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表演時間,潮汕英歌舞的人物

2025-04-12 20:50:22 字數 5591 閱讀 2987

1樓:粽子媽媽愛教育

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潮汕舉行民俗活動的時期。

英歌舞。主要是借梁山泊。

好漢的英雄故事來表演褲橋歌舞的,所以一般最多不超過108個人,人數方面就因地而異,表演者主要是當地的居民,所以變數就比較多,很多是因居民的人口或者是當地的經濟環境來決定具體參演人數的多少。

而且是以20到40歲左右的青壯年為主。因為英歌舞表演的時間長,體力消耗大。也出現了許多未婚女子她們組成的英歌舞隊,還有少年兒童啊,老年英歌隊也相繼成立。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長的圓木棒,稱為「英歌槌」。「英歌槌」的長度一般為尺到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尺。

按舞蹈節奏來劃分的話,英歌舞主要有三大家族,有慢板英歌,中板粗純卜英歌,快板英歌。慢板英歌節奏比較慢,帶有古典宮廷式的特色,典型的就有海門鎮的湖邊英歌隊,還有棉城的平東、鳳東、鳳上、鳳南、鳳北、大南英歌隊。

中板的話它的鑼鼓敲擊法就簡單一點,體現「力」和「勢」巖穗的藝術美,比較瀟灑,典型的就是金浦的排字英歌隊。快板的話就是比其他兩種的節奏更加疾速,更加勇猛,鼓點緊湊,陣勢的開合啊,動作的起伏啊,氣氛比較熱烈。

2樓:掌黑姆

一般過年後這段時間就會迎老爺,迎老爺英歌舞就有出動。

潮汕英歌舞的人物

3樓:休閒娛樂小助手

潮汕英歌舞的人物是洪飛英。

洪飛英所傳習的英歌舞是「南山武派」的重要代表,因為從小學習南拳,洪飛英便在傳統舞蹈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武術的元素。

潮汕英歌舞的特點:

英歌舞分前後棚,前棚36人,每孫鄭人手執長約1尺4寸,直徑4釐公尺的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海螺號和吆喝聲,兩棒相擊翻轉,邊走邊舞。後棚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敲打鑼鼓伴唱,有的還加上扮塗戲,或加進武術表演。

其佇列變化有長蛇挺進、雙龍出海、四虎並驅、粉蝶採花、孔雀開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後敲等;臉譜有文面、武面之分;節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別。

潮陽英歌舞熔戲劇、舞蹈、武術於一爐,表演獨具魅力,它以剛勁、雄渾、粗獷、奔放的舞姿,構成了磅礴、威武、強壯、豪邁的氣勢,給人以力與美的震撼。在農村,英歌被群眾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徵、驅邪的魔力。

一般參加英歌隊者都應是年輕力壯、英武瀟灑的小夥子。表演英歌舞者在平時的生活中和周圍群眾關係極好,朋友也多。姑娘們對他更有一種愛慕之情,常常從英歌隊中挑選自己的意中人鎮神。

特別是頭槌和二御凱虧槌,更是姑娘們追求的物件。

跳英歌舞歷來被視為吉祥的化身,人們認為跳英歌舞是「好彩頭」。這年誰能夠進入英歌隊,這年辦事就順利,事事如意。

潮汕非遺—英歌舞

4樓:溫嶼

英歌舞,又稱「鶯歌」「唱英歌」等;發源於廣東省普寧市、潮陽市,大概成形於清末民初(1850年左右產生,距今有150年左右);2006年,英歌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主要取材於地方戲曲的武生招式、南派武術,田間地頭的務農動作;結合潮繡繡成的戲劇服裝、潮州大鑼鼓的**;經過時間的積累與沉澱,形成特屬於潮汕地區的傳統舞蹈。

目前,針對英歌的 旅遊 性開發,主要是開展英歌舞相關的文化節活動,利用不同地區的隊伍進行同臺競技展演,給遊客普及這種傳統舞動的魅力。同時,英歌舞也曾經代表廣東,參加2008年在北京舉行的奧運巡演活動。

英歌人物形象突出,服裝妝容獨樹一格,有較為鮮明的人物形象,可以將其打造成ip形象,用於手辦公仔,服裝,紀念品等 旅遊 商品,在作為衍生的 旅遊 商品專案。

同時,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全民健身運動已經逐步形成一種勢頭,英歌舞作為一種結合武術動作的舞蹈,且形式上就是偏廣場舞,可以將其開展成街頭廣場舞的形式,在保護非遺的同時也可以帶來強身健體的效果。

潮汕英歌舞的由來和簡介

5樓:

潮汕英歌舞,又稱「潮歌」,是潮汕地區的一種傳統歌舞。它最早起源於中國南碼簡方沿海潮汕地區,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潮汕英歌舞以其獨特的舞姿、精彩的編排和流暢的歌曲而聞名於世。

舞姿橡模扮活潑嫻熟,編曲優美,歌聲悅耳動聽,動作輕盈、柔美,令人難以忘懷。歌舞以禮儀、舞蹈和歌曲為主,融合了舞蹈、演唱、**、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潮汕英歌舞以唱歌伴舞為主。

它有三種歌曲,一種是慢歌,一種是快歌,最後一種是舞歌。舞歌是把慢歌和快歌結合在一起的,但更加活潑、時尚,更能表達出藝術家的技藝。潮汕英歌舞在世界舞臺梁灶上享有盛譽,它已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已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演出和文化活動中,受到了廣大民眾的喜愛。

潮汕英歌舞有什麼含義?

6樓:數曉新學長

英歌,也稱秧歌、鶯歌,廣泛流傳於潮汕、福建、臺灣等地,尤以普寧、潮陽最為盛行。它作為朝汕傳統文化藝術的優秀代表,有其獨特的藝術品格。英歌舞是民族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

很好的發掘、整理、繼承搶救它,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發展國內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有著重要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英歌舞的藝術待色。

英歌完整的表演程式一般分為舞蹈主體(稱為「前棚」)、地方小戲(稱為「 中棚」)、武術表演(稱為「 後棚」)三部分,也有把地方小戲和武術表演合在一起進行(統稱「後棚」)的。

一)、獨特的舞蹈主體。

傳統英歌的群體舞蹈,是英歌最主體部分,稱為「前棚」。表演隊伍人數一般為偶數,可為24人、36人、72人,最多可達108人。

1、人物、臉譜、服飾、造型:英歌表演者均作古代武士裝扮,設想為水滸英雄好漢,畫臉譜,模擬造型。領隊者俗稱頭槌、二槌。

一般頭槌扮作「李逵」或「秦明」;二槌扮作「關勝 或「楊志」;三槌扮作「魯智深」;四槌扮作「武松」;再往後是男扮**的「孫二孃」、「扈三娘」;隊伍前導的舞布蛇者「時遷」;司鼓者宋江。李逵戴頭盔,畫黑臉,掛黑鬚;秦明畫紅臉,額畫八卦;關勝戴頭盔,畫紅臉,掛紅須;楊志戴頭盔,畫青臉;魯智深戴頭箍,穿和尚服,掛念珠;武松戴武士帽,丹紅臉,倒豎眉;孫二孃、扈三娘均為女將臉譜,戴頭套,披披肩,系圍裙,著束口粉紅服,繡花布鞋;時遷臉畫黑白色蛇形,戴尖頂帽;宋江臉譜丹紅英秀。除了上述表演者均按特定人物裝扮造型外,其餘隊員均以對比鮮明的濃烈顏色重彩,頭包系黃色帶的頭巾,著黑色或紅黃色武士服,縛綁腿,著草鞋或布鞋,英氣逼人,獨俱特色。

英歌的臉譜既有對戲劇臉譜的借鑑,又有自己的特色。經過長久流傳演變,成為具有潮汕風格的民間藝術臉譜。臉譜多以黑、白、紅、綠為主要色,配從青、藍、黃等色。

色彩鮮豔,對比強烈。

2、基本動作及主要隊形、圖形:英歌表演隊伍為一半人兩手執短木槌,分一半人為左手提一雙面小鼓,右手執小鼓槌,也有一些村的隊伍全部執雙槌。舞槌者運用手中木槌,以擊槌、旋槌、甩槌、對槌背槌、抱槌、鏢槌、撩槌、直插槌等;舞小鼓者以上擊鼓、下擊鼓和掄鼓等。

兩者呼應形成基本動作配合各種步伐,如提顛步、橫蹉步、碎步等構成不同的舞姿動態,形成不同型別的動作,每個英歌隊一般取一種型別的動作為基礎。

7樓:充涵

英歌的出現可追溯至明代中期,那時民間歌舞已很活躍,民間常用以祀神、遊神、廟會或自娛。清乾隆潮州知府周碩勳《潮州府志》卷十二「風俗」載:「農者春時數十輩,插秧田中,命人撾鼓,每鼓一巡,群歌競作,連日不絕,名曰秧歌。

至今,英歌舞蹈中尚保留著「布田」(即插秧)的寫意動作,英歌隊旗仍有人標為「秧歌隊」的。「秧」與「英」潮語音近,民間輾轉流傳,便逐步沿變為「英歌」。這是迄今有志書可查的關於秧歌(英歌)名稱由來的最早文字記載。

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發掘繼承英歌舞傳統藝術,對於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開展國內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有著重要的價值和現實意義。英歌被評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代表隊之一在北京天安門表演;2012年,普寧市第二次被國家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成為廣東省27個榮譽單位之一。

8樓:特特噠噠

英歌舞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及時雨說」,一種是秧歌說,一種是儺舞說。「及時雨說」就是在明末清初紹興名士張岱的《陶庵夢憶》這本書中「及時雨」一節就有這樣的說法。這一節裡描寫的是求雨的場面。

張岱認為,可能是因為水滸英雄的大哥宋江綽號就叫「及時雨」。秧歌說就是說英歌舞是從山東魯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魯西的「柳林秧歌」脫胎來的。因為英歌與「秧歌」在潮州話裡的發音是比較相似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現在的英歌是從古代的儺舞進化而來的。儺舞是一種反映宗教意識和藝術特徵的形式。

英歌舞的舞蹈內容主要有兩個:乙個是梁山伯好漢化妝賣藝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還有乙個是梁山伯英雄化妝劫法場救宋江。

9樓:琪

英歌舞是漢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汕頭、揭陽、潮州、汕尾)。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為大型集體舞,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動作健壯有力,節奏強烈。舞后還有歌舞小戲,稱「英歌后棚」 。

10樓:冷爾煙

潮汕英歌舞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的漢族民俗舞蹈。在潮汕流傳了三千年之久。這種廣場舞蹈融匯了戲劇、舞蹈、武術等成分;蹈陽剛而恢巨集;現在成了漢族勞動人民表達喜慶的一種方式。

英歌舞的舞蹈內容主要有兩個:乙個是梁山泊好漢化妝賣藝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還有乙個是梁山泊英雄化妝劫法場救宋江。

潮汕英歌舞的由來和簡介

11樓:

摘要。親<>

您好,潮汕英歌舞的由來和簡介:汕英歌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源自中國潮汕地區,源遠流長,以及經過漫長的發展而成的。潮汕英歌舞以其獨特的舞姿,把潮汕人民的生活習俗,以及潮汕地區的自然風光展現得淋漓盡致,它以精彩多姿的舞姿編織出一幅燦爛的舞蹈畫卷。

潮汕英歌舞的舞蹈動作活潑、輕快、活躍,舞姿優美、靈動,多以雙腳跳動為主,伴隨著潮汕英歌的旋律,節奏鮮明、和諧,氣勢恢弘,且有潮汕特色,給人以視覺、聽覺及感官上的極大享受。潮汕英歌舞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成為潮汕文化的代表作,也是潮汕人民熱情奔放的精神家園,是潮汕人民表達愛國情懷的重要載體。

潮汕英歌舞的由來和簡介。

親<>您好,潮汕英段擾歌舞的由來和簡介:汕英歌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源自中國潮汕地區,源握悉旦遠流長,以及經過漫長的發展而成的。潮汕英歌舞以其獨特的舞姿,把潮汕人民的生活習俗,以及潮汕地區的自然風光展現得淋漓盡致,它以精彩多姿的陸悄舞姿編織出一幅燦爛的舞蹈畫卷。

潮汕英歌舞的舞蹈動作活潑、輕快、活躍,舞姿優美、靈動,多以雙腳跳動為主,伴隨著潮汕英歌的旋律,節奏鮮明、和諧,氣勢恢弘,且有潮汕特色,給人以視覺、聽覺及感官上的極大享受。潮汕英歌舞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成為潮汕文化的代表作,也是潮汕人民熱情奔放的精神家園,是潮汕人民表達愛國情懷的重要載體。

英歌舞,是漢族舞蹈形式之一 ,流行於廣東的汕頭、揭陽、潮州、汕尾 [2-4] 以及中國香港和 [5-7] 泰國等地。 [8-9] 潮汕地區英歌舞集戲劇、舞蹈、武術於一體。 英歌舞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其產生、發展、演變過程較少文字記載,有籍可考的歷史不過四五百年,其源頭有許多不同版本。

主要說法是由古代祭祀儀式儺舞進化而來。 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為大型集體舞,舞者雙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動作皮局健壯有力,節奏強烈。舞后還有歌燃山讓舞小戲,稱「英歌后棚」 。

英歌舞屬漢族廣場情緒舞蹈,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揭陽市普寧市、惠來縣, 汕尾市陸豐市 ,潮州市潮安區,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區。根據民間藝人的口唯李耳輩傳和一些佐證資料的介紹,潮陽英歌源溯明代。

孫殿英死亡時間,孫殿英怎麼死地

孫殿英bai 1889年 1947年 中du國河南永城人,zhi國民革命軍中將,是 dao時期的軍閥之一。內早年容入毅軍。1926年任直魯聯軍第十四軍軍長兼大名鎮守使。北伐戰爭中,被國民革命軍打敗,所部改編為國民軍第十二軍,仍任軍長。1928年駐防河北薊縣馬蘭峪,盜掘慈禧和乾隆陵墓。1930年蔣 介...

今天早上在公園裡有一些表演用英語怎麼說?

今天早上在公園裡有一些表演。英譯為 there were some shows in the park this morning.show 演出 展出。park 公園 停車場。您好,你可以說 there were some performances in the park this morning....

英威騰變頻器啟動時間怎麼設定

英威騰一般對用chf100a的 多為加速時間 多為減速時間。如果型號不對 可以追問。建議看下說明書 有個加速時間 減速時間 啟動頻率保持時間 您好,我正在幫您查詢相關的資訊,馬上回復您。英威騰一般對用chf100a的 多為加速時間 多為減速時間。提問。gd200的變頻器。您好,我正在幫您查詢相關的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