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這個事件被稱為「中西禮儀之爭」,這場爭端源自於西方教義與中國傳統禮儀之間的矛盾,以天主教多明我會傳教士為主的很多歐洲傳教士,他們認為中國教徒的祭孔與祭祖違背了天主教義,致使羅馬教廷最終釋出命令,要求中國教徒禁止拜祭孔子和祭祀祖先,結果先後令康熙和雍正兩任皇帝震怒,引發清廷含源反制。羅馬教廷的這一態度談侍態惹惱了清朝皇帝,雍正諭旨說: 「中國有中國之教,西洋有西洋之教;彼西洋之教,不必行於中國,亦如中國之教,豈能行於西洋?!
之後,雍正下令禁教,此後乾隆、嘉慶、道光等朝仍然繼續執行禁教政策,天主教在中國只能採取地下發展的形勢,再也無法公開傳教。直到1939年,談歲羅馬教廷才撤銷了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的禁令。
2樓:網友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京**鑑於羅馬教廷在國際調和中的角色,決定藉助與教廷通使,在戰後和會中佔據有利位置,進而制衡日本。法國獲悉通使事後,託辭此事有違中法《天津條約》保教權條款,且教廷存在親德嫌疑,試渣大圖強行爛梁肆阻擋通使。英、美、日等協約國集團成員基於各自的政治利益,積極附和法國,逼迫北京**暫緩乃至取消通使。
在法國的催逼和協約國成員的附和之下,北京**為了避免開罪法國,順利參加戰後和平會議,在交涉過程中步步退讓,導致通使嘗試以失敗而告終。此次通使的失敗,昭示飢轎著北京**聯合教廷制衡日本外交策略的破產,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巴黎和會上中國處境的預演。
康熙前清朝還是比較開放,為何到了雍正就開始閉關鎖國?
3樓:葫蘆娃
雍正年間由於與羅馬教廷之間的矛盾,雍正皇帝決定禁止國外傳教士到國內傳教,也限制了**的來往,到了乾隆年間,乾隆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對於外國人非常地防範,限制對外**。
4樓:老陳聊文化
因為乾隆比較驕傲自大,認為大清國物產豐富什麼都不缺,為了防範外國人的滲透,減少麻煩,他就下令閉關鎖國只留下廣東進行外貿交易。
5樓:
因為雍正時期,我國和羅馬教廷矛盾不斷加劇,導致了雍正決定禁止國外的傳教士到國內來,同時也限制了一些**的來往。
閉關鎖國,給中國造成了什麼嚴重危害?
6樓:網友
這一政策的長期推行,阻礙了中外聯絡,影響了中國吸收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致使中國與世界隔絕,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使得中國和世界脫軌,慢慢地落後於世界。
文化上,經濟上,科學上無法和世界接軌,各種先進技術思想難以發展,整體上呈現帝國黃昏現象。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捱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且減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阻礙本國的經濟發展,徹底喪失對外**主動權。阻隔與外國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造成國際衝突。影響社會科技發展。限制了對外**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7樓:新左右
閉關政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①一定程度上對外採侵略有某種民族自衛作用,保護了封建自然經濟。 ②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阻礙了國內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影響了科學技術的進步,造成了經濟技術的落後,導致近代中國大大落後於西方,造成近代中國落後捱打的局面。
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消極防禦的政策,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政策,最終導致清朝脫離世界潮流。進一步導致了閉塞、停滯、倒退。我也是道聽途說,希望能幫到你呀。
8樓:網友
如果沒有閉關鎖國,最直接的體現是現在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教科書上的科學家名字會被中國人佔領一部分。
9樓:戈浩蕩
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中國在世界上漸漸落伍了。
10樓:火力支援永遠向前
使中國逐漸落伍於世界的發展程序。
11樓:網友
全方位落後於西方列強,長時間任人宰割。
12樓:啤酒剛吃飽
本人並不同於主流的觀點,很多人把閉關鎖國的危害嚴重誇大。閉關鎖國首先是一項對外經濟政策,清朝對外**以出口為主,嚴格控制進口**。以清朝中期的政治環境和經濟形態,即便開放**,西方資本也很難在中國立足;西方的文化和科技更不可能在清**嚴格的打壓下,以和平方式進入中國。
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環境,以及西方世界的擴張性決定了中國必定經歷屈辱的近代歷史。如果清朝不閉關索國,反而可能會加速西方侵略中國;世界歷史也必然改變,敲開中國大門的可能不是英國而成了荷蘭,甚至可能不會有後來的大英帝國,不會有崛起的日本,不會有美國。一戰也許仍然會爆發,新二戰決定完全不同於現在的世界格局。
閉關鎖國的後果是什麼
13樓:李學奎媽
閉關鎖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暫時防止了外來殖民的入侵,但也是清朝的發展落後於世界其他國家。
14樓:網友
清**的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當時西方國家正在進行資產階級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
清**的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生產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15樓:勇敢的心
難道就是說中國人缺了別國人就不行,別的國少了中國無關緊要?
16樓:網友
讓我們看看新時代的閉關鎖國。
17樓:雪中傲竹
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18樓:我的魚脾氣
國家淪亡,任人宰割!
19樓:仙逸幽綿
導致了中國發展與世界脫節,導致了落後。拒絕與國外交流使帝國主義國家用武力開啟中國大門。使國人思想封閉,狂妄自大。
20樓:弋文乾
說明溝通和互通有無是很重要的!比如說做作業(*^
21樓:網友
中國文化科技落後於列強。
康熙為什麼禁止洋人傳教?
22樓:那叫乙個小可愛
康熙下令革除楊光先的職務,康熙此舉使處於危難中的天主教傳教事業得以復甦並有所發展。
23樓:啦啦啦啦啦
康熙下令革除楊光先的職務,康熙是一位與天主教關係密切的皇帝。等等。
24樓:盼盼你在盼什麼
因為洋人傳教所傳的都是西方的禮教文化知識,與我國禮法不同。
25樓:芒果味宇兒
可能是因為洋人和自己本國的宗教信仰不同。
26樓:大哥都知道
他希望中國擺脫洋人,康熙在教廷禁約上批示道:覽此條約,只可說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
中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閉關鎖國的,哪個皇帝?
27樓:9點說史
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1405—1433)後,實施海禁,並在北方修建明長城,是明朝鎖國的象徵。
早期海禁的主要物件是商業(商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進貢除外)。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而後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民眾知識交流發展。當時國人對於「知識」的認識還停留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孔孟書的程度,認為「知識」是一種靜態的,穩定的,積累的,可以被歸納於某種二次元等級結構之內。
真實情況是「知識」包括產生「知識」的體系是動態的,變化的,自我挑戰和調整的,也是需要及時反饋和改革的。
所以任何乙個社會制度,如果不能滿足理性討論和言論自由,阻礙了資訊的自由流動,那麼「知識」就會開始腐化,變質,墮落——也就是說,癌症化的「知識」所產生的臭氣,遠超過產生的營養。
28樓:為誰把酒東風
明朝閉關鎖國創始人 另外明朝比清朝更加自大 還有火藥在明朝沒有得到重用 沒有什麼到清朝就不用火藥了 別因為清朝不是我們漢人的就黑別人 歷史在這裡 在怎麼黑也改變不了什麼 在黑 也是本本分分被滿人統治了幾百年 在怎麼黑 這段歷史也不會沒有。
29樓:雲白0220風清
閉關鎖國從明朝開始。
明朝洪武年間,法令嚴格禁止人民"與外洋番人**".這種政策,當時稱為"海禁".洪武以後,海禁漸漸鬆弛。嘉靖時,因為倭寇之患,明朝廷始開海禁,允許人民從事海外**。
清初實施嚴厲的海禁,以隔離東南沿海的抗清武裝,並將山東以南的沿海居民內遷。至臺灣統一,始設四海關通商**。1757年,清廷傳諭外國商人,以廣州為唯一的通商口岸,而且加以種種限制。
30樓:乙隻落單的狗
是從這幾年開始的,皇帝還用說?
31樓:網友
開始是從朱棣開始的。在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以後就開始嘍。
主要是從康熙打臺灣開始的。
32樓:網友
早在明朝是明成祖為了防止遠逃海外的允文回國討回他的皇位就實行了海禁 清朝是有康熙皇帝開始的 雍正 乾隆時期都 積極仿效 因為如此中國在短短的。
一、二百年間就與世界拉開了距離。
33樓:my_小哥
慈禧, 不是那個皇帝 具體時間不記得了。
在唐朝時期中國和羅馬打過仗嗎,唐朝時期中國和阿拉伯帝國打過仗嗎?結果如何?
羅馬帝國 公元前27年 395年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 395年羅馬帝國 分為東 西羅馬。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 亡於1453年。395年還沒有唐朝,而且東羅馬 拜占庭帝國 不與中國接壤,所以不會打仗。應該沒有 唐朝在鼎盛時期勢力範圍只達到阿拉...
雍正時期的軍機處的主要職能和作用?它的設定反應了什麼時代特徵
主要職能是集權皇帝,削弱宰相大臣的權利。反映了 集權加強的趨勢 雍正七年 1729 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洩機密,始於隆宗門內設定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 1732 改稱 辦理軍機處 簡稱 軍機處 軍機處的主要職能和作用是什麼?軍機處的...
宋朝有個十三省巡撫嗎,到明朝時期中國是十三個省嗎?這些省的名稱分別是什麼?怎麼來的呢?
宋朝不只有13個省的巡撫,在我們的想象中應該是每一個省有一個專門的巡撫,其實除了每個省的巡撫之外,好幾個比較大的省份,也會有專門的巡撫。宋朝的話,13個省的巡撫是不可能的,一般性三個省的巡撫已經非常的不可思議了,13個的話,肯定是不可能的,這樣的權力 你們宋朝有個13省巡撫嘛,呃,這個只是在 和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