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也,非恆道也,什麼意思?

2025-04-07 17:50:13 字數 5349 閱讀 5919

1樓:御若陽

是:「道」,道家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道」與萬物的關係,就靜態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終保證,是最高的價值,是終極性的價值根源。就動態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構及其動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萬物得以相生、相續、轉化、發展的實現性原理。

因此,人們應充分認識並尊重自然界規律,困備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個人與社會也是共生互存關係,修道不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種適宜的方式,圖世界共同的利益。

2樓:修暮語淺朵

意思是:宇宙大道,是可以認知、表述、可以遵循的途徑,但不是恆定不變的。這些理論也可以敘述清楚,但也不是亙古不變的概念。

原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拿臘眾妙之門。

譯文:宇消模滑宙大道,是可以認知、表述、可以遵循的途徑,但不是恆定不變的。這些理論也可以敘述清楚,但也不是亙古不變的概念。

從「無名」角度碼春去分析,是萬物之「始」的狀態。從「有名」角度去分析,是萬物之「母」的狀態。所以,從「無慾」的角度可以觀察天之道的奧妙。

從「有欲」的角度能研究人之道的來龍去脈。兩者**相同,不同的稱謂,但說的是一回事。道中的變化玄妙無比,是看清眾多奧妙的關鍵。

出自《道德經》: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3樓:網友

凡是能講出來的道,都不是恆久大道。大道不可言傳,只可意會。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什麼意思

4樓:睢寧一指禪

第乙個「道」是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原理、原則、真理、規律等。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解說、表述的意思,猶言「說得出」。

恆:恆,久也。恆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巳也。

第乙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第二個「名」是動詞,說明的意思。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大意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可以表述的是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可以說明的是普通的「名」)。

5樓:熱心的網友提供

這句話曾經在太極張三丰揣摩太極拳精髓的時候說過,道:道理,門道 名:名利,功名。

道理可以自己悟出來,但是道理不是一成不變的名利可以自己爭取得來,但是名利不是永遠屬於乙個人的總的來說,大千世界,千變萬化,沒有一成不變的,不能過於執著,死板。

這個單純是我的解釋。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什麼意思?

6樓:文以立仁

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解釋如下:道這個東西,是不可以片刻離得開的;如果可以灶世喊離得開,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君子在人們看不見的地方也自覺地警惕謹慎,在人們聽不見的地方也仍然常懷畏懼之心。

為你詳解:也者」是語助詞,表示話題提示,同時起復指強調作用。可以不譯,也可以譯為「這個事物」。相當於現代漢語「他(這個人),總體來說,……

須臾:片刻,一會兒。

是故:所以,因此。

難點在於後兩句,「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這是對偶句,結構上都是介賓結構狀語後置。介詞「乎」+「其所不睹(聞)」是介賓結構,是謂詞「戒慎(恐懼)」隱野的狀語,文言文中後置。

先調整為「乎其所不睹返鄭戒慎,乎其所不聞恐懼」,意思就是「在其所不睹處戒慎,在其所不聞處恐懼」。

進一步解釋句中的詞語。戒慎: 警惕而審慎;恐懼:畏懼;其:代詞,這裡指他人。

道可道,非恆道。

7樓:帥氣的小宇宙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

人生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是可掌握的,但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認識的那樣。真正的名慧顫與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困磨是平常所認為的那種「虛名」。

道」就是規律,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

名」在這兩句話中有兩個含義,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內在的、實際存在的東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虛的東西,即平常所說的「虛名」。

道可道,非常(恆)道。出自前尺敗老子《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恆道也名可名非恆名也 是什麼意思?

8樓:長耕順夷橋

第乙個道字指的是宇宙的本源,第二個道字指的是恆久不變。意思是真實的東西,語言文字是無法表達的,反過來說,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那就不是真實的東西。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怎麼理解?

9樓:烏鴉

斷句是: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因為這是對上文的論證,用「無」和「有段並」都可以被定義來論證「名可名也」;有了這個論證和定義,才有下文的結論:故,恆無慾也。

有人說這種斷句,其中的「名」字就多餘了,其實不然,因為這是對「有無」下定義,講的是「意識」,「有無」並不等同於事物的狀態,而是被「意識」到的狀態;下文的「有無」也是承接這個定義,開篇邏輯縝密,非這樣斷句不可!

翻譯】道」是可以被闡述的,但並不是恆久不變的闡述;

名」是可以被定義的,但並不是恆久不變的定義;

這裡,將「道」和「名」並列,兩者自然就產生了聯絡)

那麼,什麼是「道」,又什麼是「名」呢?)

先握中跡講什麼是「名」)

無,可定義為萬物初開時的狀態;

有,可定義為萬物存在時的狀態;

用最極端的「有無」舉例,讓人明白「名」就是「認知」)

既然「有無」都能被定義,那麼一切認知都可定義)

這是對上文的論證,也講了什麼是「名」)

既然萬物的認知可被定義,那麼什麼「道」是呢?)

所以,如果想要窺探事物初始狀態,就要保持對它最原本的看法(不干預它);如果想要**事物的邊界特性,就要保持對它更多的看法(研究它);

名」和「道」是同出一處的,沒有根本區別,只是定義上的不同;把兩者放在一起不停推敲(玄:像繩子一樣纏繞),培衡就是窺探萬物奧秘的基本方法。

道可道非恆道的道是什麼意思?

10樓:風靈犀揚

通觀道德經,這句話第乙個字道,指的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或本來面目,而第二個道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發現的規律,從認識論的角度,人們認識的規律只能無限接近本源而無法到達。所以這種認識會不斷在實踐中發生變化,所以非恆道比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之後,傳統物理學發展到高峰時期,人們認為發現了宇宙的終極真理,但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橫空出世,讓我們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只是灶肆在特定條件下對自然規律的近似描述,而非終極真理。人類對自然宇宙的認識必然還會在實踐中發生變化。

後面的名是指對事物認識過程猛辯雀中產生的概念,,第乙個名是指能夠描述事物本真枝早的概念,或者說本相。第二個名是指人們在對該事物認識過程中產生的概念,它只能無限接近本真的概念,而且在實踐中不斷發生變化,比如對地球的概念認識,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對地球這個概念的內涵越來越豐富,錯誤的認識不斷被修正,如地心說被推翻。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11樓:烏鴉

斷句是: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因為這是對上文的論證,用「無」和「有」都可以被定義來論證「名可名也」;有了這個論證和定義,才有下文的結論:故,恆無慾也。

有人說這種斷句,其中的「名」字就多餘了,其實不然,因為這是對「有無」下定義,講的是「意識」,「有無」並不等同於事物的狀態,而是被「意識」到的狀態;下文的「有無」也是承接這個定義,開篇邏輯縝密,非這樣斷句不可!

翻譯】道」是可以被闡述的,但並不是恆久不變的闡述;

名」是可以被定義的,但並不是恆久不變的定義;

這裡,將「道」和「名」並列,兩者自然就產生了聯絡)

那麼,什麼是「道」,又什麼是「名」呢?)

先講什麼是「名」)

無,可定義為萬物初開時的狀態;

有,可定義為萬物存在時的狀態;

用最極端的「有無」舉例,讓人明白「名」就是「認知」)

既然「有無」都能被定義,那麼一切認知都可定義)

這是對上文的論證,也講了什麼是「名」)

既然萬物的認知可被定義,那麼什麼「道」是呢?)

所以,如果想要窺探事物初始狀態,就要保持對它最原本的看法(不干預它);如果想要**事物的邊界特性,就要保持對它更多的看法(研究它);

名」和「道」是同出一處的,沒有根本區別,只是定義上的不同;把兩者放在一起不停推敲(玄:像繩子一樣纏繞),就是窺探萬物奧秘的基本方法。

老子為什麼要說道可道而非恆道?

12樓:網友

老子說:我把我要講的磨行這個萬物之源稱作「道」,是因為「道」只是名字,萬物本沒有所為的名,只是有了人類,有了語言,有了文字,才有後來人類所謂的命名。萬物之「名」不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名稱不是不可替換的。

如對同一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對它的叫法或寫法就不同,因此可以說,能被命名的「名」都不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是可替換的,即可名(命名)之名(名稱)都是「非常名(可替換的名)」。概之為: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具體的「名」,照此推理當然就有:道可道,非常道。此處又引出乙個「常名」的概念,老子在「名」字前加個「常」字,以此指代被命名的「物件」,如後句老子用到的「常有」,「常無」,特指老子用「有」和「無」命名的具體事物。

老子是個謙虛的人,如果有人問老子依據什麼把這東西碧遊磨(宇宙之源),稱作「道」而不是別的什麼,比如稱作「神」、「上帝」等等,不行嗎?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最好的。想想老子時代,要命名乙個新概念,在沒有統一的命名機構,更沒有現在的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情況下怎麼辦?

要麼新造乙個字(這樣別人更不懂了),要麼借用現成的乙個字,而現成的字一定已經附有現成的含義了,怎樣才能讓現成的字表達新的含義?智慧的老子根據:「名可名,非常(恆)名」的普遍原理,巧妙地給這個「道」字附上自己想表達的新意。

因此,「道可道,非常道」一是表達此文中的「道」是另有新含義的「道」,提醒讀者不要望文生義,在此悔鬥只是借「道」字命名乙個新概念而已;二是表達瞭如有更合適的名稱,把「道」字改成其它名字也是可以的。現在大家用的都是白話文,n個字可以組成乙個新名詞,不會再遇到老子哪時的困惑了,另外哲學上的概念本來就很難用現成的詞彙來表述,因此就把: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解釋複雜了。

道之所以可以稱作道(道可道),只是借用此字來命名而已,不是不可以用其他名字來替換的(非常道)。因為普遍意義上的「名」都是可替換的(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全文解釋,“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什麼意思?

道 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 道 名 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 名 無 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而 有 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 無 中去觀察領悟 道 的奧妙 要常從 有 中去觀察體會 道 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 深遠。它...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句話什麼意思

駕馭本性的道啊,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駕馭本性的道啊,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束縛,都不能稱之為道.換句話說,約束我本性的東西有兩種,一種是時刻不能離開的,一旦離開本性就會迷失 另一種是可以離開的,這種可以離開的約束不能...

基根道是什麼意思,道德的道是什麼意思

就是一種道路,四川方言中基根道 機耕道,形容道路非常爛,泥濘道路,凹凸不平且不適宜車過的道路。其實應該叫機耕道,不叫基耕道 道德的道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 中,道 和 德 分別是什麼意思?道德,bai 指衡量行為正 du當的觀念標準,是指一定社會zhi 調整人們之間以dao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專系的行屬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