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書生真的「手無縛雞之力」嗎?

2025-02-14 12:55:04 字數 4659 閱讀 3859

1樓:伍影海乖衣

我記得曾經有乙個人說了很有意思的一段話,他說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書生,一種是文人。若是書生,自然是書生意氣,看見什麼不平的事情都要去管一管,彷彿不能蕩盡世間的不平之事,他就不痛快,若是文人,則有文人相輕這麼一說,這個和同行相輕是乙個道理,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麼聊齋?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中國古代的書生其實很奇怪,他們一邊要蕩盡天下不平之事,而另外一邊又自稱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大家想一想,古代都是男子才有權利讀書,而乙個年方二十的青年男子,連乙隻雞都束縛不住,那麼這個人的體力該是多麼的不好啊。又或許,書生自稱自己「手無縛雞之力」只是乙個誇張的說法,只是對他們這個群體身體體能上不佔有優勢的一種形象的描述呢?

還是說,古代的讀書人,真的就手無縛雞之力呢?

自從中國有了科舉制度之後,天下的讀書人,寒門子弟彷彿看到了希望,因為這是不公平時代的最公平的手段,他給了每乙個人平等的機會,只要有才華,國家就會錄用你。但是呢,古代的窮人讀書和現在的孩子讀書可不一樣。

私塾只能起到乙個啟蒙的作用,後面的大門要自己去開啟,因此,中國古代大部分的窮苦人家的讀書人都是寒窗苦讀十年,知道什麼叫做寒窗苦讀嗎?古代的讀書人一般是不下地幹活的,即使家裡窮也不下地,所以家裡面少了乙個勞動力,收成自然少,所以古代的讀書人大部分一日三餐吃什麼呢?

答案是喝一碗稀粥,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稀粥能有多少營養呢?所以古代的讀書人他們攝入的能量僅夠維持他們待在那裡讀書的,再幹點其他的,能量也許就不夠了,久而久之,他們自然就有手無縛雞之力的感覺了。

古代的讀書理念也很特別,什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什麼「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什麼「君子遠庖廚」等等,也就是說,讀書人的任務就是讀書,其他什麼都不用管,讀書就好了,這就導致了讀書人其他的技能幾乎什麼都不會,所以,別說縛雞了,就是讓他去抓雞他都不會抓,怎麼縛呢?

當然了,這都是針對窮書生的,還真沒聽過那個大戶人家的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的!

2樓:小清新樂談

不一定,因為有的他家學功底就比較深厚,他就注重家裡面的孩子文武雙全。有的人就只能覺得考上官才能夠發生改變,所以他就會多多去注重自己在學習方面的能力。

3樓:小九七

手無縛雞之力只是一句比喻而已,就是想表達書生的力量弱小的意思,並不是真的抓不住雞。

4樓:渣掉渣掉

並沒有,我覺得這只是乙個形容的詞而已,要打還是可以打的。

古代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那麼他們是如何養活自己的?

5樓:趴趴貓

古時候的讀書人大多數都通過科舉考試,有個官差才能發家致富,古時候有些人就靠著科舉能改變生活,所以很多讀書人十年寒窗苦讀就為了進京趕考。不過科舉制度選拔嚴格,如果沒有超高的才能,中榜也是存在一定困難的,不免 有很多人沒有選拔上。

如果是管家子弟,考不上還能不愁吃喝,如果是窮苦人家孩子,考不上學就得另謀出路養活自己了。究竟是通過什麼方式養活自己這個要視情況而定,家中有事業的,就會繼承家產,從事經商,這也算正兒八經的工作,起碼不會飢寒交迫。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做教書先生,開一傢俬塾,教孩子詩書,雖收入微薄,但是也是從事學問方面的事情,大多數讀書人還是願意這樣做的。教的出名的話還能入府專門為那些名門貴族的孩子教書,等孩子有出息了自然老師也會隨之發達。

逢年過節的時候幫忙寫個對聯,粘個對聯也是文化人所為,如果在書法上面有所造詣,也可以通過賣字畫掙錢,唐伯虎是四大才子之一,他的畫在當時就非常值錢了。不過書法和字畫這類的東西需要有人懂,在沒有知識的人眼中就是一文不值,如果讀書人的字畫得有人賞識,賣個好價錢養活自己也不成問題。再不濟,也有去一些店裡當賬房先生的,《武林外傳》的呂秀才就是從事這一行業的人,幫一些小店算算賬,也夠自己吃喝的。

6樓:網友

古時候招生少,錄取率也很低,所以讀書的分幾種。

一是家境尚可的寒門,半工半讀,一邊工作一邊讀書。赤貧就別想讀書了,能認幾個字不錯了,大多是睜眼瞎。尤其在印刷術出來之前,書的**非常昂貴,抄書是主要的傳播方式,後來熱門書籍出雕版,才將**降了下來。

三國魏晉之前,更離譜,造紙術都沒提高,普通人根本沒機會讀書。這也是隋唐時期的世家門閥形成的根源之一。

所以,二是豪門讀書,豪門世家讀書的,基本都是脫產,尤其主家子弟,可以說真的能做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完全就是全日制的。他們怎麼養活?有大批奴僕,還有旁系親族,這些人要麼直接給家裡打工,要麼給家族提供各種資源。

讀書的就唯讀書就行,不用做事。

要說明的是,寒門(通常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了的家庭)如果出那麼一兩個「神童」,還是有其他收入的,如當地士紳的助學,或者鄰里的資助(由於是熟人社會,鄰里基本上也都是叔伯親人,所以出了那麼乙個「神童」,大家只要還能過得去,都還是願意支援的,畢竟一旦出仕,帶來的好處可是很豐厚的)。

沒考上的怎麼活?讀書讀的手無縛雞之力了,結果還沒考上,其實出路還蠻多的。當賬房,給店鋪商家管賬;當師爺,給**辦差;當私塾先生;給大戶搞家教;代讀**書信、算命測字(嗯,易經也派上用場了);另外考上了秀才,也算是有功名的人了(見縣官不跪,告狀不用打殺威棒,免勞役田賦),還有的有補貼可以領的(舉人則是有俸祿領),雖然不多,可不至於餓死。

正是因為讀書可以有這麼多好處,所以窮人家但凡還過得去,總想混個功名,至少可以免除家裡的勞役和賦稅嘛。

7樓:今天不想吃肉肉

可以邊工作便賺錢,我覺得古代人一般家裡稍微有點錢的才可以讀書認字吧。一般人不可能讀書的。

8樓:此時無少

對於古時候的讀書人來說,他們最好養活自己的方式就是去當官了。

9樓:淡年華

古代的讀書人最開始其實是文武雙全的,他們的君子六藝對身體素質要求也是極高的,之後變得手無縛雞之力大多是給人寫對聯、**書信、當教書先生等來賺取酬勞養活自己。

10樓:知昂張

古人白天下地幹活兒,晚上讀書,不像那些富家子弟,整天遊手好閒,吃喝玩樂。

11樓:哈哈兒哈

那個時候呢,讀書基本上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家人養活他們的。

12樓:向死而生的態度

因為知識就是力量啊,所以古代的讀書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能去做一些讀書人才能做的事情,來賺錢。

13樓:來自龍虎山喜洋洋的諸葛亮

古人講的是耕讀,白天種地,晚上讀書,怎麼會手無縛雞之力。這個應該是故意把讀書人和其他區別開來的說法。讀書人不需要進行體力勞動,他當官治民有俸祿,有佃租。

14樓:歷史天天見

人家又不是沒有工作,再說了,有的書生家裡也不窮啊,古代太窮的人是讀不起書的。

15樓:卿卿小築

古代認字的人少之又少,不像現在全民教育,所以讀書人都是很受人尊重的。

古代書生手手無縛雞之力,那麼他們是靠什麼生存呢?

16樓:網友

從隋朝開始試行的科舉制度,無疑給讀書人提供了一條生路,可是這條路太窄,能夠進入仕途的終究是幸運的少數。不過,唐代的大詩人諸如李白、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都有做官的經歷,做了官,生存就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

韓愈在唐代的文人中,算是懂得生財之道的乙個,他不僅能賺活人的錢,也能賺死人的錢,《貞曜先生墓誌銘》、《南陽樊紹述墓誌銘》等,都是為死人寫的墓誌銘,大文學出手,何等的尊貴,墓主給的酬金是相當的豐厚。稿費在唐朝,朝廷對此並無明文規定,只是到了北宋初年,才一度形成為一種制度。

我國古代的稿費也高得很,一般來說,作者的地位越高、名氣越大,稿費就越高,至少在唐宋時期是這樣。唐代的李邕被時議認為「自古鬻文,未有如邕者」的。可見,李邕靠稿費發了大財。

韓愈的名氣大,付給他的稿費,競至「一字之價,輦金如山」。

一直仕途不順的杜甫,差不多生活在飢寒交迫中,他的詩後人自有公論,可是出身於盛世唐朝,兒子餓死,自己一生流離失所,足以說明單純靠揮文弄墨是不能養家餬口的,要靠文墨生活,最起碼先得撈起一點政治資本。僅僅唐朝,如杜甫一般不得志的例子就不少,李賀、王勃,都屬於政治上的落魄者,基本上是在愁苦中打發掉短暫的光陰。

做不了官還有一樣可做,那就是給官老爺當幕僚,王勃就是一例。除此而外,大概就是文人放下架子來經商了。文人經商,依然與其身份有些相關聯,基本上是以賣文鬻畫為主。

據史料記載,蘇東坡的一幅字就賣出了幾十兩銀子。到了北宋時期,出版業已為文人找到了一條出路,與今天相似的是什麼書好賣就寫什麼書,創作的摘編的甚至當文抄公的,都有,這與各人的水平和名氣有關,水平高的當然是從事原創,而後拿一筆不菲的「潤筆費」,發財心切的和求生無門的,當然只能玩些下三爛的把戲了。比較之下,古代的文人,最不濟也不會比普通老百姓差。

17樓:網友

讀書人在當時最好的出路就是考取功名,所以很多人都是為了做官而讀書。

18樓:來自岩石寨驚才風逸 的沸羊羊

有功名的就有朝廷發的俸祿了,其他的可以去私塾教書,寫書信賺錢什麼的。

19樓:向死而生的態度

古代書生雖然手無縛雞之力,但是他們可以利用自己所學去做一些他們能做的事情來賺取錢財。

20樓:虎哥叨娛樂

古代書生的開銷用度主要靠家人支撐,他們為了考取功名,幾乎不做事。

21樓:此時無少

其實古時候的書生,最大的任務就是老老實實讀書,不去思考別的。

古代的婦女真的很胖嗎

1全部不是,各朝代不一樣,唐朝女人以胖為美,所以唐朝的女人大多都吃得很多,如果誰家的女子很瘦,被外人看成不受夫君喜愛,受附近的虐待所致,這是高中歷史老師給我講的 不是,各個朝代是不同的,唐朝的時候,人們認為胖就是有福,肥就是美,因此在唐代的女人都比較肥胖 不一定了。環肥燕瘦。唐朝的時候以胖為美,漢代...

現在繁榮的鄭州真的是古代都城嗎?古代都城又怎麼沒落的

是的。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 今商丘 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 今商丘 西遷於囂 亦作隞 今鄭州 遺址 商朝自此開始遷都。仲丁二弟外壬仍建都於此。西周滅殷後,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於管 今鄭州市管城區 建立管國...

古代取暖的地龍是真的嗎,什麼原理

古代取暖的地龍是真的。在很多宮殿的地下有火道,火道在地面有洞口,在外面燒火,熱氣通過火道傳到屋內,稱為地龍。皇帝寢宮內冬暖夏涼,冬天鋪氈毯 置炭盆和 地龍 取暖。地龍在室內地面的表層磚下,人工搭成彎曲錯落的煙道,連線室外屋簷下燒柴的大坑。坑內燒火,熱氣通過煙道遍及地面,足以驅寒。到了夏季院子裡搭蘆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