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對安史之亂徵兵抽丁只是一味地批判嗎?

2025-02-16 22:55:13 字數 938 閱讀 9422

1樓:少陵野小

並不是。杜甫時為**,雖然官位不大,卻仍在為朝廷考慮。杜甫對於徵兵一事,他一方面認識到這種行為給百姓帶來的深重苦難,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唐王朝能早日把安史叛軍和其他敵人打敗,早日和平安寧。

而當時的戰爭就必然要徵兵。杜甫寫此事,一直是保持乙個較為中立的態度。

2樓:

杜甫的《兵車行》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亂對於人民的影響,但杜甫對於朝廷的徵兵是否只是一味批判是不正確的認知觀念,畢竟打仗一定是要徵兵的,但杜甫在詩中也隱含批評了朝廷此前的決策失誤導致平叛花費太多時日,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災害,當初安祿山起兵時一起攻到潼關,鎮守潼關的將領們都是採取疲敵戰術,堅守天險潼關以待各路援軍彙集後一起鎮壓叛軍,而且當時的安祿山攻潼關不下後,也有意想要撤軍退回自己的老巢范陽,然而正是唐玄宗下旨命潼關守將哥舒翰主動出擊進攻叛軍,結果被叛軍大敗,二十萬部隊幾乎全軍覆沒,直接導致長安失守,使得平叛日期大大延遲!

杜甫是一位關心百姓疾苦的人,他是與李白齊名的優秀詩人 ,可是與李白相比他更加貼近人民生活,更加註重關注黎民蒼生,從某種程度上講,杜甫比李白思想境界更高!

3樓:乾雨華

杜甫的《兵車行世悶跡》深刻的反映了安史之亂對於人民的影響,但杜甫罩搭對於朝廷的徵兵是否只是一味批判是不正確的認知觀念,畢竟打仗一定是要徵兵的,但杜甫在詩中也隱含批評了朝廷此前的決策失誤導致平叛花費太多時日,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的災害,當初安祿山起兵時一起攻到潼關,鎮守潼關的將領們都是採取疲敵戰術,堅守天險潼關以待各路援軍彙集後一起鎮壓叛軍,而且當時的安祿山攻潼關不下後,也有意想要撤軍退回自己的老巢范陽,然而正是唐玄宗下旨命潼關守將哥舒翰主動出擊進攻叛軍,結果被叛軍大敗,二十萬部隊幾乎全軍覆沒,直接導致長安失守,使得平叛日期大大延遲!

杜搜並甫是一位關心百姓疾苦的人,他是與李白齊名的優秀詩人 ,可是與李白相比他更加貼近人民生活,更加註重關注黎民蒼生,從某種程度上講,杜甫比李白思想境界更高!

說一說安史之亂有什麼影響,安史之亂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從唐朝角度看是加速了唐朝的滅亡,從歷史的角度看是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推動了歷史的車輪。安史bai之亂歷時八年,其後du果是極其 zhi嚴重的。戰亂使社dao會遭到了一次專空前浩劫。舊唐書 郭子屬儀傳 記載 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

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疾苦,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嚴重災難,語言敘述,表達出人們的苦難

從毀滅生命方面 一男新戰死 從生活方面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5 老婦的含淚 致詞 從哪些方面對 安史之亂 給人民遭受的苦難作廠 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嚴重災難,語言敘述 戰爭中百姓疾苦的古詩 唐杜甫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亂時微博大的濟世情懷體察人間冷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道出了什麼的理想

詩歌很多就是有感抒懷的,杜甫的理想是什麼?杜甫自己不說,其他人的分析都是猜。沒有正確答案,我只感覺到一種人處亂世的無奈,和無法改變現實的悲觀心境,他找不到方案,只有美好的理想罷了。希望國家和平,百姓安穩,能過上正藏的生活,不會經歷戰亂,不會經歷飢寒!杜甫和李白都bai是生活在唐朝由du盛而衰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