽班為了與崑曲、秦腔、京腔等劇種相對抗,適應北京觀眾的需要,在藝術上進行了一系列變革,在繼承徽調和漢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其他戲曲的長處,特別是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藝術,並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步形成了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

2023年(清道光20年)以後,京劇正式形成。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角色行當也發生新的變化,擁有了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

十九世紀後半期至二十世紀初年(清同治、光緒年間),的京劇經常被招進宮廷內演出,逐步取代崑曲數百年來在戲曲舞臺上的統治地位,成為流行於全國的大劇種。

由於北京曾更名北平,所以京劇又曾被稱為「平劇」。

11樓:暗香吟袖

京劇的前身是徽班。清朝乾隆五十五年(2023年)四大徽班進京後大量吸收當時在北京流行的崑曲、京腔、秦腔等各種戲曲藝術的成就,同時又受到北京的語言、風俗等地方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經過

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

古徽州的戲曲活動比較早,明代中期已呈勢頭。歙人,嘉靖年間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傑出的劇作家。他雖身任武職,也作文,也寫詩,尤擅長雜劇,著有《高唐夢》、《五湖遊》、《洛水悲》等歷史劇,在徽州一帶上演盛行。

進入清代,徽州的戲曲活動更是方興未艾,其主要是與徽州的「處者以學,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業資本和豪紳巨族於一身的思想有關,在發展徽商經濟的同時,促進了戲曲文化的大發展,寓教於樂之中。

徽劇的形成,是在徽腔與青陽腔結合的基礎上,同亂彈、吹腔交流融合,並受崑腔的一定影響,才有了徽班與徽幫。當時著名的有慶升、彩慶、同慶、陽春等四個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2023年)四大徽班相繼進京演出,轟動京師。

後又於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演變為京劇。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曆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 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2023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

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 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

集唱(歌唱)、念(唸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醜(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京劇臉譜的資料,京劇臉譜是怎樣的?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型別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 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 臉譜 關於臉譜的 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國內外都很流行,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中國傳統...

請問京劇是怎樣形成的,請問京劇是怎樣形成的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 國粹 已有200年曆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 1876 的 申報 歷史上曾有皮黃 二黃 黃腔 京調 京戲 平劇 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 三慶班 入京為清高宗 乾隆帝 的八旬 萬壽 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

京劇的特點京劇的三個特點

京劇的 三大特性 是綜合性 虛擬性 程式性。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 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 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 四喜 春臺 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