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女人裹小腳的風氣為什麼比歷代都嚴重呢?

2025-03-29 23:45:19 字數 1563 閱讀 8832

1樓:輕捷又頑強灬小草

女子裹小腳(或曰纏足),是中國歷史上的痛苦記憶。自從北宋裹腳風氣興起以來,歷代傳承,尤以清朝最為盛行,美其名曰"三寸金蓮"。

不論大江南北,不論身份貴賤,皆可見小腳女子顫顫巍巍行走的身影。相比之下,直隸(今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北方省份,裹腳更是司空見慣。

1900年美國攝影師利卡爾頓在上海拍攝一位婦女,他為此支付了四塊銀元。小腳是西方獵奇的元素之一。

裹小腳在清朝已經上公升為美學現象。方絢,自稱"香蓮博士",寫了一本女子裹腳的"專著"《香蓮品藻》。他在其中說,什麼樣的小腳最美?

肥、軟、秀,"肥乃腴潤,軟斯柔媚,秀方都雅。然肥不在肉,軟不在纏,秀不襲拿在履。且肥軟或友禪滲可以形求,秀但當以神遇"。

裹腳摧殘了女性的身體,她們往往個子矮、佝僂,站不穩。好脊當時社會上普遍流行男人非小腳之女子不娶的風氣,大腳乃乙個女子甚至乙個家庭的恥辱。

當然,有一點需要說明,儘管裹腳在清朝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仍有兩個群體不會裹腳。第乙個群體就是滿蒙等少數民族女子。她們起自邊疆山林,傳統上以狩獵為生,向來沒有裹腳的傳統,進入中原後也不接受漢族那一套"金蓮美學"。

拍攝於1900-1910年間的滿族女性,天足,穿著"馬蹄鞋"。

第二個是客家女子。客家人(客家人也是漢族哦)主要分佈在廣東、江西、福建、廣西等地,女子大多數不裹腳,個別富家巨室可能為之。

這些省區遍佈高山激流,生存環境惡劣,一家人僅靠農業難以餬口,男人常常出海謀生,女人不僅要做家務,還要挑起一部分養家的重擔。如果裹了腳,她們顯然難以承受重活,家裡就有斷炊捱餓的可能了。

2樓:你到底敢不敢

這是因為當時清朝的思想非常的封建,而且出現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所以當時裹腳的風氣非常的嚴重。

3樓:小清新樂談

因為到了清朝的時候,然後就比較氏橘槐流行殲友那種花盆底的鞋,花盆裡的鞋必須要有小腳才可以穿,所以那個時候人伍賀們都以穿花盆鞋走路為美。

4樓:哇塞塞影視剪輯

因為當時在清朝的時候,以腳小為美。所以比歷代都嚴重。

5樓:小自信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清巖纖慶朝人們的思想陳舊,還有就是當時的人們奉行女子粗握無才便是德,最主要的是他們覺得豎旅女子只要照顧好家人就可以了所導致的結果。

清代時女人為什麼要裹腳吶??是為了漂亮嗎?可是怎麼走路啊?

6樓:海獵

分類: 文化/藝術 >>民俗傳統。

解析: 女人裹腳不是從清代開始的,一直上推,大約產生於五代或宋初。反正,唐朝人不裹腳。裹腳之風興盛於明清。

宋朝時只有高貴女人才裹腳,普通婦女是不裹的。而且當時對裹腳的要求只是纖直,還不至於到後世傷筋動骨那麼厲害。

據說,古代女人裹腳是因為南唐後主李煜喜歡**女人在「金制的蓮花」上跳舞,由於金制的蓮花太小, *便將腳白綢裹起來致腳彎曲立在上面,跳舞時就顯得婀娜多姿,輕柔曼妙,本來是一種舞蹈裝束,後來慢慢地從後宮向上流社會流傳,在以後,民間女子紛紛仿效,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習俗,成為一種病態的審美。

對女子來說,美是重要的。是獲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手段和途徑,至於能不能走路,誰在乎呢?

古代女人為什麼要裹小腳,古代女人為什麼要裹腳?

纏足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裝飾陋習。其具體做法是用一條狹長的布袋,將婦女的足踝緊緊縛住,從而使肌骨 腳形纖小屈曲,以符合當時的審美觀。在纏足時代,絕大多數婦女大約從 四 五歲起便開始裹腳,一直到成年之後,骨骼定型,方能將布帶解開 也有終身纏裹,直到老死之日。究其原因,大致有四 其一 有利於把婦女禁...

漢族女人裹小腳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清人入關後又是怎麼對待的

一 纏足的起始時代,歷來有南北朝 唐代和五代的三種說法,而以五代南唐時期的說法較為確當。大多數學者都引用元人陶宗儀在其 南村綴耕錄 纏足 卷十的記載,說明其起源。清人餘懷作 婦人鞋襪辯 說法大體相同 考之纏足,起於南唐李後主。後主有宮嬪窅娘,纖麗善舞,乃命作金蓮,高六尺,飾以珍寶,絅帶纓絡,中作品色...

古代妃子侍寢時為什麼裹被單,清朝嬪妃侍寢的時候,為什麼要裹著被子抬進去?

為了防止刺殺皇帝,所有的妃子都是光著身子的又不能讓別人看見,就要從包著自己的被子裡鑽出去,再鑽進皇帝被子裡,只有少部分有地位的妃子才有自己的寢宮。另一個原因是妃子初次侍寢都要沐浴,洗乾淨自己讓皇帝享用,都是沐浴完擦乾身子就給皇帝送過去了。古代社會要數皇帝的女人最多了,後宮妃嬪一多起來,皇帝也會有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