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山東小葵老師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是秋季開始的第乙個節氣,是秋季的起點,時間點是每年的公曆8月7-9日。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白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的時間正處於中伏的倒數第3天,也就是說立秋還處在中伏。今年立秋以後,天氣依舊非常炎熱,因為還有末伏存在。
所以今年立秋之後,24個秋老虎依然存在,立秋後的天氣還是需要防暑。但是立秋以後早晚天氣就變得涼爽了,只是中午天氣還是非常炎熱的。
2樓:網友
1、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季第乙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
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乙個反映季節的節氣。中國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2、立秋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中稻開花結實,單晚圓稈,大豆結莢,玉公尺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薯塊迅速膨大,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會給農作物最終收成造成難以補救的損失。
3、「立秋」是中國重要的歲時節日,早在3000年前,古人就有「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的儀式,且習俗眾多。時至今日,中國民間仍有在立秋這天「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3樓:鑫浪
力求是不是個傳統節日?立秋是個傳統節日,是我們祖先傳來的,立秋就立即天涼了,天就要冷了,我們就要過冬了,這就是立秋的表現。
4樓:牛霞吧
立秋是每年二十四節氣中的乙個,過了立秋節氣,就意味道天氣慢慢轉涼,農作也開始到了收穫的季節。它不是象八月十五一樣的傳統節日。
5樓:帳號已登出
其實立秋並不是乙個所謂的節日,它應該叫做節氣,而不是所謂的節日。
怎麼過立秋這個節日?
6樓:星夢格格巫
立秋這天的民間習俗主要有:啃秋滲則巖、曬秋、貼秋膘、秋忙會、立秋節等。
01、啃秋。
啃秋」,就是咬住秋天的意思,叢御在我國南方又稱為「立秋啃秋瓜」。
秋天到了,天氣乾燥,人體往往會不適應,容易得秋燥,人體就會感覺不舒適,所以要預防調養。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每年的立秋這天,家家戶戶為了防治秋燥發生,都會在這天買乙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種啃秋的習俗。
02、曬秋。
曬秋」的意思就是在每年的立秋時節,將成熟的果蔬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進行架曬、掛曬,以得到更好的儲存和售賣。
曬秋」是我國盯和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地區,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的原因,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農俗現象。在我國古時候,每年的立秋節氣,這些地區的人們,全家老少都會一起動手,全家參與,掛曬農作物,全家享受豐收帶來的喜悅。
03、貼秋膘。
貼秋膘」的習俗主要流傳於我國北京、河北一帶,就是「以肉貼膘」的意思。
相傳古時候,在我國北京、河北一帶的民間流行有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的習俗。他們將立秋這天的體重與立夏時的體重做對比,如果立秋時的體重輕於立夏時,就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
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所以,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這就是「貼秋膘」的由來。
7樓:劍千亦
秋天是收穫季節,慶祝豐收的習俗。
立秋是什麼節日
8樓:乾萊資訊諮詢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秋季的第乙個節氣。悄掘鬥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於每年公曆8月7或8日交節。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
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瑟成熟。
進入秋季後,由夏季的多雨溼熱過渡向秋孫橋季少雨乾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
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並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立秋是古時「啟凱核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立秋的習俗?
9樓:澄慧
吃西瓜、食秋桃、貼秋膘、吃雞蛋。
1、吃西瓜: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乙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貼秋膘: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慾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
4、吃雞蛋:立秋這天,在我國部分地區還有吃雞蛋的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雞蛋不傷脾胃,嬰幼兒、孕婦、產婦、病人等都適合食用。
立秋傳統習俗
10樓:乾萊資訊諮詢
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時體重對比。
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稱水,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吃「渣」山東、四川等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11樓:李冰峰喜愛旅遊
1、貼秋膘:立秋「貼秋膘」的說法**清代《京都風俗志》:立秋日,人家亦有豐食者,謂之「貼秋膘」,意思是,經歷了難熬的酷暑了之後,可以吃一些美味佳餚,尤其是肉類,以肉貼膘,慰勞自己。
2、啃秋:啃秋,也稱為「咬秋」。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其實在入秋時節多吃果蔬,也可以起到防秋燥的效果。
3、躺秋: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臥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們在立秋這一天,會選擇乙個陰涼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將過去,暑熱難當無法安眠的日子即將過去,天氣慢慢轉涼,可以好好安睡了。
另外也寓意著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產已經過去,到了秋天了,可以稍微鬆口氣歇一歇了。
4、曬秋:立秋時節,田間地頭處處可見人們「秋忙」的身影,農家小院曬滿了穀物、辣椒等農作物,呈現出詩一般的「曬秋」景象。
立秋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並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乙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
立秋的節氣習俗是什麼?
13樓:小申的小城生活
立秋以後到底都有哪些風俗和禁忌呢,還要注意什麼呢?
冬至節是不是全國傳統節日,冬天有什麼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
是傳統的節日。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 不忘本。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 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廣泛流傳著...
兒童節是不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是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六一國際兒童節又被稱為六一兒童節,雖然這是小朋友們最喜歡的日子,但是這一天確有一段十分悲慘的歷史。因為之所以設立六一兒童節,是和發生在二戰期間的的一次大 利迪策 有關。1942年6月10日,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二戰結束後兒童的處境更糟,有的被迫當童工...
立秋之後,天氣還要熱多久,立秋之後是不是就不熱了呢?
這要看你住的城市,因為南方和北方和。淮河流域都不一樣。我們住在淮河流域,真正涼下來還得一個月。要是早晚涼了,還得半個月過了出書,早晚就涼了。b秋之後天氣還得要熱二十天左右吧一般到九月中旬左右天氣就不那麼炎熱了 立秋之後是不是就不熱了呢?1 會熱一段時bai 間。2 立秋 並不是秋du天的zhi氣候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