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年齡稱謂的文學常識,古人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名稱定義

2025-04-24 18:36:17 字數 2658 閱讀 3326

古代文化常識 人各年齡階段的稱呼

1樓:小時

人生各個年齡段,用古語稱呼:

一、年齡段為童年:

不滿週歲——襁褓;2~3歲——孩提;7歲(女)——髫年;8歲(男)——齠年;幼年泛稱——總角;童年——垂髫;10歲以下——黃口;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青少年——束髮。

二、年齡段為少年:

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破瓜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20歲(男)——弱冠;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 梅之年。

三、年齡段為中年:

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四、年齡段為老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下壽;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壽;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

老年——皓首,又稱「白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

五、百歲以上:

100歲——期頤、上壽;120歲——花甲重開;140歲——古稀雙慶。

古代對人年齡的稱謂很多,請分別指出以下稱謂所指代的年齡.

2樓:星恩文化

分類: 教育/科學 >>學習幫助。

問題描述:而立: 知命: 期頤:

解析: 樓上的說了,順便補充一下。

幼學之年。10歲 舞勺之年。13歲 志學之年。

15歲(單髻。及髻。抓髻。

而立。壯室之年。30歲強仕之年。

春秋鼎盛。40歲 艾老。服官政。

50歲杖鄉之年。耆年。60歲 杖國之年。

致仕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齯齒。

鮐背。凍梨。黃髮。

90歲。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子16歲風信之年。花信之年。24歲。

在我國傳統醫學文獻裡,關於「天年」(人類自然的年壽)的記載---如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道:「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攔首《靈樞經.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為「百歲」,還說「人之壽百歲而死」;又如《尚書.洪範篇》以百二十歲為壽---推算人的自然年齡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間,此與現代科學的測算大致相符,說明人類的自然壽命,是可以活到百餘歲的。

但是遺傳、自然環境、文化教育、天災人禍、疾病、意外事故及個人生活方式和習慣等因素影響,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遺憾,故一般祝壽之辭,多以堅定之喻,獻上祈願。通俗者,若「壽比南山」、「壽比松齡」、「日月長明」、簡衝數「福如東海」等。其實在這些制式外,社交場合中有些長壽的象徵性用語,更富隱喻之雅趣呢!

喜壽」指七十七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歲。「公尺壽」是八十八歲:

將[公尺]字拆開彷如八十八的模樣,故借指八十八歲。「白壽」指九十九歲: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橫,以此借指九十九歲。

茶壽」呢,稍稍難解,[茶]字的草頭看似二十,餘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歲。

另外,「六十歲」有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的說法;「七十歲」又稱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國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歲」;期頤之年,則是「百歲」了。

始齔---指剛到換齒的年齡,約。

七、八歲左右。

志學之年---十五歲(男)。

及笄之年---十五歲(女)。

二八年華---十六歲。

花信之年---二十四歲。

春秋鼎盛---壯年時期。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判滾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懸車之年---退休之年。

從心之年---七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古人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名稱定義

3樓:華靖卞濯

男女有分別的。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標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壯年時期——春秋鼎盛;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還歷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文學常識類書籍,關於文學常識的書籍

關於文學常識的書籍 .新常識書籍。新常識書籍 .有什麼科普知識書。第一推動叢書 裡面有很多本。第一推動叢書是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科普書籍,適合有興趣的青少年看。該系列的書都是從外國科普著作中翻譯過來的,已出了輯。第一輯包括 時間簡史 從大 到黑洞 史蒂芬 霍金 時間簡史續編 史蒂芬 霍金...

古代人在對於年齡稱呼上,都有那些不同的稱謂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 ti o 是三四歲至 歲的兒童 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是 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 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 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 出自 唐 ...

關於顧炎武的故事,關於王維的文學常識?

王維 701年 761年,一說699年 761年 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 今山西運城 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 畫家,與孟浩然合稱 王孟 有 詩佛 之稱。傅雷的文學觀是什麼?當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文學發生了什麼根本性變化?蟬和蟻短文選自 昆蟲記 有人說昆蟲是科學著作又是文學經典,這是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