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南史·江淹傳》 嘗宿守冶亭,夢一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吾有筆在卿處多年。 可以見還。
淹乃探懷中,得玉色彩筆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 時人謂之才盡。 〖解釋〗江郎:指南朝江淹。
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書面語 〖示例〗 老舍《四世同堂》五五:
不,他不能和菊子散夥。散了夥,他必感到空虛,寂寞,無聊,或者還落個~,連詩也寫不出了。」 近義詞〗 黔驢技窮、江淹才盡 〖反義詞〗 出類拔萃、初露鋒芒 典故 南北朝時,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
江淹年輕的時候很有才氣,會寫文章也能作畫。可是當他年老的時候,總是拿著筆,思考了半天,也寫不出任何東西。因此,當時人們謠傳說:
有一天,江淹在涼亭裡睡覺,做了乙個夢。夢中有乙個叫郭璞的人對他說:「我有一支筆放在你那裡已經很多年了,現在應該是還給我的時候了。
江淹摸了摸懷裡,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筆來,於是他就把筆還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就再也寫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們都說江郎的才華已經用盡了。
2樓:手機使用者
喜歡歷史,文學,休閒的**群 64210183 其實並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用完了,而是他當官以後,一方面由於政務繁忙,另一方面也由於仕途得意,無需自己動筆,勞心費力,就不再動筆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會逐漸遜色,缺乏才氣希望。
「江郎才盡」由什麼典故而來?
3樓:愛創文化
01 「江郎才盡」出自《詩品》、《南史•江淹傳》,說的是南朝文學家江淹,年輕時很有才氣,到晚年文思漸漸衰退,詩文無佳句的故事。
江郎才盡」比喻人的文采思情衰退。
出激明處】鍾嶸《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
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淹探懷中,得五色筆授之。
而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南史•江淹傳》:「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
典故】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濟陽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程莊鎮)人,他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乙個鼎鼎有名的文學家,他的詩和文章在當時獲得極高的評價。明配告可是,當他年紀賣扒漸漸大了以後,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以前寫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詩寫出來平淡無奇,而且提筆吟握好久,依舊寫不出乙個字來; 偶爾靈感來了,詩寫出來了,但文句枯澀,內容平淡得一無可取。
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夢見乙個自稱叫張景陽的人,向他討還一匹綢緞,他就從懷中掏出幾尺綢緞還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後便不精彩了。又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覺,夢見乙個自稱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邊,向他索筆,對他說:
文通兄,我有一支筆在你那兒已經很久了,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聽了,就順手從懷裡取出一支五色筆來還他。據說從此以後,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寫不出什麼好的文章了。
江郎才盡的故事和道理有哪些?
4樓:小楓帶你看生活
故事:
江淹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曾經連續在南朝宋、齊、梁三朝做官,擔任過許多官職。他年輕的時候,家中十分貧困。由於父親去世早,所以很小的時候,他就上山砍柴,靠賣柴供奉母親。
儘管條件艱苦,江淹仍然發奮讀書。
由於他刻苦自學,寫出了許多精彩的文章和詩篇,世人讀了,個個稱讚,他的名聲就傳揚開去,最終江淹受到朝廷的器重。可是到了晚年,江淹的才思大大減退,寫出的文章平淡,沒有文采,詩篇也再沒有佳句出現。人們都搖著頭說:
江郎才盡了。」
如果**原因,大概是江淹後來做了大官,公務繁忙,沒有時間去認真寫詩著文吧。而且在他享有盛名以後,地位變了,生活富裕了,也就不再刻苦學習,自然就大大退步了。
於是就有人傳說,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禪靈寺的河邊,寄宿在那裡。夜裡餘叢襪他做了乙個奇怪的夢,有乙個自稱張景陽的人走來對他說:「從前,我把一匹錦緞寄存在你懷裡,到如今已有很長時間了,請你還給我吧。
江淹摸摸懷裡,果然有一匹光彩絢麗的錦緞,他不由自主地拿出來,還給了那個人。醒來後,江淹感到腹中空空,拿起筆來,總也寫不出好文章。
還有人傳說,江淹晚上在冶亭住宿,半夜走來一位俊秀的男人,豎激笑著對他說:「我是晉朝的文學家郭璞,當初我把一支筆留給了你,今天我是來要筆的,現在應該可以還給我了吧。」
江淹向懷中一摸,果然有一支筆,取出來一看,竟然是一支五色筆。江淹就把筆交還給了那個人。從此,江淹的文采便每況愈下了。
道理:「江郎才盡」這個典故里的「送錦」「還筆」,純屬夢境,屬於傳說,實際上是江淹的文章和詩歌到老年退步了,其退步的原因不是「送錦」「還筆」這些神話。
而是他自己的思想深處錯誤地認為什麼事情都應該知足,錯誤地認為人生應該及時地行樂,不要過於自苦,導致後來不能堅持學習和刻苦奮進,所以他的文章和詩歌都退步了。
說「江郎才盡」,還不如說他是生活「盡」了。官做大了,脫離了社會生活和人民,失去了靈感與才氣。沒有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寫作的源泉自然就會枯竭。
出處:
清·李汝鄭搭珍《鏡花緣》第九十一回:「如今弄了這個,還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鬧的真是『江郎才盡』了。」
現代·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五:「不,他不能和菊子散夥。散了夥,他必感到空虛,寂寞,無聊,或者還落個江郎才盡,連詩也寫不出了。」
從江郎才盡這個故事中你學到了什麼?
5樓:
分析「江郎才盡」的原因,最根本在於,早年他家境貧寒,所以學習刻苦,勤學不怠;當功成名就之後,他開始安於功名,縱情享樂,再不求刻苦攻讀,最終落到「才盡」的地步。
江淹年老時身居高位,整年整月過著安富尊榮的生活,脫離了社會,脫離了百姓,民間的疾苦、社會的黑暗、人生的艱辛,他是毫無感觸。所以這時期他的文學創作毫無成就,偶有詩文,也是空泛無物,更無佳句,世人稱之為:「晚節才思微退,時人皆謂之才盡!
原文:鍾嶸《詩品》: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
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
淹探懷中,得五色筆授之。而後為詩,不復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南史·江淹傳》:
淹乃探懷中得五色筆一以授之。爾後為詩絕無美句,時人謂之才盡。」(見。
「江郎才盡」也許不是「才盡」:而是他生存的一種智慧
6樓:歡樂頌
南朝是個辭賦興盛的年代,但大多數賦詞藻敬穗華美,內容空洞,像臉色蒼白的美女。而他寫的賦,通俗易懂,是有真感情的血性男人。最有名的作品是《恨賦》、《別賦》,被譽為千古奇文。
別賦》是寫離別的各種情景,全文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即使看不懂,也會覺得是天生的好文字,被深深地打動。試舉第一段的幾句: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況秦吳兮絕國,復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
是以行子腸斷,百感悽惻。風蕭蕭而異響,雲漫漫而奇色。舟凝滯於水濱,車逶迤于山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
如果譯成白話文就是:最使人黯然神傷、失魂落魄的,莫過於離別啊。何況秦國、吳國相去太遠,更有燕國、宋國一去千里,別後再難相聚;有時春苔始生,或是秋風初起,更讓人情難自抑。
因此遊子愁腸欲斷,各種感觸湧上心頭,分外淒涼悲慼。聽到風聲蕭蕭,感到響聲格外不同;看到雲層漫漫,覺得顏色特別奇異。坐船欲離去,船卻停留在水邊不動;乘車欲離去,車卻在山道旁緩緩難行。
船槳啊,怎麼向前劃不動;馬兒啊,淒涼地嘶鳴不息……想必在夢裡,遊子也徘徊不前;在風中,別後的感傷輕輕飄揚。
中間七段分別想像富貴之別、俠客之別、從軍之別、去鄉之別、夫妻之別、成仙之別、情侶之別時的傷感畫面亮念卜,句句撥動心絃,讓人情不能自已,其中名句有:「琴羽張兮簫鼓陳,燕趙歌兮傷美人」、「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才盡也許是看透人生。
傳說他政治失意的時候,一天漫步郊外,在一小山上躺著休息。睡夢中,神人給了他一支五彩的神筆,從此以後文思如湧,當時人稱為「夢筆生花」。
後來他又夢見乙個人,自稱是郭璞(晉代文學家),對他說:我有一支五色彩筆留在你這裡多年了,請你還給我吧!
江淹從懷中拿出來給他,從此,他寫的文章就再無光彩,讓人嘆息不已。
但還有一種解釋是:他更聰明瞭高友,只是沒用在文學上。
江淹生在宋末,死在梁初,活了62歲,一生歷經人世滄桑,看慣了潮起潮落。他前半生嚐盡了生活的苦,後半生再不願重蹈覆轍,在才華和富貴之間,他選擇了富貴。意識到人生苦短,當及時行樂,於是把所有的聰明都轉化成亂世求生存的智慧。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別人越是嘲諷他的平庸,他就越是安全,可以安心地身居高位,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那麼,別人在拿這個成語來開涮他時,江郎也許在偷偷發笑,實際上他開涮了無數的後人。
《簡單道理》中這個道理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請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所以說你的理解
簡單的道理中這個道理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什麼事都要循規蹈矩。生活中有些道理很簡單,我們應該多學習 簡單道理 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能給人意味深長的啟示。這個道理給人什麼樣的生命啟示,請結合生活實際說說 簡單的道理 一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 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生活。只有把理想...
夏洛的網中的道理,夏洛的網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回答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親,夏洛的網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 友情是光,它將永遠存在,不但讓生命更有意義,還給你生存的勇氣。所以說,沒有威伯,夏洛的網就不會那麼獨一無二的完美 沒有夏洛,威尓伯永遠也不會閃光。友誼的意義及價值也就在這裡。夏洛的網 是一部描寫關於友情的童...
我們從中國近代化的程序中悟出了什麼道理?中國近代化的程序對我
近代的中國歷史,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從1840年到1949年這期間,先受到了歐洲國家的侵略 接著是歐美 接著是鄰國日本 最後又經歷瞭解放戰爭。這樣的一段歷史我們領悟出了 1從政治上,實行人民明主 的社會主義體制,是挽救中國的法寶。新的生產力必將取代舊的生產力,社會主義必將取代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