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厙成盍醜
古代年齡稱謂。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仔高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孝餘。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念慎尺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2樓:機秀榮翟秋
中國古代的年齡稱謂。
年齡稱謂趣談。
自古彎襲派以來,我國對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緻有趣。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埋賀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禪鋒;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3樓:居綠柳喻寅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源數;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賣銀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雹配首。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古代年齡怎麼稱呼?
4樓:重拾真愛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手察伍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九十曰耄。」
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沒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古人的年齡稱謂**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5樓:使用者名稱用
1、垂髫前扒(tiáo歲至的兒童。
2、束髮:指15歲。
3、遊判弱冠:指20歲。
4、而立:指30歲。
5、不惑:指40歲。
6、慧磨昌知命(半百):指50歲。
7、花甲(耳順):指60歲。
8、古稀:指70歲。
9、耄耋:指80-90歲。
10、期頤:百歲。
古代是如何稱呼年齡的?
6樓:乾萊資訊諮詢
古代年齡段的稱呼如下:歲:初度——指小兒初生之時。赤子、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1歲:牙牙——嬰兒學語的聲音。
2歲: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2-3歲的兒童)8歲:總角——古代兒童將垂髮紮成兩個髮髻,形狀似羊角,(「總」為聚攏的意思)故稱「總角」。
1歲: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7樓:清商聊娛樂
總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代表了乙個人的從三歲到20歲。這幾個稱呼都是我國古代對於年齡的稱呼,個人認為這種稱呼非常雅緻。
總角指的是從。
八、九歲到。
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的時候,大家都會將小男孩兒的頭髮分成左右兩邊,各扎乙個小揪揪,就是類似於現在的丸子頭那種,因為這種樣子非常像羊角,所以大家會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稱之為總角。如果是在梳總角的時候認識的小夥伴,那麼長大之後這樣的情誼就會被稱之為總角之交。
垂髫指的是從。
三、四歲到七歲的孩子,但是與總角不同的是,垂髫指的是小童,男孩子或者是女孩子都適用,因為古人是不給孩子剪頭髮的,所以他們在這個年齡段頭髮都是自然下垂下來的短髮。
及笄是對於女孩子年齡的稱呼,女孩子如果達到15歲就可以及笄了。笄是簪子的一種別稱,同時也暗示著女孩子到這個年紀就可以嫁人了。古代的大戶人家對於女兒的及笄禮都特別看重,通常會找身邊最有名望的女性來為女兒插簪子。
豆蔻也是專門對於女孩子的稱呼,指的是。
十。三、四歲的女孩子,很多文學作品裡面都提到了豆蔻,比如說杜牧那首鼎鼎有名的《贈別》,這首詩中提到了婷婷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雖然非常有才華,但是人品真是讓人不敢苟同。
弱冠是單指男孩子的,古代男孩在20歲就可以行冠禮了。這個冠禮跟女孩子15歲的及笄禮是相對的,有名望的人家都會將這個典禮辦得非常隆重,他們認為冠禮的隆重與否,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除了這幾個稱呼以外,而立、不惑、知天命也是我國古代對年齡的稱呼。
古代怎麼稱呼年齡?
8樓:太行山的早晨
形容年齡的古代稱謂如下:
0歲:初度、赤子、襁褓、湯餅之期。
1歲:牙牙。
2歲:孩提。
8歲:總角、童齜、始齔、髫年、始齔、齠年。
9歲:九齡、黃口、指數之年。
10歲:幼學、外傅之年。
12歲:金釵之年。
13歲:豆蔻、舞夕之年。
15歲:及笄、束髮、舞象之年、成童、鄭玄。
16歲:二猜枝咐。
八、破瓜、碧玉年華。
20歲:加冠、結髮、弱冠、桃李年華。
24歲:花信年華。
30歲:而立之年、始室、克壯、半老徐娘。
40歲:不惑(不惑之年)。
50歲: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高齡、下壽、耆。
61歲:還歷壽。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壽、傘壽。
88歲:公尺壽。
90歲:上壽、鮐背。
99歲:白壽。
100歲:期頤、期頤之年、上壽。
年齡的古代稱謂來歷:
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瞭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穗純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搭輪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又人到暮年,**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另外,我們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
古代人對人年齡的稱謂很多,分別指出以下稱謂的年齡垂鬢
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因以 垂髫 指三四歲至 歲的兒童。而立 指年至回 三十,學有成答 就。後來用 而立 指人三十歲。知命也作知天命 半百 知非,認識天命或命運,五十歲的代稱。論語 為政 五十而知天命。花甲,指60歲。花甲一詞出自中國古代曆法,以六十年為一迴圈,一迴圈稱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號繁多...
古代如何稱謂玉古代人的稱謂
通常情況下現代玉石只有 玉 一種叫法,而古玉的稱法則較多,有璊 琚 珺 瓊等。但是玉一旦製成禮器或飾品,則名稱眾多 璧 圭 瑗 琥 珩 佩 玦 璜等等,這些常見的玉器名稱多見於玉用作禮器時的稱謂。介紹如下 璜 古玉器名。是一種弧形的玉器。古代貴族朝聘 祭祀 喪葬 徵召的玉製禮器。也作佩飾。殷代玉璜,...
古代人在對於年齡稱呼上,都有那些不同的稱謂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 ti o 是三四歲至 歲的兒童 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是 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 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出自 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