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周**強強
是,諸葛亮是負有一定的責任的,因為他處死的將軍對蜀漢是一種嚴重的損失。
2樓:漢修文
是的,不能說被諸葛亮搞掉了,但是諸葛亮當政期間,確實是用人唯親,打壓青年才俊。這個是正史事實。從馬謖失街亭來看就知道了。
3樓:三棵樹
並不是,因為蜀漢人口就比較少,所以人才相對來說比較少,並且常年戰亂,導致人才凋零,最後人才缺失。
在歷史上,諸葛亮主政的蜀國為什麼沒有人才?
4樓:即人天
只談談個人感受。
首先,四川本來就人口相對較少,又遠離中原,交通不便,人才儲備和噴湧根本無法和魏、吳相比。
另外,諸葛亮厲行法治,排斥世家大族,也間接導致蜀國人才凋敝。
自從東漢中後期開始,隨著生產力發展、土地兼併盛行,豪強的勢力越來越龐大。他們佔有廣闊的土地和豐富的勞動力,自成莊園經濟,經濟實力非常雄厚。他們的子弟得以脫離體力勞動,專心研究學問,成為當時政權非常看重的力量。
大環境如此,重不重視門閥家族,有時影響著國運的興衰。
蜀國統治者作為外來客,在本土同化方面卻做得不好。
首先,劉備入川之時,因為遭到益州本土力量的強烈抵抗,所以極度倚靠荊州力量。雖然益州抵抗最終被鎮壓下去,但雙方的關係卻微妙緊張。
等到諸葛亮主政四川,更是嚴格實行法治。他自己事無鉅細一把抓,對世家大族的力量一直牴觸並排斥。
到了後期,世家大族不屑於為蜀國輸送人才。而在世家大族鼎盛的當時,這無疑意味著蜀國人才的凋敝。
反觀魏國,早早建立九品中正制,給世家大族以極大特權,司馬氏、鍾氏等家族一直是**的重要力量。吳國也有顧、陸等四大本土家族,他們持續為吳國輸送顧雍、陸遜、陸抗等傑出人才。
到了東晉時期,司馬氏在得到中原南渡和江南本土大家族的支援下,才得以穩固了政權。此後左右東晉**的桓、王、謝等等家族,都持續不斷為政權輸送人才。東晉名相謝安,名將謝玄、桓溫,都是大家族的代表。
當時,沒有出身的寒士備受歧視和壓迫,很難有出頭之日。
只是到了後來,隨著君主意欲加強權力,大家族內鬥引發桓玄篡權,才導致世家大族實力衰退,寒族慢慢崛起,改變了這種局面。
5樓:圖土兔
一方面蜀國地勢偏僻,人煙稀少;另一方面孔明排斥世家大族,而平民百姓讀書有才能的人甚少。
6樓:啦啦隊地方
因為當時蜀國並不能吸引來許多人才。因為當時蜀國的實力實在是太過於弱小。
7樓:冰雹呼叫狍子
因為他凡事都要親力親為,讓其他人才沒有施展和鍛鍊的機會。蜀國後期各項資源本身就很缺乏,再加上他對人才的打壓,自然也就會出現人才凋零的狀況。
蜀漢明明打不過曹魏,為什麼諸葛亮還要連年北伐
蜀漢國小勢弱,如果不出兵攻魏,勢難久存。說得通俗一些,就是蜀漢在明知綜合國力不如曹魏的情況下,依然以攻代守。曹魏和蜀漢的實力差距懸殊,在佔地面積遠大於蜀國,曹魏的東部擁有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適宜大規模耕種。蜀漢的面積看似不小,蜀漢真正的核心地帶,只有四川盆地。這裡土地肥沃,號稱天府之國,...
諸葛亮為什麼叫諸葛村夫曹操為什麼稱諸葛亮為諸葛村夫
1.叫他村夫的都是屬於 士 族的,當時的官,也就是士族,是社會最高的一層,所有的下層他們都看不起 2.因為諸葛亮不追求富貴,生平都住得簡居,這也不奇怪啊。3.那是嫉妒諸葛亮的人叫的,以農民和官宦出身相比,肯定看不起農民。4.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周公瑾說諸葛村夫,一部分是因為要貶低諸葛的才智 另一方面...
諸葛亮為什麼不稱帝,諸葛亮被封是為什麼
1.文人是造不了反的 中國自春秋戰國以來,一般的開國皇帝或者起義軍的領袖,大多是軍人武夫,或者甚至是流氓無賴,讀書人造反的很少,而成功的幾乎沒有 而孔明或許也是這種心態 諸葛亮要做聖人,千秋萬代,萬人景仰。2.集團外部的阻力 從孔明這裡看,荊州集團雖然很強大了,但是益州集團尚且有李嚴手握重兵 原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