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大未必佳中盛名是什麼意思? 盛名,即大名(「大名鼎鼎」的大名),指很高的名聲、聲譽。盛,就是「大」的意思,形容名聲時翻譯成「高」。
2樓:微笑百分之百甜
名氣很大。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城,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親戚,守門的人一般是不通報的。
孔融只有十歲,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守門人說: 「我是李膺的親戚。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孔融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十分驚奇。
後來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情告訴他,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瞭)孔融立即反駁道:
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
高明必為偉器。」(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3樓:很舒服金卡
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出處
4樓:網友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出自《世說新語·言語第二》,本文記述了孔融幼時的一件趣事。這句話的意思是小時候雖然很聰明,但是長大了卻未必很有才華,很聰明,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事物表面的道理。
作品原文。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
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
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
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韙大踧踖。譯文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膺名氣很大,擔任司隸校尉的職務。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名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去通報。
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看門的官吏說:「我是李膺的親戚。」通報了以後,上前坐下來。
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
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陳韙聽了感到侷促不安。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第二》的故事,本文記敘了孔融幼時的一件趣事,生動地表現了孔融的早慧、機敏與博學。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小時候很聰明,但是長大之後卻未必很有才華。說明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現象。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
5樓:小柒
了了:聰明 伶俐 , 明白 事理。幼年聰明 懂事 ,長大後不 一定 成才 。
成語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 》:太中大夫東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小,必當了了。』」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近義詞: 小時了了 謂年幼時聰明。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孔文舉 年十歲,隨父到 洛 。時 李元。
成語語法: 作定語;用於評說別人。
成語故事: 東漢時期,10歲的孔融去拜見大名鼎鼎的河南太守李元禮,以李元禮親戚的名義求見。李元禮不認識他,他則把老子與孔子的後人關係扯為親戚。
太中大夫陳韙譏笑孔融「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唇相譏「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小時了了,大未必,小時了了,大未必
孔文舉 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 為司隸校尉。詣 門者,皆俊才清稱 及中表 親戚乃通 文舉至門,謂吏曰 我是李府君 親。既通 前坐。元禮問曰 君與僕 有何親?對曰 昔先君 仲尼 與君先人伯陽 有師資之尊 是僕與君奕世 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 小時了...
小時了了原文和譯文,翻譯文言文《小時了了》
1 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扎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 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扎問曰 君與僕有何親?對曰 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棄世為通好也。元扎及賓客莫不奇之,大中大夫陳題後至,人以其言語之,起曰 小時了了,大未必...
讀《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感受
解讀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寫洛陽李元禮名氣很大,尋常人等都無緣登門拜訪。這裡對李元禮名氣之盛的描寫,為後文孔融成功地以年僅十歲 無官無名之身成為李元禮的座上賓提供了乙個背景和基礎。第二層 寫孔融聰明機智地拜訪了李元禮,人皆稱奇。這裡孔融巧妙地運用了 親戚關係 這個概念,將孔夫子與老子二人之間的師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