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小八郎公上祖是誰 有人知道姓張的祖先是誰嗎

2025-01-31 23:40:18 字數 3879 閱讀 7248

1樓:張捷順

張氏始祖小八郎公,營公八子,遷居蕉嶺神崗,為神崗開基始祖,宋元陽季之秋其各支後裔各移他鄉,念八留守神崗,念八後至良善公才記載生庚,若有譜記良善以上有生庚的是偽譜,也有念八叫什麼的是偽譜,是後代給先人起名,是亂套的,(有明代小八郎後仕道公譜為證),生一子十九郎德裕公,(有十九郎公墓為證),十九郎生二子:念二郎公(生於宋朝,有碑為證)、念八郎公。

小八郎與化孫是同世代人,是兩大宗支,兩條祖源路線。有人說是彼雲之子,那是廣東嘉應州四十二房合修後才套的,古時候是抱團取暖,族大無人敢欺,新時代是攀附。廣東四十二房合譜合祠,實際是四十二個宗支,後全修於化孫名下。

化孫原名叫傳萬衍公,傳萬公墓碑也無化孫二字,太拔君紹原名是六十郎張公(有太拔舊譜和六十郎張公「君紹」墓碑為證)。都是不同宗支,我們不可亂否定,要實地考查,親自去看傳萬公、六十郎公、小八郎公、十九郎公、念二郎公等的墓再加上史料和族譜,就明白了。

注:小八郎公墓碑在1982年修碑時已加上騰玉二字,失去考證價值,是不懂族史和沒有祭拜過十九郎公等墓的人造成,此碑上把良善公的爺爺和父親寫成兄弟,已明顯體現出假料。後人不能人云亦云。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要尊重上祖,後人**會知道上祖是怎麼出生的,是生於哪年,不要欺師滅祖,按小八郎八世孫庭春公生於1391年,又按化孫公新譜記的念二1300年,1391-1300=91,六代人哦不要自欺欺人,化孫公新譜上又記念二公之子三十七郎生於1308年,子生父,實際三十七郎生於宋朝(有墓碑為證)。

總言:小八郎與傳萬公(化孫)是兩大宗支,六十郎公「君紹」也應該是另外一支,全修混了。

2樓:血裡帶風的瀟灑人

張,是乙個十分榮耀的大姓,歷史悠久,族大支繁,人材輩出。姓張的人要是數起「家珍」來,恐怕很少有人能比得過他們。

姓纂》上面說:「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

姓氏考略》上又說:「揮造弧矢,受封於張,後為弓氏、張氏、望出太原。」

風俗通》上則指出:「張、王、李、趙、黃帝賜姓。」

由以上三段記載看來,張姓的祖先,可以直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是黃帝的直系後裔,而不必像許多別的姓氏一樣,須得費點力氣才能拐彎抹角地找到自己是黃炎子孫的證明。光是這一點,張姓的人就要比別人幸運而神氣得多了。

有人知道姓張的祖先是誰嗎?

3樓:匿名使用者

1. 張小八郎 化孫公有十八子,第四子祥雲;祥雲公有八子,小八郎為祥雲公第八子。

居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頭神崗下(即嘉應州鎮平縣)。生一子十九郎。葬於巖前東門外。

2. 張翱 二、良祖世系表。

080〗 良公,字子房。良之祖及父,相韓五世君。良住河南開封府禹州,五月初六辰時誕。輔漢定天下,後辭印避谷,從赤松學道?

3. 張際奎。

張仕冕張仲英 字偉人。

4. 張一宗 生卒無考,現葬於高陽李果莊村東祖墳,推算於1706年至1756年來此居住。

張大成 木本水源。

5. 張化孫 化孫公,諱衍,字傳萬,南宋孝宗淳熙年間中憲大夫,生於南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二十日子時,薨於鹹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時,享壽93歲。

6. 軒轅黃帝 清河郡百忍堂直系世系表。

黃帝—張揮—張良—張寧—廷俊支世系譜)

黃帝(1):[位100年(歲)]。少典國君之後,國有熊、號有熊氏。生於姬水、故以姬為姓,諱軒轅。娶有嫘祖、方雷氏、彤魚氏、嫫母四室,共生二。

張揮 張顯道 始祖張公顯道,字惟彰,娶遊氏。

7. 張學嵐 族譜宗支派文詞。

源派一(晉湘):

學明子志興 庭應必啟文。

世巨集敦孝友 詩禮振家聲。

張彥成·思潔 伍佑張氏第一世祖 諱 彥成 字 思潔 李太君。

張氏字輩,百,仲,連,山,選,忍,字,登,古,標現在我們在中江縣玉興鎮旭光村五組想知道我們家族譜。

4樓:宕怪星球

張氏族譜。小八郎, 聖珍公,字鴻深,號卜藏。是張氏資公次子張家榮之第八子,與資公居汀外寧化中琴堡石寮坑,後遷廣東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頭神岡(蕉嶺神岡社)。

妣劉氏,子一:十九郎。

張氏祖先是誰

5樓:鎖曉燕道青

出自黃帝之後揮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

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重要**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

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因揮住在尹城國的青陽,亦即清陽,清陽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縣東),是為河北張氏。

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西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其中,以遷居南韓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

南韓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後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後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出自賜姓或他姓 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

大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一些少數民族分支改姓張姓。

6樓:網友

張姓,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

張揮,揮公,號天祿,五帝之一的少昊帝青陽之五子。

少昊帝既玄囂,為黃帝之長子,號「青陽」,姬姓,名摯,後繼位為天子,修太昊之法,後人稱為少昊氏。乃華夏共祖之一,在漢族神話中被尊為西方上帝。

揮公是古代重要**弓矢的發明者,因發明弓箭,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貢獻很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也稱弓長(掌管弓箭的官職)。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揮公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

張揮公仙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因此說中華張姓始祖為揮公。

7樓:匿名使用者

張姓目前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姓,有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為世界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但根據大陸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資訊系統」(nciis),張姓便是大陸第二大姓。 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上指出,張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黃帝的孫子(一說為第五子)名揮,官為弓正(監管制造弓箭的官),觀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張星,因姓張氏[2] 。遠祖始於上古始期。東夷部族首領少昊的第五個兒子揮,因發明箭被賜姓張。

出自春秋時期,晉國有解張,封張侯,子孫以其封爵名為姓。 改姓 政治原因:漢初三傑的張良本姓姬,後因刺殺秦始皇不成,遂改姓張避難。

三國曹魏名將張遼原姓聶,先人為西漢山西馬邑鉅商聶壹,曾獻計武帝於馬邑圍捕匈奴軍隊。 宗教原因:與道教興起有關。

張角、張魯為著名的道教領袖。關於張姓起源、張氏祖居地的說法,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河北清河說,二是山西太原說,三是河南濮陽說。

8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很高興為你答題!張姓,現為全國第三大姓。最早出自於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

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姓源自於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發明弓箭司弓矢之長(正),而賜姓揮公姓張於青陽(今河北清河)。

張姓分佈極廣,如上海張姓排在第一位,且名人眾多,如縱橫家張儀、軍事家張良、猛將張飛、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外交家張騫、書法家張旭、詩人名相張九齡、畫家張擇端、民族英雄張自忠、實業家張騫、革命家張聞天等。尋根祭祖可到河北清河、河南濮陽、山西洪洞。詳查者可閱《張姓家譜》、《中華姓氏大全》等史料。

揮公墓在河南濮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