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知84769蹤友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近代考古顯示戰場位於今山東省郯城縣馬陵山附近(另有大名、鄄城、範縣、濮縣諸說)[1] ,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馬陵之戰發生於周顯王吵掘困二十八年(西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南韓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南韓之困。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元氣大傷,但經過幾年的休整後,魏國逐漸開始恢復對外進攻。因為《史記》中對於魏惠王和齊威王年代的錯誤記載,導致對於馬陵之戰的時間爭議頗多,不過通過和《竹書紀年》相關內容比對可以基本確定,馬散襲陵之戰發生在逢澤會盟後一年。逢澤會盟應是馬陵之戰的直接起因。
魏公在商鞅的推舉下決定稱王,在宋國都城外擺出天子儀仗,效法齊桓公九合諸侯,列國皆赴會,但是南韓、齊國並沒有赴會,於是魏惠王下令襄疵領兵攻打南韓,後齊國出兵攻魏救韓,魏惠王就派遣太子申領兵與齊國戰於馬陵。馬陵之戰的時間點應該是魏惠王二十七年十二月,結束於次年。
史記魏世家》記載,此一戰是魏國攻伐趙國,後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採用孫臏計謀,第二次圍魏救趙,令魏國大怒,以龐涓為將攻打齊國。據《史記 田敬仲完世家》[11] 記載,此一戰是魏國攻打趙國,南韓因與趙國親近而來救援,韓趙聯軍與魏軍對峙,戰局不利,而向齊國求援。據《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12] 記載,這一戰是魏與趙攻韓,而非韓趙聯軍抗魏。
同為史記,三本自相矛盾。另乙個佐證是《史記 韓世家》[13] 記載「八年,申不害相韓,脩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而這段期間並沒有和魏國交公升念戰的記載,反而有「諸侯不來侵伐」的記載。
四本相互對應,兩本都沒提到南韓參與了馬陵之戰,一本提到是韓趙共抗魏,僅有一本是提到魏國攻打南韓。<>
2樓:辰星
魏於桂陵之戰中被齊擊敗,又被秦奪去河西重鎮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舊都安邑(今屬山西運城),然其實力尚未根本削弱。周顯王二十五年(西元前344),魏又召集鄒、魯、宋、衛等國赴逢澤(今河南開封南)會盟,自稱為王。齊、楚戚攜、韓等國對此不滿,拒不赴會。
次年,魏命龐涓率軍伐韓。
韓求救於齊。孫臏認為可待韓、魏兩敗俱傷時出兵,既可令韓完全聽命於齊,又有更大的把握勝魏強兵。齊威王於桂陵戰後圖謀繼續利用三晉矛盾,給魏以致命打擊,遂採孫臏之議,暗中許諾齊將出兵,韓得此諾即全力抗魏,五戰俱敗之後全面倒向齊國。
二櫻洞十七年,齊以田?(一說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韓。
馬陵一戰,齊軍再次運用「批亢搗虛」(《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之策,迫使魏軍回救,陷於被動;針對龐涓驕傲輕敵,不過早與之決戰,而以退兵減灶高頌伏之計調動魏軍,出奇制勝,以作戰指導的高度主動性、靈活性,創造了中國佔代戰爭史上乙個出色的機動戰例。<>
3樓:bd小葵
馬陵之戰的相關爭議非常多。
首先是因為《史記》中對魏惠王和齊威王徐州相王后改元記載錯誤,改元后的年號兄薯當成新王年號,結果導致馬陵之戰時間被記載為魏襄王和齊宣王之時,這也導致對於馬陵之戰時間點爭議頗多。
其次是將領爭議,馬陵之戰雙方交戰的主要將領究竟是孫臏和龐涓,還是田盼和太睜態子申,千百年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因為《竹書紀年》記載魏國攻打南韓的是襄疵,而攻打齊國的是太子申,所以《孫子吳起列傳》中所說,龐涓領兵攻打南韓,羨早者被孫臏偷襲後方而回師也就存疑了。<>
馬陵之戰的過程,馬陵之戰的起因 經過和結果
馬陵之戰 五 魏齊決戰 馬陵之戰的起因 經過和結果 馬陵之戰 六 秦收漁利 第二部分 3 6自然段 詳細描寫馬陵之戰的 起因 經過和結果。齊國按照孫臏的 減灶示 弱 計謀,殺死了魏國大將龐涓,取得了勝利。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分別是什麼典故?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都來自於圍魏救趙。1 桂陵之戰 魏國在戰國初...
城濮之戰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長平之戰的簡介
1.公元前632年,為爭奪中原霸權,晉軍謀略制勝,在城濮 今山東鄄城西南 大敗楚軍,開 兵者詭道也 先河的一次作戰。4月,晉 楚兩軍為爭奪中原地區霸權,在城濮 今山東鄄城西南 交戰。楚軍居於優勢,晉軍處於劣勢。晉國下軍副將胥臣奉命迎戰楚國聯軍的右軍,即陳 蔡兩國的軍隊。陳 蔡軍隊的戰馬多,來勢凶猛。...
魏國的龐涓因何死的,馬陵之戰又是從何而起呢?
馬陵之戰龐涓為什麼自殺魏國失敗的原因 馬陵之戰。馬陵之戰龐涓為什麼自殺?魏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戰國中期,分晉獨立後的魏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對鄰國用兵。西元前年,魏惠王又派龐涓聯合趙國引兵伐韓。韓昭侯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圍魏救韓。龐涓率軍回師後,魏惠王以太子申為上將,寵涓為將,率部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