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虛堂和尚語錄》卷一:「師雲:『定上座雖則對物收稅,爭奈雪峰、巖頭何?
有人緇素得出,換盞點茶供養爾。』」意為(若)有人分辨得出。《五燈》卷十七,青原惟信禪師: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意思同上。
又卷十二,琅玡慧覺禪師:「上堂,拈起拄杖曰:『山僧有時一棒作個漫天網,打俊鷹快鷂。
有時一棒作個布絲網,摝蜆撈蝦。有時一棒作金毛師子,有時一棒作蝦蟆■蚓。山僧打你高高一棒,且作麼生商量?
你若緇素,得出不妨。拄杖頭上眼,開照四天下。若也未然,從教立在古屏畔,待使丹青入畫圖。
按此段引文斷句有誤,應改作:「…你若緇素得出,不妨拄杖頭上眼開,照四天下……」例中「不妨」意為「自然,固然」,參本書該條)「緇素」亦為分辨之義。按「緇素高洞」本為黑白之義,常和「分辨」一類詞語連用,如「緇素難辨」五燈》卷十二,浮山法遠禪師),「緇素要分明」(同書卷十九,白雲守端禪師),因而漸漸地具有了分辨之義戚念枯。
這是一種由詞語連用而導致詞義轉移的現象。
2樓:匿名使用者
或許是, 如果有俗僧能辨識得出上面的禪機,或許是你親自經歷了老僧的經歷……猜的。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見千般恨未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3樓:網友
2、背景:這是蘇軾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軾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乙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乙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
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寫下了此詩。
4樓:網友
《觀潮》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廬山美麗神秘的煙雨,錢塘江巨集偉壯觀的潮汐,很值得去觀賞一番。無緣去觀賞廬山的煙雨和錢塘江的潮汐,是會遺憾終身的。終於親臨廬山、浙江,看到了濛濛煙雨、澎湃潮水,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只覺廬山煙雨就是廬山煙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這是東坡居士在臨終之時給小兒子蘇過手書的一道偈子。蘇結束了長期流放的生活,從乙個躊躇滿志、一心從政報國的慷慨之士,慢慢變成乙個從容面對、參透生活禪機的風燭老人。聽說小兒子將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寫下了此詩。
對於此詩僅從字面解釋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中又蘊舍看不簡單,不簡單之處就在於本詩的第一句與最後一句是重複之句。而最後一句「廬山煙雨浙江潮」重複出現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讀的熱點。
5樓:網友
樓主啊,這的確是許嵩寫的,你寫的頸聯都被改了,你看不出來嗎?
6樓:天山月
這是許嵩寫的詩!!!誰也別想反駁。
什麼叫青原惟信禪師
7樓:魯嘉麗
指月錄》六祖下第十四世,吉州青原惟信禪師。
上堂。老盯賣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凱盯逗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則畝只是水。
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更參三十年迥無入處在)。
同出處,亦歸類於南嶽下十三世(臨濟宗。
請求解釋大佛法語
8樓:網友
翻譯不出那個味道的……我看就是精通漢語的法國人,也不一定凡得好。
9樓:網友
這個佛教法語不應該到外語法語的板塊來提問。樓主可以試試到文化中的宗教板塊或者類似的板塊提問。
廬山的詩句.蘇軾
10樓:跌下別起
初入廬山。
蘇軾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懷清賞,神遊杳靄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裡,無人識故侯。
登廬山懷李十使君渤。
蘇軾 讀書廬山中,作郡廬山下。
平湖浸山腳,雲峰對虛榭。
紅蕖紛欲落,白鳥時來下。
猶思隱居勝,亂石驚湍瀉。
過廬山下。蘇軾 亂雲欲霾山,勢與飄風南。
群儕相應和,勇往事驂驃。
可憐薈蔚中,時出紫翠嵐。
雁沒失東嶺,龍騰出西龕。
一時供坐笑,百態變立談。
暴雨破坱圠,清飈掃渾涵。
廓然歸何處,陋矣安足戡。
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數松雪,雙溪落天潭。
雖雲默禱應,已有移文慚。
題西林寺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過圓通詩。蘇軾 石耳峰頭路接天,梵音堂下月臨泉。
此生初飲廬山水,他日徒參雪竇禪。
袖裡寶書猶未出,夢中飛蓋已先傳。
何人更識嵇中散,野鶴昂藏未見仙。
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在蘇軾的作品中是如何體現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唐以後 名人達士自稱居士 體現出佛教的盛行和人們對佛學的向心 蘇軾受儒釋道三教思想影響都很深 不過 在他的作品中更多體現為儒道思想 佛教思想僅是他平日與人交往時體現 如蘇軾好友佛印。
12樓:匿名使用者
早期的蘇東坡比較側重於儒家思想,後期比較側重佛家,前後赤壁賦就是乙個很好的例子,您可以參考:
13樓:伊喬司元柳
去問一中高二的,一般都知道。
14樓:聶雅戴憶之
蘇東波是乙個愛好佛學的儒家學者,但對佛教教義的理解並不透徹,因此才會被「佛印」禪師揶揄他「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誰能對這句話作乙個深入的解釋?
15樓:網友
表象、意識、自由——我想這是人認識世界的過程。
第一階段是表象世界,通過身體感官瞭解客觀存在。
第二階段是意識世界,更多是主觀的投射。補充南師的說法,我認為這一階段的本質並不是虛幻而是懷疑,懷疑以往的認知,是極為重要的探索過程,是為了獲得真正的「知」。
第三階段是自由世界,完成對自我的認識。至此,身體和靈魂已擁有了獨立、清澈和寧靜,一切無可無不可,山水可以是山水,只管遠觀近賞走進去,與我無妨,透過山水我還是我,山水也可以不是山水,是或不是之間來去自由。
16樓:網友
對現在的人來說,那算是一種對事物的認知方式。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說對事物本身的第一映像,對事物的初步瞭解。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說對事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透過事物的本質能觸類旁通,這時已不僅限於事物本身。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是說把思緒進行整理,把所獲得的理解又能運用到對最開始瞭解的事物上,能得到更深刻的見解。
悟了道的人和沒有悟道的人有什麼區別
17樓:法術大師巴林
說虛一些~境界高了~
18樓:本草綱目
沒悟道的人,快快樂樂、煩煩惱惱、有滋有味的生活;
悟道的人,隨遇而安,半死不活,遊戲人間的等死。
19樓:槓頭
悟道和沒有悟道的人從外表看每有任何區別和變化;只是悟道人的內心世界對事物發生了巨大變化。悟道人的行為也發生了變化。不過會變得比普通人更加普通。
故一般人認不出來了。[悟道和悟道的人從外表是沒有區別的;但內心是有區別的]
20樓:手機使用者
乙個「圓滿」了乙個沒有。
有人要買自己種的花卉值得出手嗎?
有人要買自己種的花卉,是值得出手的,因為這是對自己價值的一種肯定,都是也能夠作為一種副業創造一定的收入,當然 一定要合適。有人要買自己種的花卉 是值得出手的 只要 合適的話 就賣給他 然後自己還可以繼續再種。有人要買自己種的花卉,如果 給的非常高,那當然值得出手 你可以再重新的種植。有人要買你自己種...
聽說許嵩新歌《素顏》出來後引發爭議,是真的嗎?大神們幫幫忙
素顏 一歌 由寵物女生何曼婷和 才子許嵩 素顏 這首歌的歌詞是什麼意思?許嵩親自創作詞曲 素顏 講述一對男女同學從校園畢業,分手之後,他的不變和她的改變。兩人的隔空對唱充滿對青春歲月的回憶和懷念。素顏 並不是真的教唆人人都要素裝,有些人,即使扔掉所有的化妝品,也回不到素顏。他只是在用淺顯易懂的文字,...
高中生物運用同位素標記法做實驗和得出了什麼結論
高中生物運用同位素標記法做實驗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測定,結論是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與水。另一個是用噬箘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涉及到同位素的實驗共有5個。1 碳14 標記二氧化碳,研究光合作用暗反應中碳的轉移途徑,卡爾文發現的,卡爾文迴圈 2 氫3 標記亮氨酸,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