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自有千江月, 室內卻無一點塵」是誰的詩?全詩是?

2025-02-19 16:55:14 字數 6576 閱讀 1637

1樓:油一勇敢的狗勾

宋·成枯木。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著者小傳】成枯木,宋禪師,生卒年不詳。

賞析】「門前自有千江月」,「千江月」譬喻實相真如,人人不假外求,本自具足。「室內卻無一點塵」,譬喻禪師心地清淨,遠離塵垢煩惱,內處一片光明清淨,足見禪師修行的境界。

貝葉若圖遮得眼」,貝葉即佛經。世人常常執著於佛經的一言一句,殊不知經書只是佛陀開示大家的指月指,向上一路在月不在指,如果「依文解義」,則必為三世佛怨矣。

須知淨地亦迷人」,如果執著清淨、執著菩提,反而會被清淨菩提束縛了。烏雲可以遮蔽天空,白雲也一樣可以遮蔽天空;煩惱能束縛人,菩提一樣能束縛人。圓悟雲:

寸絲不掛,猶有赤骨律在;萬里無片雲處,猗有青天在」。法演亦云:「撮土為金猶容易,變金為土卻還難。

轉凡成聖猶容易,轉聖成凡卻甚難」。諸佛向上事不涉聖凡,亦無兆染,只有將「入處」「訊息」等一併剿絕,才是大休大歇處。

2樓:青山綠水青青

是宋代成枯木的詩。

全詩: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四方方雲 禪畫 成枯木禪詩。

3樓:芝芝教育問答

門前自有千江月, 室內卻無一點塵」是宋代禪師成枯木的詩,全詩如下: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4樓:生活達人百事通蘇老師

這是宋代禪師成枯木的詩,全詩如下: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5樓:鄭芬多老師

作者是宋·成枯木。

全詩如下: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6樓:冰山00烈焰

「門前自有千江月, 室內卻無一點塵」出自宋代禪師成枯木的《門前自有千江月》,整首全文如下:

門前自有千江月。

宋·成枯木。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7樓:一切順其自然不強求

萬物皆空幻》

宇宙萬有,變換興衰,花草四季,更替流轉。大自然所有一切均有真如法身的顯露,用無我、無相、平常清淨心去感受領悟一切。「碣到花枝上,月落寒潭中」。

晨鐘不敲,天自然會亮,本來如此。並非以人類所求和所為,而受到任何影響。

沒有夜行人,月亮依然高懸。無論濁世或是淨土,佛性始終朗朗照耀,灑灑爍爍,潔潔淨淨。

我們六識所觸的一切色相,並不會因為有所變化就會從性質上發生改變。所謂見到的「實體」,皆是虛幻無常。

禪詩:宋代高僧枯木法成。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8樓:帳號已登出

張翰《觀音》

門前自有千江月。

宋。成枯木)

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9樓:雲上雨裳

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這是宋代成枯木的詩《門前自有千江月》。

10樓:婆娑

成枯木寫的詩。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11樓:情感專家十萬個為什

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的作者是:宋·成枯木,全詩: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作者是誰?全詩是?有圖嗎9?

12樓:網友

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貝葉若圖遮洞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宋.成枯木。

知讓 「門前自有千江月」,天上高掛著一輪明月,映在門前,真個千江有水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我的房子裡,沒有一點灰塵搭顫局。意思是說:

裡面清淨,外面光明,光明清淨,才是乙個修道者嚮往、追求的目標。

13樓:道法自然玄師

門前自有千江月,擾老舉室內卻無一點塵的作者是:宋·成枯木。

全詩:門前自有千江月,含橘。

室內卻緩碧無一點塵。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14樓:淺墨草萱繪人生

門前自有千江月唯冊,室內卻無一點塵」作者是宋代詩人成枯木。全詩舉啟如下:

門前自有千江月。

宋·成枯木。

門前自有千指答巨集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15樓:小劉學長

門前自有千江月宋·成枯木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關於禪宗的詩句

16樓:天蠍有你的日子

1、《禪詩一:找到自我》

唐·無盡藏。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譯文:乙個人光是東南西北地向外追求,**會找到自己呢?自己是在我們心中,找到了自己,就找到了本性。

能把自己找到,認識了自己,這是很不容易的。而世間上的人,又往往不識自己,愚昧、苦惱,多麼可憐!

2、《禪詩二:擺脫迷惑》

唐·鳥窠。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譯文:人從生到死,都無法擺脫迷惑。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滿了迷惑,那麼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淪,到最後一無所得。

3、《禪詩三:聚散隨緣》

唐·龍牙。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譯文:花的朝開暮謝是無常,人的有生有死也是無常。世間上沒有不變的東西,沒有獨存的東西,一切都要仰賴因緣才能存在。所謂「緣聚則成,緣散則滅」,要彼此珍惜。

4、《禪詩五: 自在灑脫》

宋·此庵守淨。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17樓:金融的生活王者

古代高僧大德詩歌中,常將月亮比喻為佛性圓滿的象徵。唐代永嘉玄覺禪師,在《證道歌》中雲:

一性融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玄覺禪師在詩句中以月亮來比喻佛性,認為世界上凡是有水的地方,哪怕是一盆水、一杯水,都能映現出月亮來,所以說「一月普現一切水」。但不管地上的水映現出千千萬萬個無數的月亮來,總歸月亮只有乙個,一切水月反映的不過是天上那乙個月亮,這個月亮就是佛性。所以說「一切水月一月攝」。

在唐代詩僧寒山大士的詩歌中,有很多以月比喻佛性的詩歌。

千年石上古人蹤,萬丈巖前一點空。

明月照時常皎潔,不勞尋討問西東。

眾星羅列夜明深,巖點孤燈月未沈。

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在寒山大士看來,月亮圓滿皎潔,正象徵這眾生佛性的圓滿無缺。正因為兩者有共同所指,因而,詩歌中把月亮比喻為自心佛性的本體。

宋代禪僧無門慧開禪師在《春有百花秋有月》一詩中也提及自然界中月指明亮皎潔。詩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宋代禪僧雲蓋智本也以月作詩云:

一年春盡一年春,野草山花幾度新;

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

宋代高僧枯木法成也作有以月為內容的詩歌:

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

18樓:網友

悟道詩【作者】某尼。

朝代】宋。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有沒有佛者感悟月亮的詩句?多謝高手指教。

19樓:子路放牛

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

松風十里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宋,慈受懷深門前自有千江月,室內卻無一點塵;

貝葉若圖遮得眼,須知淨地亦迷人。--宋,成枯木。

古詩《春江花月夜》全詩是什麼?

20樓:入我相思門

古詩《春江。

花月夜》全詩是: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這首詩出自唐代的張若虛。

作者簡介: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

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型大小均不詳。事蹟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

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賞析: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盪,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

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

美的佛經詩句

21樓:匿名使用者

方雲禪畫 黃檗禪話 | 雲畫禪-2

四方方雲 禪畫 黃檗希運 禪詩。

四方方雲 禪畫 黃檗希運 禪詩。

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

「千江水有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的出處

22樓:蘇泰徐

出自宋代的《嘉泰普燈錄卷十八》

全詩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譯文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則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無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映。任何一位眾生,只要他有心學佛,他便會有佛性,任何一條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會有明月。

後一句,天空有云,雲上是天。只要萬里天空都無雲,那麼,萬里天上便都是青天。天可看做是佛心,雲則是物慾、是煩惱。煩惱、物慾盡去,則佛心本性自然顯現。

23樓:網友

這句詩出自佛教禪宗燈錄之一的《嘉泰普燈錄》卷十八,南宋,雷庵正受編嘉泰普燈錄卷十八 宋 雷庵正受。

千山同一月。

萬戶盡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句話出自哪首詩?

24樓:一紙寡言

一直很喜歡這句佛家偈語:「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水是水,月是月,因了月光的照射,水中有了月,月在水中。但,水中的月,不是月,只是水的幻像;月在水中,是水的反射。

何等開闊的境界,每當想起這句話,心裡的一切煩惱皆煙消雲散。

傳說鳥窠禪師在一棵枝葉茂盛、盤屈如蓋的松樹上棲止修行,好像小鳥在樹上築巢一樣。時常有人來請教佛法。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來到樹下拜訪禪師,抬頭一望,道:「禪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

禪師答曰:「太守,你的處境才危險。」

白居易不以為然:「下官是當朝重要**,有什麼危險呢?」

禪師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不危險呢?

白居易領悟到他是指官場浮沉、勾心鬥角,轉個話題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白居易聽了很失望,說:「這是三歲孩兒也知道的道理」。

禪師道:「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頓時悟道,以偈語請教禪師:「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人生如幻如化,短暫如朝露。

然而,如果你能在有限的生命中體悟到」無生」的道理,認識到「動靜一如」、「生死一體」、「有無一般」、「來去一致」的人生真諦,放寬胸懷,空出心智,合於自然,從而超越智勇奇巧,超越悲喜榮辱,超越沉浮生滅,超越時間「去」、「來」的限制。

那麼,你的人生將會於無盡的空間中綿延而去,直至進入生命本真永恆的圓滿之境。

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只有乙個,可是因為水的不同,而折射出千差萬別的倒影。

未開悟之人,一絲不苟地遵循佛門戒律,在遵循中得到心靈的平靜;

將開悟之人,自遵循的過程中漸漸領悟佛家的精義;

頓悟之人,已然參透了佛家的真諦,超然物外,不再為規則所囿。

今日之月絕非古時之月,明日之月也殆非今日之月,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各不相同。人之所以生,是為了追求幸福。宗教存在的意義,在於讓人們在追求幸福受阻時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希望。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佛性,在若有若無之間;世事,在虛實兩界徘徊。

如是,月也罷,水也罷,夢也罷,愁也罷,到了佛家那裡。

偈語曰:一切水印一月,一月印一切水。何等的境界!

淮江長多少米,淮河長多少千米

淮江又稱淮河 淮河流域地處中國東部,介於長江和黃河兩流域之間,位於東經112度 121度,北緯31度 36度,流域面積27萬km2。流域西起桐柏山 伏牛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 江準丘陵 通揚運河及如泰運河南堤與長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毗鄰。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幹流全長10...

如何理解「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句話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這兩句是境界極高的佛家偈語。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則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 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無所不在 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映。任何一位眾生,只要他有心學佛,他便會有佛性,任何一條江河,只要有了水,他就會有明月。後一句,天空有云,雲上是天。...

求籤喜雀門前報好音,知君千里欲歸心,繡幃重結鴛鴦帶葉落

你會得到一個非常驚喜的訊息,你所牽掛的人就要回到你身邊了,可嘆對方最終卻沒有守諾。喜鵲詹前報好音,繡巾重結鴛鴦帶 知君千里欲歸心,葉落霜飛寒色侵。有誰知道什麼意思啊?原句應該是 喜鵲簷前報好音,知君千里有歸心,繡幃重結鴛鴦帶,葉落霜雕寒色侵。妻子思念遠方的丈夫,聽到喜鵲的聲音,彷彿是聽到遠在千里的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