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說就是單相思,你的努力不會得到預期的效果。
潮打空城寂寞回讀音
2樓:雲捲雲舒郭柏軍
這裡的「回」讀hiai第二聲。
比較石頭城與越中覽古兩首詩在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方面有哪些異同
3樓:網友
《越中覽古》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回飛。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答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越中覽古》和《石頭城》的區別和聯絡:
相同點:同是懷古詠史,對歷史作了深沉的思考,並有諷喻現實的含義。
兩首詩都採用了對比反跌手法,把歷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場春夢,與現實顯示出這一夢境的殘破景象——為輝煌歷史哀鳴的翻飛「鷓鵠」和為輝煌歷史見證的「舊時」月亮,各自形成對比,昔勝今衰,物是人非,共同傳遞出一種深沉的歷史悲涼感。
越中覽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筆,振起全篇。
石頭城》以「舊時月」暗轉,隱隱反照的是東晉到南朝近三百年的歷史。
藝術特點都是詩中句句寫景,情寓景中。
不同點:越中覽古》由歷史典故發軔,由昔向今延伸,側重狀昔日的繁華,引渡到現實情景,勾勒出一幅動態畫面,用對比的手法表達古今盛衰感慨。
石頭城》只著眼於現在,寫滿目蒼涼之景,從今往昔推移,反方向運作,側重描繪今之荒涼,定格於乙個靜態鏡頭。讓讀者在想象中完成今古對比,領會詩人的情感。
石頭城 劉翰
4樓:匿名使用者
1;「綠」通過色彩形象地寫出了野草的綿延不斷;滿眼綠色。凸顯出石頭城的衰敗荒涼。2;借景抒情。
通過月色、雁聲等意象來表達作者對石頭城「昔盛今衰」的感傷之情。3;「空江」寫開闊的江面上空空蕩蕩,通過江空來映襯城空;「空城」直接點明城荒蕪寂寞;都寫出了石頭城的沉寂與悽清。
古詩《石頭城》的意思
5樓:醉意撩人殤
1、《石頭城》翻譯:
城的東、南、西三面,依舊綿亙著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龍盤的姿態並未改變;北面的江潮,依舊拍打著城根,而後帶著寂寞的心情退回。
那聲音彷彿在嘆惜,昔日的繁華已經化為烏有。從秦淮河東邊公升起的,還是過去那輪月亮。見證歷史過後,在夜深人靜之際,又心戀戀地爬過凹凸的城牆,小心翼翼來窺探著什麼。
2、《石頭城》原文:
石頭城》唐朝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6樓:韓琴
《石頭城》的全詩白話意思是:群山依舊,環繞著廢棄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著寂寞的空城。淮水東邊,古老而清冷的圓月,夜半時分,窺視這昔日的皇宮。
這首詩是劉禹錫組詩《金陵五題》的第一首,全詩著眼於石頭城周圍的地理環境,在群山、江潮、淮水和月色中凸顯古城的荒涼和寂寞,全詩原文如下: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7樓:歲月不寒
《石頭城》
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翻譯:群山圍繞著故都(金陵),四面群山還在,長江的潮水拍打著空城,帶來絲絲寂寞的心情。
秦淮河上東邊公升起的那輪明月啊,依然是舊時的明月,漫漫長夜,冷冷的月光從高高低低的城垛照進城來。
註解]1:選自《全唐詩》卷三百六十五。劉禹錫,中唐詩人。
這首詩借描寫石頭城的蕭條景象,寄託國運衰微的感慨。石頭城,古城名。本是古金陵城,三國時孫權重築用此名。
曾為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城,至唐飛起。今為南京市。
2:石頭城:在今南京市西清涼山上,三國時孫吳就石壁築城戍守,稱石頭城。後人也每以石頭城指建業。
3:故國:即舊都。石頭城在六朝時代一直是國都。
4:周遭:環繞。
5:淮水:指貫穿石頭城的秦淮河。
6:舊時:指漢魏六朝時。
7:女牆:指石頭城上得矮城。
8樓:網友
秦淮河上東邊那輪明月,依然是舊時的明月。
9樓:幻靈
群山圍繞著故都金陵,周圍景物依然如故,潮水拍打著空蕩蕩的城郭,又靜靜的退回去。
秦淮河上東邊那輪明月,依然是舊時的明月,夜已深,月光從越過城垛照進城來。
石頭城—— 一開始,就置讀者於蒼莽悲憤的氛圍之中。圍繞著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圍繞著它,潮水拍打著城郭,彷彿也看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山川依然,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
對著這冷落荒涼的景象,詩人不禁要問:為何一點痕跡不曾留下?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只見那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公升起的明月,如今仍舊多情地從城垛(「女牆」)後面公升起,照見這久已殘破的都城。
《石頭城》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 夜深還過女牆來
10樓:周華哲
潮水 「打」字擬人。
抒發了詩人的黍離之悲。
石頭城表達了做著什麼樣的情感?
11樓:網友
懷古詠史詩是古典詩歌中的乙個重要型別,其主要是通過對一些歷史故事、古人事蹟、歷史遺蹟等描寫,藉以表述對社會、人生的思考。閱讀此類詩歌,首先要弄清史實、史蹟、典故等,即瞭解客體形象,然後深入理解這一史實給人留下的經驗教訓,然後進一步把握主體形象。詩人對塵封的往事發古之幽情,一定有觸發感慨的媒介,這個媒介一般是現實生活中的因素與史實相吻合而產生的思想感情的碰撞。
詩人或對歷史作冷靜、理性的思考,寫出某一道理,或是把史實與現實結合起來,感慨個人遭遇,抨擊社會現實,達到諷諭目的,更多地是藉助歷史中的一些影子,借題發揮,「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心中塊壘」。如「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劉禹錫《石頭城》)詩人把石頭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涼意襲人的潮聲中寫,朦朧的月色下,尤顯出故園的荒涼敗落。山水明月猶在,而繁華富貴俱無。作者通過客體形象石頭城古蹟的描寫生動地烘托出乙個感傷故國蕭條、人生淒涼的主體形象。
鑑賞的關鍵是要了解石頭城即金陵作為六朝古都,秦淮河曾經是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遊樂場這一史實,瞭解六朝悲恨相續的史實中所包含的歷史教訓,進而悟出作者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