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的《如夢令》 歌詞
1樓:悲傷阿修羅
如夢令演唱:蔡琴。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求李清照的詞: <如夢令》
2樓:字倚雲衣湛
如夢令【北宋】
李清照常記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歸路。
興盡③晚回舟,誤入藕花④深處。
爭渡,爭渡⑤,驚起一灘鷗鷺。
註釋】:溪亭:臨水的亭臺。
沉醉:大醉。
興盡:盡了興致。
藕花:蓮花。
爭渡:怎麼渡;爭:同「怎」。
譯文】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迷醉那種快樂而不知道回來的路。遊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卻錯誤地划進了蓮花塘的深處。劃呀劃,劃呀劃,劃的太急促了,驚得這滿灘的白鷗和白鷺,都飛起來了,此時,人聲,鳥聲,水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
賞析】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
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連忘返。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不盡。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麼,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盪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憶外遊時所作。
出自李清照如夢令的這首詞終於找到了,與之如此般配的曲,傾聽
3樓:進若荷
出自李清照如夢令的這首詞終於找到了與之如此般配的曲!傾聽。
如夢令的寫作背景李清照《如夢令》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我的畢業 就是研究李清照,但閱覽眾多文獻也沒有找到 如夢令 兩首的確切創作時間,但 總的說兩首 如夢令 愁意很濃,是她的後期詞作 南渡後 充滿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 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 舊事的深情。結縭 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 劉逸生 宋詞小札 應是綠肥紅瘦 一首,便是丈夫出外...
《如夢令》的主旨是什麼,李清照如夢令主旨?
如夢令 描繪了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表達了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1 作品原文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2 作品譯文 依舊記得經常出遊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時,迷路進入藕花...
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時期寫的
1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是作者結婚前後,居汴京這段時期,回憶故鄉往事而寫成的,也就是詞人十六七歲至二十三四歲之間的作品。2 原文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3 譯文 還記得那次在溪邊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