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答消七絕·佳人》(平水韻)
溫志齡。熙街邂逅俏佳卿,瞳似秋波百媚生。
楊柳細腰櫻粉口,回眸一笑閉芳英。
佳人偕作谷中行, 長嘯高歌愛景情。 知否空山為卿唱? 回聲盡訴我心聲。
七絕·佳人。
七絕·佳人》(平水韻) 溫志齡 熙街邂逅俏佳卿,瞳似秋波百媚生。 楊柳細腰敏慎櫻粉口,回。
七絕·念佳人。
春深鎖窗不成眠,猶覺紅袖心未歸。 唯悔自身才學淺,空留詩句未曾言。
七絕】俏佳人。
相宜典雅女紅妝,氣質嬌容泯歲霜。 不束綾羅神自爽,馨香鎖引對情郎。 (平水韻,七橋舉敬陽平)
佳人如夢 七絕。
秋夜鳴蟲叫不休, 一朝一暮為誰愁。 深山野桂無人問, 明月嬌羞萬眾求。 (中華新韻仄起首句押韻:七尤)
清淺佳人。七絕。
日暖風酥眉柳淡, 懶慵臥榻眼簾垂。 青花素袂盤雲扣, 一屋沉香水墨詩。
2樓:欒禹
風吹青絲半遮面 不知佳人何處去,霜染白髮全上頭 誰曉美女幾時歸。
3樓:聲文柏
七絕。撐篙峽。
斌之培坦志。
2017-12-28 19:26·字數:68·閱讀:357三峽情)文/菊。
河道清幽綠色環虛中橘,撐篙蕩槳碧波間;
行舟逆水濤逐浪,勁渡龍潭翠繞旋。
中華新韻】八寒。仄首韻。
乙未年。仲秋於小三峽)
與差團之共賞,以求卓識!
4樓:情感導師解語花
1、遮天蓮葉掩芳蹤。
2、徒留惆悵客譽沒如鄉人。慶啟。
3、歐鷺一雙為送行。
感覺是一幅美麗的湖中盪舟的景象,以上三句和察碰題目第一句相配,正好是一幅美麗的湖中小景。
5樓:寶大小草是
深深小派櫻院綻黃花,清澈山泉遊羨大煮神豎綠茶。
馥郁閨樓何寂寞,佳人繾綣對棲霞。
6樓:單純的小紅花
熙街邂逅俏佳卿,瞳似秋波百媚生。
楊柳細腰櫻粉口,回眸一笑閉芳英。
《春華秋實》七絕詩是什麼?
7樓:阿肆聊生活
唐代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去年春天,就在這扇門裡,姑娘臉龐,相映鮮豔桃花。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詩詞賞析。這首詩設定了兩個場景,「尋春遇豔」與「重尋不遇」,雖然場景相同,卻是物是人非。開頭兩句追憶「去年今日」的情景,先點出時間和地點,接著描寫佳人,以「桃花」的紅豔烘托「人面」之美;結尾兩句寫「今年今日」此時,與「去年今日」有同有異,有續有斷,桃花依舊。
人面不見。兩個場景的映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的無限悵惘之情。此詩膾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二句流傳甚廣。
與桃花有關的事,詩,文!
8樓:小小妃子哦
李白《贈汪倫》
元稹 【桃花】 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春風助腸斷,吹落白衣裳。
吳融的《桃花》什麼意思。
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
何當結作千年實,將示人間造化工。
張祜 【胡渭州】 楊柳千尋色,桃花一苑芳。風劉禹錫 【雜曲歌辭·憶江南】 春過也,共惜豔陽年。猶有桃花流水上,無辭竹葉醉樽前,惟待見青天。
吹入簾裡,唯有惹衣香。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9樓:匿名使用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其汪倫送交我情。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陶淵明《桃花源記》賞析。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背景簡介。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誌著古樸的歌詩所能達到的高度。陶淵明又是一位創新的先鋒。他成功地將「自然」提公升為一種美的至境;將玄言詩註疏老莊所表達的玄理,改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詩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並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的題材。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乙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