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無堅那一
所謂順四時,就是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之與外界的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從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外界自然環境發生反常的變化,而人體的調節功能又不能適應時,人體內外環境的相對平衡即遭到破壞而產生疾病。人生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動不僅與大自然息息相關,而且受社會的制約和影響。
這種把人體生理現象、精神活動與自然、社會結合起來考察人類生命規律的觀點,就是中國古代文化所特有的「天人相應」的思想,也就是宇宙萬物一體的觀念。從文字記載考證,最初人們的這種認識還是比較朦朧的,如《管子》書中這樣寫道:「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
這裡從天人關係中提出兩者協調一致的重要性。到了西漢初年,《淮南子》用人同天相比,發現一些類似之處,說: 「頭之圓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
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五日,人亦有四肢、五臟液激源、九竅、三百六十五節。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
這種簡單的類比,自然沒有多少科學價值,但它試圖說明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兩者有一定關係,從這一點來說,則有某些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黃帝內經》的問世,科學地奠定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說: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素問·生氣通鬧態天論》裡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
這些論述非常清楚地闡鉛納明瞭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現象,它們彼此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從而明確地指出宇宙的整體關係。
2樓:王倩
大家知道,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既各有其特點,又是互為聯絡而不可分割的,充分表現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連續性方面。春天到來,氣候溫暖、草木萌發,東風解凍,蟄藏之生物又開始活動起來,整個自然界充滿一片新生氣象。到了夏季,氣候炎熱,一切植物長得十分茂盛,各種生物活動更加活躍,整個自然界顯現出蓬蓬勃勃景象。
秋天來了,氣候開始涼爽,果實成熟,草木凋落,生物活動逐漸減少,整個自然界鏈棚呈現一片清肅收斂景象。冬季一到,氣候變得寒冷,植物枯萎,泉水冰凍,許多小生物都蟄藏而停止活動,整個大地好像封藏起來一耐橘樣。似這春溫而生,夏熱而長,秋涼而收,冬寒而藏,雖然四季有各自的特點,但實質上卻又是不可截然劃分的整體。
因為有了春溫而生昌喚團,才可能有夏熱之長,秋涼之收,冬寒之藏。
3樓:尓康
人處於天地之間,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具有息息相通的關係。也就是說,人是受天地之間變化規律支配的,自然界中的一切運動變化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談旅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唐代醫家含漏凳王冰稱:
不順四時之和,數犯八風之害,與道相失,則天真之氣,未期久遠而致滅亡」,「故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這裡的謹奉天時,就是指人們必須要順應四時,順應四時不僅養生者宜遵循,即使是對於**醫療來說,亦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這是因為要達到身體的健康,必然要使人體的內環境與外環境相統搜則一,只有內外環境平衡協調,才能保持生理活動正常。
四時養生指的是什麼?
4樓:熱愛健康生活的小公尺兔
四時養生,就是按照時令節氣的陰陽變化規律,運用相應的養生手段保證健康長壽的方法。
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裡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裡雲: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些都說明人體要依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同時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
正如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嶽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
這與現代認為,生命產生的條件,正是天地間物質與能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類需要攝取飲食。呼吸空氣與大自然進行物質交換,從而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
四時養生法?
5樓:劉浩琦
四時養生的正確論述如下:
1、冬病夏治:所謂冬病夏治,即夏天人體和外界陽氣盛,用內服中藥配合針灸等外治方法來**一些冬天好發的疾病。如用鮮芝麻花常搓易凍傷處,可預防冬季凍瘡;用藥膏貼在穴位上,可**冬季哮喘和鼻炎。
2、健脾除溼:溼邪是夏天的一大邪氣,加上夏日脾胃功能低下,人們經常感覺胃口不好,容易腹瀉,出現舌苔白膩等症狀,所以應常服健脾利溼之物。一般多選擇健脾芳香化溼及淡滲利溼之品,如藿香、蓮子、佩蘭等。
3、清熱消暑:夏日氣溫高,暑熱邪盛,人體心火較旺,因此常用些具有清熱解毒清心火作用的藥物,如菊花、薄荷、金銀花、連翹、荷葉等來祛暑。
4、補養肺腎:中醫認為,按五行規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腎水虛衰,要注意補養肺腎之陰。可選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氣藥,如五味子等,可防出汗太過,耗傷津氣。
春季養生法:
春天,是指從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等六個節氣。春為四時之首,永珍更新之始,正如《黃帝內經》裡所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意思是,當春歸大地之時,冰雪已經消融,自然界陽氣開始公升發,萬物復甦,柳絲吐綠,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人與大地相應,此時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
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公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這個養生原則應具體貫串到飲食、運動、起居,防病、精神等各個方面去。
四時養生有哪些基本法則?
6樓:漫閱科技
自然界四季變化的特點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中醫的理論,四時養生的基本法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因此,四時飲食調養也應遵循這一原則。
春天飲食原則:是減酸宜甘、選用辛溫之品。飲食宜清淡可口,忌酸澀和油膩生冷之物,適當多攝入黃、綠色菜蔬。
夏天飲食多具有酸味、辛香之品,少寒涼、節冷飲。選用清淡爽口,少油膩易消化的食物。「夏令進補」要溫陽調陰。
秋天的飲食原則:是少辛增酸、防燥護陰。例如,少食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多一點酸味果蔬。適當多食芝麻、核桃、蜂蜜、糯公尺、乳品等。
冬天的飲食原則:是減鹹增苦、保陰潛陽。適當攝入龜、鱉、藕、胡麻、木耳等。冬令進補要以養陰護陽為主。
四時田園雜興冬日,四時田園雜興 冬日
放船閒看雪山表,風定奇寒晚更凝。坐聽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四時田園雜興描寫冬天的古詩?冬日田園雜興 宋 范成大 乾高寅缺築牛宮,巵酒豚蹄酹土公。牯牸無瘟犢兒長,明年添種越城東。放船開看雪山晴,風定奇寒晚更凝。坐聽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撥雪挑來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門肉食無風味,只作尋...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拼音,四時田園雜興2拼音版
宋 范成大 梅子 金黃杏子肥,麥花 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 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註釋 四時田園雜興 是詩人退居家鄉後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家詩,共六十首,描寫了農村春 夏 秋 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梅子 梅樹的果實,夏季成熟,可以吃。麥花 蕎麥花。花為白色或淡紅色,果實磨成粉可供食用。籬落 籬笆...
四時田園雜興古詩的意思,《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一)的意思是什麼?
採收菱角只能用手去採摘,雙手被刺得鮮血淋淋。因為沒有財力去買田種才只好來種菱角,可是現在連湖面上也要收租金了。表現的是種菱角的農人辛勤勞動受人剝削的艱苦生活 種水指以採菱代替種田,所以說種水 寫得極好 第一句的意思是 農民們白天下田去除草 晚上搓麻線 都不得閒 各管其事 各司一行 第二局的意思是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