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社會達人新秀呀
巡按御史是個七品官。
明代都察院設十三道御史出京,巡察地方官吏,散舉這就是巡按御史。巡按御史最早出現於洪武十年七月,朱元璋派監察御史巡按州縣,永樂初年「遣御史分巡天下為定製」。按制度,巡按御史出巡,為期一年,事畢還京。
巡按御史僅是個七品官,監察物件卻是地方上的布政使、按察使等。
二、三品大員,位卑而權尊。巡按出巡官方叫法為「行部啟頃」或「按部」,「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正是因為**賦予了巡按御史如此重要的權力,所以從它誕生之日起,巡按的實際地位不斷上公升,甚至超過三司。
巡撫和巡按的矛盾
巡撫為一省最高長官,也有巡察地方的職能,又多帶都察院銜,對地方官也握有一定的監察權。其中乙個表現就是在外官考察中,巡撫與巡按的考語對於**的公升黜同樣重要。
巡撫多以尚書、侍郎、都御史悄掘陸、少卿等官為之,地位較高;巡按雖品級低微,但實際權力卻日益增長,兩者職權交疊,逐漸發生矛盾。於是,**授巡撫都御史銜,以確立其在地方上的威望。按說,巡按御史為都察院官,巡撫授都御史銜,建立了名義上的上下級關係。
可是,隨著巡按權力的不斷上公升,與巡撫分庭抗禮,撫按矛盾日趨激化。
2樓:乾萊資訊諮詢
巡按是幾品官巡按的全稱是巡按御史,是正七品**。
主要職責是代皇帝巡狩,考察各省及府、州、縣行政長官是否有貪贓枉法,大事奏請皇帝裁決,小事自行處理,權利很大。明清兩代****均設有監察機關即都察院。明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三道監察御史,清代都察院下屬有十五道帆螞監察御史。
監察御史平時在京城都察院供職稱為內態遊埋差或常差,如奉命出巡鹽務即為巡鹽御史,奉命出巡漕運即為巡漕御史,奉命巡按地方即為巡按御史,均稱外差或特差磨族。
巡鹽御史是幾品
3樓:居家能手小晴
巡鹽御史,明代一般為正七品,清代不定。巡鹽御史,明清兩代官名。明代都察院。
十三道監察御史。
中,有專管巡視鹽務的,稱巡鹽御史,兩淮一人、兩浙一人、長蘆一人、河東一人。掘仔神清沿明制,康熙三十年又增福建、兩廣各一人。其職責主要是收繳鹽稅,並監督鹽商的專賣。
明代監察御史(正七品)奉命出巡鹽務時即稱為巡鹽御史,初為臨時差遣,明英宗。
以後逐漸制度化,其實際地位、職權也逐漸提高,凌駕於判虧都轉鹽運使司之上。清代巡鹽御史,自康熙以後或從內務府直接選任,或者由戚咐其他職位上的內務府出身的**兼任,雖均加監察御史銜,但一般使用原官品級。清中期,巡鹽御史制度被廢除。
八府巡按是什麼官職?幾品?
4樓:乾萊資訊諮詢
八府巡按是指明、清時官職,民間俗稱,正式官銜應該是監察御史,分巡各省稱巡按御史,戲劇、**等引用改成八府巡按,職權極大。
明史》記載:「北直隸二人,南直隸三人,宣大一人,遼東一人,甘肅一人,十三省各一人。」
也就是說,實際中的八府巡按(監察御史)官職並不大,在明朝都察院下倒是有十三省巡按一職全稱為巡按御史,正七品。
到了清朝,監察御史官職稍微大了一些。清朝監察御史為正四品,位知府上,和明朝的巡按有多少相同,但職權大多了。
御史中丞官拜幾品,古代御史是什麼幾品官
御史中丞官職是宋代監察機關,宋代時並未就官職分幾品。宋代 設御史臺。宋代不象明清對 具體分幾品。御史臺為監察機構不同於宋初的三省,地位應該要低些。職權範圍 御史中丞,官名,秦始置。漢朝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稱御史中執法,秩千石。漢哀帝廢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後歷代相沿,唯官名時有變動。曹操...
幾品官歷史上是從哪個朝代開始,歷史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三國時由魏國陳群向曹操提出,共9品18階,分正和從兩級 品是用以表示 級別高低的標誌,起源於曹魏時期的 九品中正 官僚選專 擇制度。當時將士人屬按才能分別評定為9等,以備選用,稱 九品 後來將在職 的尊卑也分9個等級,亦稱九品。北魏時期又進行了更細緻的區分,把每品分為正與從,第四品以下的正與從又各分...
唐代有多少節度使,唐代的節度使是幾品官
首先唐朝的200多年,通常被分為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等不同時代。而不同時代裡,節度使得數量是不同的。唐朝的節度使最早是李隆基設立的一共9個半 一,安西節度使二,北庭節度使三,河西節度使四,塑方節度使五,河東節度使六,范陽節度使七,平廬節度使八,朧右節度使九,劍南節度使十,嶺南五府經略使 唐肅宗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