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清風逸之
為樓下的帖子點贊之後,清風補充幾句。
與其他文明不同的是,我們對每朝每代都有「史」或「書」來記載,統稱二十四(五)史。不管是國家下令編撰還是個人修史,多數忽略對商業的記載。
忽略的原因:農耕文明天然重視農業、天然鄙視商業。
但,不管是輕視商業還是商人,不代表壓抑商業的發展、不代表沒人從事商業。
以漢代為例:管仲以社會分工不同將百姓分為四類:士農工商。到漢朝,將四類變為四個階層。但漢代就不知道商業的重要性嗎?鄧通和桑弘羊就是「央qi」的掌門人。
以《三國演義》為例:劉備和其母賣草鞋和草蓆、關羽賣棗換溫飽、張飛家族是屠戶、資助劉備的中山大商人張世平和蘇雙「貲累千金」、(糜夫人兄長)糜竺「祖世貨值、僮客萬人、貲產巨億」..
在古代,純粹的從事商業的人,都是底層老百姓,真正的大商人,都是官宦人家。
為什麼是這個結論?原因很簡單:古代允許蓄奴。
大家族蓄養的賤籍所生產出來的糧食等,不會恰好夠做個家族食用的,剩餘的糧食等怎麼辦,扔掉嗎?當然要換成貨幣啊。蓄養越多賤籍的家族,其商業規模就越大。
但這些家族可不是商人之家,他們的家主、子弟都是出仕為官的。既然是「仕」,史書就不會記載他們從商的事情 。
所以,中國過去的幾千年,抑商是國策,但商業依舊發達。只是,後人不知道而已。
您好,有沒有人可以給我乙個有關重農抑商的歷史故事,有歷史出處的,我在課堂匯入時用,謝謝
2樓:網友
講故事麼,沈萬三元末明初富豪貢獻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城牆,而且當時南京城還是都城,還是被朱元璋莫名的牽涉到藍玉案中給滿門抄斬,朱元璋的女婿胡惟庸搞私茶也被其殺掉,這種抑商行為很明顯,在農業方面確大力投入,比如下令清丈土地,編制賦役黃冊、魚鱗圖冊,建立里甲及糧長制。
3樓:老種經略相公
西元前204年,秦始皇徵發商人去征服現廣東廣西一帶,徵發時是把商人和「逋亡人」這樣一些不法之人同等對待的。漢武帝則曾搞過「算緡」,即徵收商人的財產稅,還有「告緡」,即舉報商人自報財產不實者。凡告者可得其財產一半,這樣,激發了所有想不勞而得到財富的人的神經,結果使中等以上的商人大都破產。
4樓:網友
明朝的商人是不允許傳絲綢錦緞的,但是農民,地主有錢就可以穿。
5樓:網友
歷史**:商鞅變法,政治思想:利出一孔,勸民歸戰。出處:商君書。影響:直接影響之後中國2000多年的國家政治與對商業的態度。不包括宋朝。
中國的重農抑商政策是什麼時間廢除的?人們的重農抑商觀念是什麼時候改變的?
6樓:網友
中國重農抑商是在改革開放那幾年廢除的,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才改變了幾千年的傳統老觀念。
為什麼中國古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7樓:小兔子的文集
重農抑商是春秋戰國以來一直奉行的政策。漢朝繼續推行這一政策,具體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第一,不許商人穿絲綢衣服,不許乘車或騎馬;第二,不許商人 「 名田 」 即購買土地, 「犯者以律論 」 凡土地和奴婢超過法定數額則沒入官府;第三,不許 「 推擇為吏 」 即不許商人及其子孫到官府去做官, 「犯者以律論 」 第四, 「重租稅以困辱之 」 法律規定, 「賈人與奴婢倍算 」 商人所納算賦比一般老百姓要增加一倍;第五,謫發,也叫謫戍,遷徙商人到邊遠地區戍守。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因為乙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者階級地位所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又是古代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因此,以農立國必然成為歷代統治者的治國綱領。
8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歷代封建王朝都強調「以農為本」。
中國封建社會採取這種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
中國古代裡真的有天子劍嗎,中國古代有城堡嗎?
有。說劍 以義名篇,內容就是寫莊子說劍。趙文王喜歡劍,整天與劍士為伍而不料理朝政,莊子前往遊說。莊子說劍有三種,即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和庶民之劍,委婉地指出趙文王的所為實際上是庶民之劍,而希望他能成為天子之劍。原文節選 王曰 願聞三劍。曰 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王曰 天子之劍何如?曰 天子之劍...
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古代歷史表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是探索夏代文化的重要遺址。1960年考古學家在二里頭遺址上層發現了一處規模巨集大的宮殿基址,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時間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這座基址豐富了我們對商代歷史的認識,同時為研究我國曆史早期國家的出現及特點,提供了最寶貴的資料。宮殿基址位於二里頭遺址中部,高出自然地平以上80釐米...
中國古代真的有夸父嗎?
夸父。神名 炎帝裔。山海經 大荒北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據 海內經 炎帝 生後土 則夸父當為炎帝裔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海外北經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 渭。河 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