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血告訴了我們什麼呢?

2025-01-21 12:50:05 字數 2481 閱讀 5865

1樓:網友

按我的觀點,王陽明也是典型的二元論觀點持有者。王陽明建立的心學並沒有否認其基礎,也就是朱熹的理學,更像是一種繼承和創新。他通過將心和理割裂,即將認識論歸於「心」主宰,將客觀世界歸於「理」主宰。

最典型的是《傳習錄》(下):「先生(王守仁)遊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末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在這裡,認識,就是對於客觀實際的反應**於認識主體的「心」,如果「心」無花,則認識不到花,自然就是他所說的「同歸於寂」。其認識論上,接近於主觀唯心,但又存在差異。根本區別就是他的心學中意識中的「花」與客觀的花同時存在,認識是接觸到客觀「花」時,「意識」中的「花」的反應。

這有別於主觀唯心主義的,因為意識的「花」存在,所以客觀的「花」存在這一觀點。

同時,在這裡他並沒有認為客觀世界是由於自身的主觀態度而產生,也就不能歸為主觀唯心主義。由於他將客觀世界的存在歸於「理」,也就是近似於一種客觀唯心的處理方式。同時,他認為花是本來就存在的,也就是意識不先於物質,因而觀點似乎趨向於唯物主義。

總的來說看起來態度模糊,在客觀唯心主義和樸素唯物主義之間搖擺,實際上仍然是二元論的體現。

這實質上,他的觀點是任何被認知物或概念的「心」和「理」同時存在,並重新定義「認識」為被認知物或概念的「心」與「理」的一次相互作用,或者說對映。其實質是分別對於意識和物質建立一套體系,並嘗試將兩者平衡的一套哲學學說,即二元論。

2樓:戒戒試試

我個人認為:最典型的就是「知行合一」。

在王之前,很多儒家大師包括朱熹等在內一直是把知行割裂的,要麼認為是知先行後,要麼是行先知後。王陽明把這二元論整合為一體,即「知行合一」。具體資料可以網上查詢,要提醒你的是,這不僅僅是個學術問題,其實是乙個哲學問題。

內容龐大而深邃,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

3樓:江浩

有才能的人要發揮所用,

讀過王陽明,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4樓:休慼與共

王陽明頓悟的其實只有兩個字:」自大」!對於乙個社會人來說,靠人不如靠己!要讓自己變得強大,知識、能力、權力、人事、財富和內心的自信一樣都不能少。

5樓:雨落三青

王陽明心學讓我確立了以道德良知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義,對於當今社會道德滑坡、唯利是圖、物慾橫流的非人性化弊端無疑是一劑對症良藥。

書中土匪頭子的處世之道也大有借鑑之處,謝志山:「平生見世上好漢,我絕不輕易放過。我會用盡各種辦法和他接近,請他喝酒吃肉,為他解救急難,等到他和建立下真正的友誼,我就把真情告訴他,沒有不答應入夥的。

這種思維的人也是不簡單。

6樓:f但是

我們不能要求所有人的做法和我們一樣,不要去做聖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一定要從內心裡散發快樂,尊重別人的看法。

7樓:愛情來了擋不住

要多進行思考,要將焦點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要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給自己的不成功找藉口,要行動起來。

怎麼解析王陽明的心學?

8樓:貓貓老師說娛樂

王陽明的詩詞名篇及賞析彙總如下。

1、《蔽月山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山離我近,月亮離我遠,於是覺得山比月大。

但是如果乙個人的眼界足夠寬廣,他就會發現,和山相比,其實月亮更龐大。

眼睛、耳朵都會欺騙你,要想明白萬事萬物的道理是很難的。

要想不被眼前的事物矇蔽,就得「眼大如天」,開闊自己的視野,開放自己的思想。

站得更高,思想的層次越高,才越不會被眼前的事情矇蔽。

2、《王門四句教》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萬物共生共存,天地本沒有善惡之心。就像莊稼和雜草,本是一般無二的生物,天地沒有偏袒誰,也沒有厭惡誰。人心本來也是如此,無善無惡。

但是,人要吃糧食,自然希望莊稼長的好,於是就有了善惡之分,剷除雜草,呵護莊稼。

我們天生看到別人恃強凌弱就會義憤填膺,這份天然的、自動產生的念頭就是我們的良知。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直覺判斷,卻也是人的德行和智慧。

但是人內心的良知總是受到外物的干擾,被貪念、慾望遮蔽,被社會的風氣帶偏。所以,要付諸實踐,格物致知。心學不是懸空的,只有把它和實踐相結合,常在事上磨鍊,才是它最好的歸宿。

3、《答人問道》

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人間難得是平常,做好平常的小事,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專注當下,不胡思亂想,就是修行。

可惜世人總以為修行是什麼了不得的事,總是在外面找來找去。其實,回到自身,專注當下,做好平常事,就足夠了。

飢來吃飯倦來眠」**於禪宗故事,最早見於孫懶瓚和尚的《樂道歌》,其歌有云「 飢來即吃飯,睡來即臥眠」。

刻舟求劍告訴了我們什麼,刻舟求劍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啊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 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 k zh u qi ji n 解 釋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出 處 戰國 呂不韋 呂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

故事最美麗的媽媽告訴了我們什麼

1.用自己的話概括抄 這個美麗的故事襲 2分 2.體會下面句中加bai點詞,你du能理解媽媽的心理zhi感受嗎?請寫出dao 來。2分 媽媽甜甜地湧出了兩行熱淚,然後一把摟住小男孩兒,摟得很緊很緊,彷彿他會突然間飛了。3.體會下面這個比喻句,它表現了小男孩什麼心情?2分 捧著作文字,他笑了,蹦蹦跳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守株待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守株待兔比喻那些妄想不勞而獲,或是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道變通的人。也諷刺了不想付出卻想坐等收穫的,不思進取的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能做 守株待兔 式的蠢人,而是要主動積極的做事情,不投機取巧,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