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紫光
河姆渡聚落居民遺址是中國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公尺,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河姆渡遺址發掘發現的文物遺存具有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特點,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榮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材料。如兩次發掘出土的陶片達40萬片之多,用同樣的發掘面積作比較,是其它新石器時代遺址所不及。又如出土的紡織工具有紡輪、繞紗棒、分徑木、經軸、機刀、梭形器、骨針近10種,根據這些部件,可以復原當時的織機,其它的遺址就沒有這麼具體。
它的文化特色主要還在稻作農業、幹欄式建築、紡織和水上交通方面。
2樓:平安銀行我知道
河姆渡聚落:
河姆渡遺址是繼黃河流域的西安半坡遺址之後發現的史前文化的又一座豐碑,這一發現再次向世人昭示中華民族古老而悠久的歷史。
3樓:網友
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
河姆渡人生活在什麼流域?
4樓:旅遊達人小徐
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長江流域的古人類。
他們過定居生活,住幹欄式房屋。
用船、筏載人和物、浮水採集,使用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養豬,狗和水牛等牲畜,還會挖掘則公升水井。
生產水平
在人工製品上,石器數量較少,主要是斧等打獵工具,也有裝飾品。多的是木器和骨器,其中發現中國最早的木製飾品「木雕魚」,其他包括木柄骨制的耕田用具耜、和刀鏟等切割器具,亦有大量紡織工具。
生活水平。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在浙江餘姚市孫神老河姆渡村,住幹欄式房屋,原瞎跡因是該地溫暖溼潤,水網密佈。
主要種植水稻。
河姆渡居民是不是最早的居民?
5樓:zz聊科技
河姆渡原始人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已經開始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作為生產工具。
1、河姆渡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河姆渡還會建造幹欄式房屋,用船、筏載人和物、浮水採集,使用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養羊、鹿、猴子等牲畜。
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製作有一定的水準,估計最高燒成溫度達1000攝氏度。
距今六七千年,河姆渡一帶系沼澤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時,先打下1公尺長木樁,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地龍骨(地梁),其後於地樑上鋪設10多釐公尺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樑、敷櫞、蓋頂。地板起防溼、御蟲蛇作用。其下可用來豢養家畜。
地板上為起居住室。從柱子高度看,人還不能直立進出,但較巢居已大有進步。
2、半坡人。
半坡人6000年前生活在陝西西安半坡村,處於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原始農業有了發展,開始有原始畜牧業,主要飼養豬、狗等。
會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並使用陶器,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定居生活。以經營原始農業為主,使用的石器為比較精緻的磨製石器。
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鏟、石斧、石鋤、砍伐器等生產工具,進入了較發達的原始農業階段。他們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樹木,芟除雜草,並放火焚燒,再用石鏟翻掘土地,石鋤和尖木棒挖穴點種,最後,用石鐮或陶鐮收穫,食用時用石磨盤、石磨棒脫皮碾碎。
現已發現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後的遺物,證明半坡人學會了栽培,粟耐旱易種,且便於存貯,不僅養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國北方種植的主要作物。
黃山在哪個地區黃山在哪個省在那個市在哪個區
黃山風景區位於中國安徽南部,是中國的山嶽風景區之一,黃山風景區距市府所在地屯溪69千米,北緯30度10分,東經118度10分,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地跨市內歙縣 休寧 黟縣和黃山區 徽州區,山脈面積1200平方千米,規劃入黃山風景區面積約154平方千米。黃山風景區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
我國恐龍化石最多的地區在哪個省
山東省龍骨澗。龍骨澗還是聞名中外的 巨型山東龍 和世界之最 巨大諸城龍 的出土地,位於諸城市呂標鎮庫溝村北部,距諸城市區10公里。該澗為東西走向大沖溝,長約350米,寬約100米,深約20米。據專家考證,龍骨澗及其周圍地區,均屬距今約7000萬年的中生代晚白堊紀地層,含化石層最深處達2米,位於沖溝東...
現在已知我國境內的最早的遠古居民是在哪個省發現的稱為多少人
應該是北京的周口店人吧,是舊石器時期猿人。考古發掘的遺址和實物是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我國境內目前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在何處發現的 b試題分抄析 我國境內發現的遠古居民主要有元謀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雲南省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他們生活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