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的路線?
1樓:黑科技
分類: 文化/藝術 >>歷史話題。
問題描述:那時候知不改襲睜知道海路的走法?還是那時南海近印度洋處仍未歸屬唐朝而不好走?明顯海路更快嘛~
解析: 那時還不知道海路,而且也不安全哦。
路線: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開始了他的西行。途經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偷渡玉門關,歷5天4夜滴水不進、艱難地通過了800裡大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到達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後又沿天山南麓繼續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禪虛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核歲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沿大清池(今古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行,來到素葉城(即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
玄奘繼續前進,經昭武九姓中的石國、康國、公尺國、曹國、何國、安國、史國(皆在今烏茲別克境內),翻越中亞史上著名的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又南行,經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今阿富汗貝格拉姆,東行至現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了印度。
貞觀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攜帶657部佛經,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經阿富汗,翻越帕公尺爾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線回國,兩年後回到首都長安。玄奘此行,行程5萬里,歷時18年。
玄奘西行經過了多少個國家
2樓:網友
《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並非以玄奘旅行的路線,而按地區排列,記錄新疆至印度沿途所見國家的地理、交通、氣候、物產、政治、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教育、刑法、禮儀、賦稅、人文風俗描述下來,其中也穿插聽到傳聞而沒有親自到過的國家,用「行」和「至」兩字區分。
全書講述了所親自經過的110個國家,聽到傳聞的28個國家,以及附帶提及的12個國家。
長安(今陝西西安)——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玉門關——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逯迦國(今新疆阿克蘇)——凌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別克境內)——鐵門(烏茲別克南部茲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今阿富汗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3樓:湖中的紫色花瓣
玄奘從長安出發,艱難地通過了800裡大沙漠,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年底到達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後又沿天山南麓繼續西行,經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今新疆阿克蘇),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爾嶺),沿大清池(今古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行,來到素葉城(即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
玄奘繼續前進,經昭武九姓中的石國、康國、公尺國、曹國、何國、安國、史國(皆在今烏茲別克境內),翻越中亞史上著名的鐵門(今烏茲別克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到達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又南行,經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來到今阿富汗貝格拉姆,東行至現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城,進入了印度。
玄奘西行的起止點
4樓:老
如果從被唐太宗否決,自己決定獨自西行算,是從長安出發,這是公認的起點,但如果是從有想法離開家鄉算,則是從洛陽算也可以。他西行的終點是古印度的那爛陀寺,但實際上在古印度也就是天竺轉了一圈,所以可以說終點就在天竺即可。
5樓:寶格格
玄奘西行的起點和終點是中國長安--天竺那爛陀寺.貞觀初年(唐太宗時),玄奘從長安(今陝西西安)出發,歷經艱險,前往天竺,在那爛陀寺遊學,成為著名的佛學大師.貞觀後期,攜帶大量佛經回國.他專心翻譯佛經,還以親身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玄奘西行路線最早開通於何時,歷史上玄奘西行時間是什麼時候
玄奘最早於唐太宗貞觀元年 627年 從長安出發,開始了他的西行。途經秦州 今甘肅天水 蘭州 涼州 今甘肅武威 瓜州 今甘肅安西縣東南 偷渡玉門關,歷5天4夜滴水不進 艱難地通過了800裡大沙漠,取道伊吾 今新疆哈密 年底到達高昌 今新疆吐魯番 後又沿天山南麓繼續西行,經阿耆尼國 今新疆焉耆 屈支國 ...
玄奘的事蹟意義和價值,玄奘西行的歷史意義,急 準確
玄奘是研究中國傳統佛教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又是繼承印度正統佛教學說的集大成者。他不顧艱難困苦,萬里迢迢去天竺尋求佛法,蒐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進行翻譯和講說,同時撰寫 大唐西域記 不僅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文化 包括中國文化 韓國文化和日本文化 的發展,同時也為東亞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發揮積極作用打下了基礎。...
結合玄奘西行和鑑真東渡路線,玄奘與鑑真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各自
體力,精神,自然bai,政治上的困難.玄奘和du鑑真zhi 都是堅持自己dao的信念的人,無論外部條件專 如何屬惡劣,可最終他們都堅持自己的內心去探尋異國,可以說恆心毅力和不斷的堅韌力就是我們應該學到的。而他們遭遇的困難,有自然的,像玄奘要穿越沙漠,中途乾渴,差點致死。鑑真也在東渡的海上遭遇狂風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