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愛靜靜愛圖圖
老子的自然文藝觀是以其「道」論為基礎的。「道」是中國哲學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國古典文論的基本概念。「道」字在甲骨文中尚沒出現,西周早期金文與文獻中的「道」僅指道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道的內涵不斷擴充套件併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理論原點。
經過道儒兩家的詮釋及後世發展,道在中華文化中的含義有: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本體;道是萬物執行的規律、法則和必然;道是事物內在的規定性和本質;道是公正、善、高尚;道是美,是藝術的真諦。
老子的「自然之道」用於社會政治,就是「無為而治」。「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有兩層意思,一是完全順應自然規律,不妄為,不強為,不做違反自然規律的事情。
二是凡合乎自然規律的事則必須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也要遵循自然規律。雖然老子反對言說,其主要的觀點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老子的「自然之道」的觀念仍然可運用於對語言藝術的要求,主要是在言辭表達上要合手自然。正如老子自己所說,「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語言的表述,也應該是以「淡」益的。
老子與孔子一樣痛恨巧言令色,但孔子主張必言傳道,老子卻主張「希言」,主張「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主張「大辯若訥,大巧若拙」,這雖然有些偏激,也不妨視為對堆砌辭藻的語言表達方式的一種蔑視。
老子在論述大道玄奧莫測時,用「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來形容它。因為它們在事實上又觸及到文藝的高超玄妙的境界,所以又可視為對老子自然文藝觀的闡發。在老子看來,高超的藝術境界是「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
顧易生、蔣凡先生在《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中解釋「大音之聲」的含義大致為:「自然完美、蘊蓄巨集深、變化多端之音,其聲悠揚迴盪,若斷若續,混沌要妙,莫辨宮商,達到高度的和諧,聞者既不能聽清,也不聲聽。」這種大音,就相當於是自然的**,而「大象無形」,應是指大道法象,它不是具體的事物形狀,同樣是天道自然之象。
2樓:冬夏
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被一些歷史學者稱為是中國古代審美變化的四大轉折之一,這個時代中國社會正逐漸由奴隸制轉向封建制。處於社會的轉型期的人們,審美觀會產生巨大變化。男人提倡「柔弱順從」的美女觀念佔了上風,士大夫盛行「精緻細膩」的審美意識。
人們注重女性面部形象,「柔弱細膩」的女人被奉為美女。由於當時七雄爭霸,造成了百家爭鳴學術論戰,從而不同派別的意識形態滲透到美學思想中產生了不同的審美主張。
試列舉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思想及主要代表。
3樓:考試資料網
1)春秋時期的儒家學說,其代表人物為孔子,其言行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論語》中。春賣。
2)春秋時期的道家學說好森兆,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其言行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老子》中。
3)春秋時期的墨家學說,其代表人物是墨子,其言行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墨子》中。
4)戰國時期的法家學說,其代表人物是韓非子,其言行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在《韓非子》中。
5)春秋時期的兵家學說,其代表人物是孫子,其言行思想主要集中反映友租在《孫子兵法》中。
春秋戰國時期誰提出了以學為基礎的美學思想和美善結合的美育思想
4樓:
您好,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了以學為基礎的美譽棚讓學思想和美善結合的美育思想慶局。孔子(西元前551年-西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和擾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
戰國時期同春秋時期相比,文化上最突出的變化就是哲學思想得到大發展。它所反映的深刻
5樓:
答案b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反映。而且本題明確提出哲學思想反映的社會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左右,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500字左右
我可以給你講很多個故事,不過還是告訴你個一勞永逸的辦法吧,去搜尋下網上專公開版的史書,推薦屬三部 史記,以人物為分類的紀傳體,講的是展示人物個性的小故事。資治通鑑 以年代劃分的史書,講的故事以權謀為主,戰國策,以政治勢力劃分章節,講的故事更是過分,屬於陰謀型別了。每個故事篇幅也大概就是你要求的長短 ...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怎麼滅亡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是何時被周王室封為諸侯國的?最後到底是被楚國滅的還是被秦國滅的?
最後越國遷都福建 戰國前閩之越王和閩之東甌越王 閩 越王玉前333 前 越國遷都福州 徙居越遷山 今福建省長樂縣 甌閩 越王宰勳前333 前 甌閩遷都甌江 今福建建江閩江上流,今福建武夷山 閩 越王尊 甌 越王偉 閩 越王親 甌 越王鴻業 閩 越王恆 甌 越王海宇 閩 越王朝 甌 越王伯歷 閩 越王...
歷史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人物
韓國或韓是戰國七雄之一,起源於三家分晉 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專子 魏獻子和韓屬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 魏 趙三國與秦 楚 燕 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 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 滅鄭國後遷新鄭 今河南省鄭縣 應該說,經過激烈的兼併戰爭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