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寶格格
玄奘是研究中國傳統佛教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又是繼承印度正統佛教學說的集大成者。他不顧艱難困苦,萬里迢迢去天竺尋求佛法,蒐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進行翻譯和講說,同時撰寫《大唐西域記》,不僅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文化(包括中國文化、韓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為東亞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發揮積極作用打下了基礎。
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結束了一箇舊時代,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從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翻譯家對於譯經各有貢獻,但從總體上說,玄奘的成就都在他們之上。印度佛學從彌勒、無著、世親,次第相承,直到陳那、**、戒賢等人,已定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五科。
玄奘的翻譯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無疑起到了相互瞭解、相互學習的作用。
2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是以法化人而非以力服人的精神。
與歷史上擁有堅船利炮的航海探險家們迥然不同,玄奘大師在旅行中自始自終都處於一個被保護、被護送的角色。作為一名身受比丘大戒的出家人,不能以自我防衛為由而去損害他人,也不應為苟且偷生而行欺詐騙術。每當玄奘大師身陷絕境、無路可走之時,所作的只是虔誠祈求佛菩薩的庇護保佑。
所以,面對橫行西域的騎兵武士,他總是顯得身單力薄、柔弱可欺;遭遇殺人越貨的土匪強盜,他曾經數次命懸一線、安心待死。他並非不怕死亡,只因他害怕棄法而生甚於為法而死。在他看來,「有字之法」(經書)固然可貴,「無字之法」(戒體)更足珍惜。
因其至弱不爭,更顯其無慾則強。正是玄奘大師這種至心為法、視佛法重於生命的精神,才最終感得沿途國主欣然相助,匪徒盜賊回心轉意,令玄奘大師一次又一次轉危為安、逢凶化吉。
第二,是淨心求法而非染心逐利的精神。
玄奘求法的整個過程,正值大唐與突厥爭奪西域日趨白熱化的時期。在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之下,玄奘大師以其才學出眾而為各方勢力競相拉攏。然而,玄奘大師銘記西行求法的誓願,堅拒榮華富貴、財色名利的百般**,面對順逆境界、大起大落如如不動,始終超脫於諸國政治糾葛之外,唯以學法弘法為首要之務,始終保持著一名純粹佛教導師的清譽,受到大多數國家的一致尊奉敬仰。
同時,佛教所倡導的眾生平等、一視同仁的思想,從不夾帶任何形式的種族偏見、政治偏見,也使得各國都能通過佛法獲得精神上的寄託與依靠。玄奘大師學法弘法的活動本身也就成為了一個促進西域與印度地區和平的良好契機。由此可見,以開放互鑑的胸懷,積極開展文明之間精神領域的相互學習,有助於彼此真正超越政治的隔閡,跨越地理的界限,給人類文明的和諧和平帶來長久的實質影響。
第三,是濟世度人而非自我實現的精神。
在很多人看來,能夠不遠萬里身臨佛域,此行便大功告成,進而尋師訪道、飽覽聖蹟,此生又有何遺憾?然而對於玄奘法師來說,真正的旅程並未結束,僅是完成了一半。而另一半旅程,而且是更重要的旅程則是返回祖國,以佛法普濟廣大蒼生。
如果說前一半旅程所完成的是自利度己的小乘道果,那麼後一半旅程所完成的則是利他度人的大乘行願。大乘與小乘真正的分野在於所行所做,而非僅僅是所學所思。有志西行求法而最終成功的,本來就少;求法學成而有志東歸的,更是少之又少。
試想,假如玄奘大師安心留在印度學法修道,也許他一人此生能夠獲得極高的修行品位,然而從此漢地便沒有如此豐富的法相唯識典籍,後人也無從瞭解印度佛教鼎盛時期的真容,同時印度本土湮沒的無數佛教勝蹟也將無緣重見天日。因此,玄奘大師不僅僅是印度歷史的明燈,更是世界佛教的明燈,三界眾生的明燈。
人類文明史出現過許許多多大探險家、大旅行家,而玄奘大師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的特殊之處,並不是他所走過的二萬多公里的路程,到過的一百一十個國家,也並不是其過人才智或頑強毅力,而是他獨有的精神品格:以法化人而非以力服人,淨心求法而非染心逐利,濟世度人而非自我實現。
正是這三種精神品格,使得他成就了一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文化偉業,並在中印兩國人民心目中永久佔有不可取代的崇高地位。
玄奘西行的歷史意義,急!!準確!!
3樓:賀顯華老師
促進中日/中印(或者說中外)友好交流,傳播發揚彼此文化
4樓:匿名使用者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等,均由其事蹟衍生。
結合玄奘西行和鑑真東渡路線,玄奘與鑑真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各自
體力,精神,自然bai,政治上的困難.玄奘和du鑑真zhi 都是堅持自己dao的信念的人,無論外部條件專 如何屬惡劣,可最終他們都堅持自己的內心去探尋異國,可以說恆心毅力和不斷的堅韌力就是我們應該學到的。而他們遭遇的困難,有自然的,像玄奘要穿越沙漠,中途乾渴,差點致死。鑑真也在東渡的海上遭遇狂風大浪...
玄奘的詳細,玄奘的詳細資料
貞觀元年 627年 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 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長途跋涉五萬餘里。唐太宗貞觀二年 628年 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 姑藏 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 哈...
鑑真與玄奘精神品質的共同之處,鑑真和玄奘的共同之處是什麼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什麼精神
玄奘西進取經,鑑真東渡傳教。其實本質上都是為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並都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他們都算為了自己的理念而終身努力的人吧。這個應該也是他們的共同之處。鑑真和玄奘的共同之處是什麼?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什麼精神?鑑真和玄奘的共同之處是都具有出生入死 百折不撓的獻身精神 都以高深的學問 淵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