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繼續經歷著從明暢淳樸向繁縟雕飾轉變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印回度雕塑藝術擺脫了早期答的粗獷拘謹,但又沒有過分浮華繁瑣,呈現出既樸素又華麗,既莊嚴又優美古典的藝術風韻,成為佛教藝術發展過程中空前絕後的典範。笈多時代是印度佛教的鼎盛時代,但當時的佛教在印度的影響已經走向衰落。
笈多時代的佛教雕刻遵循印度古典主義的審美理想,創造了純印度風格的笈多式佛像。這一時期的印度教雕刻,在追求古典主義的平衡、和諧、完美的同時,更強調造型的力度、動態和生命感,顯示出從古典風格向巴洛克主義轉變的趨向。
笈多時代佛教雕刻的成就最大,當時的兩大雕刻中心是馬土臘和薩拉納特。4~5世紀,馬土臘佛像的式樣比貴霜時代馬土臘佛像更加理想化,這一時期的佛像擁有印度人的臉型,希臘式的鼻子,冥想的眼神,整齊的螺發,碩大而精美華麗的光環,頎長勻稱的身材,著通肩式的袈裟。袈裟的衣紋是一道道u字形的細線,具有流水般波動的韻律感;輕薄貼體,像被水浸溼一般半透明,隱約凸現出全身的肉體輪廓。
這種溼衣的表現手法,既表現了肉體之美,又烘托出沉思冥想的精神之美,兩者達到了高度的平衡、統一與和諧,臻於古典主義審美理想的極致。
古代印度雕刻藝術得發展史是怎樣的?
2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雕刻是一種造型藝術,它可賦予頑石以靈氣,也可賦予金屬以生命。從材質講,印度古代既有石雕,也有銅雕;從主題講,則既有佛教雕刻,也有印度教雕刻。無論在哪一領域,哪種材質,印度雕刻都取得了令人囑目的非凡成就。
據考證,印度先民至少在印度河文明時期就開始了雕刻藝術創作。在印度河流域發現的大量印章底面上,就鐫刻著動物、樹葉和神祗。這些印章大部分是用皁石、瑪瑙、象牙和青銅一類材料刻制的。
它們一般呈方形,但也有呈圓形的;一般刻有牛的古印度印章
刻有獨角獸的古印度印章邊長為3至5釐米,但也有邊長達7.5釐米的。這些印章的上部雖然大都刻有象形文字元號,並且在實際使用中可能更為重要,但動物雕刻往往佔去大半面積,因而先聲奪人。
由於所雕刻的動物大多為雄性,我們似乎可以認定,刻制和使用印章者都是男性;由此似乎還可以斷定,男性在印度河文明時期的家庭與社會中均占主導地位。刻在印章上的動物的多種多樣,令人驚歎不已。所雕刻的動物最多見的為黃牛、瘤牛、水牛、犀牛、象、虎、羊、羚、鹿、兔、鱷、蛇等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也有存在於人們幻想與傳說中的動物或為標新立異而人為組合的動物。
由於牛在印度社會與宗教生活中的特殊地位,牛的形象出現在印章中的次數最多,雕刻得也最為傳神。它們那渾圓的軀體似乎蘊涵著無窮的力量,微微低垂的頭彷彿就要發起進攻。這些寫實的或自然主義的雕刻雖然十分古樸,但其技法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屑十分嫻熟。
這樣,一件生雕欄裝飾孔雀活中的實用品就變成了可供欣賞的藝術品。也有些印章上面雕刻了人或神的形象,但在氣韻上遠不如那些動物的形象生動。這是印度先民對雕刻藝術的初步嘗試。
他們對動物題材偏愛的特徵,一直被後世的藝術家們繼承下來。
孔雀王朝時期的雕刻在印度藝術史上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這一時期,石頭開始在印度被普遍用於建築和雕刻。這對於印度藝術的發展與傳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用於雕刻的石材,表面都打磨得十分光潔。這一特徵甚至成了鑑定孔雀王朝時期石雕的一個重要依據。
阿育王統治時期,是印度雕刻史上的輝煌一章。為了宣揚自己的功德,弘揚正法,他命人在帝國的許多地方尋找天然巖壁或建造石柱以刊刻詔書。他敕建的獨石紀念碑式圓柱是這一時期石雕作品的典範代表。
這些石柱主要豎立在佛陀生前的重要活動場所或通往這些聖地的重要路線上。雖然當時印度的建築與雕刻受到波斯帝國的影響,但豎立紀念柱的做法卻是出於印度固有的理念。它很可能是印度古代崇奉宇宙之柱的傳統的體現。
在印度各地曾先後發現30餘根阿育王石柱。
孔雀王朝時期的人物雕刻作品數量並不多見。在北方邦聖城馬土臘等古代雕刻藝術與文明中心,曾先後發現了當時遺留下來的20餘尊巨大的石頭藥叉雕像。在今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附近,曾經發現兩尊無頭男性雕像軀幹。
它們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耆那教聖人的雕像。此外,在巴特那市還發現了一尊砂石雕刻的藥叉立像,雖然其頭部及雙手已經缺損,但仍然可以看出這是一件技法熟練的成功之作。
在今**邦首府博帕爾市東北方向約50公里處的桑奇,也有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那就是在202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桑奇大塔。它的雕欄和塔門是孔雀王朝之後極其重要的雕刻作品,而塔門浮雕尤其具有代表性。
這些作品約作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初期安度羅王國領有中、南印度時期。當時,安度羅國國勢逐漸強盛,控制了印度許多重要的商路與海港。信奉佛教的商人與富有的市民,為桑奇大塔的擴建和維修慷慨解囊。
大塔原有的木頭圍欄遂被石頭圍欄取代。桑奇雕刻規模巨集大,技巧細膩,刀工精湛,造型嫻熟,堪稱稀世之作。它在藝術上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因而成為印度早期佛教雕刻的代表作品。
古印度的摩羯魚雕刻(公元前100年)舞女銅像(公元前2023年)著名的阿育王柱,公元前242/241年。公元1世紀中後期,在波斯、希臘和羅馬等外來文化的影響和互動作用下,印度佛教雕刻藝術發生迅速變化。在此背景下,舉世聞名的犍陀羅藝術產生了。
犍陀羅藝術是以希臘藝術風格表現佛教內容的一種雕刻藝術,代表了古代印度雕塑藝術的最高成就,是印度藝術與西方藝術融合的結晶。
犍陀羅地區位於今巴基斯坦印度河與喀布林河交匯處附近的白沙瓦谷地。這裡是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門戶,是一個將印度、中國和中亞與地中海、周圍的希臘—羅馬世界連線起來的**網的中心。這種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
這裡既演繹了印度河和外族入侵者你來我往的歷史劇,也使印度文化與波斯、希臘、羅馬等外來文化水**融,從而在幾個世紀中形成了東西方聯姻的藝術——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藝術的創造者們在吸收外來文化營養的同時,既延續了印度風格手勢和坐姿的固定模式,又吸收生活中舞蹈、戲劇在表達人物內心世界的獨特的手語,創造了佛像手勢和坐姿的標準格式。這種格式在以後形成了亞洲各國佛像形象的標準模式。
犍陀羅的佛陀塑像,以《悉達多王子像》、《佛陀立像》最具代表性。《悉達多王子像》製作於2世貴霜時代印度後宮的守護神——雅典娜,犍陀羅出土。這是公元前2世紀典型的希臘化神像,現存拉合爾博物館。
紀。塑像寬21英尺。塑像中王子盤腿而坐,鬚髮蒼然,骨瘦如柴,眼窩深陷,肋骨參差突現,骨骼和血管清晰可見。
但他神態安詳,正在瞑思人生的真諦。悉達多消瘦的形體與其面部表情反差極大,恰恰反映出他堅韌的性格和追求人生真理的毅力,具有震撼人心的表現力。《佛陀立像》的創作於2、3世紀,高1.
42米,是把希臘太陽神阿波羅與佛陀的特點相結合的藝術傑作。佛陀身穿羅馬式「陶格」袈裟,形象古樸、莊嚴。
犍陀羅藝術為後世繼承和發展。在笈多王朝時期,隨著印度教的復興,印度教神像雕刻也蔚成風氣。毗溼奴、溼婆、黑天、太陽神、難近母等男女諸神的雕像紛紛問世。
毗溼奴、溼婆等印度教諸神及其化身的大量精美雕像,構成了印度教影象的岩石百科全書。約開鑿於8世紀的第16窟凱拉薩神廟規模最為巨集大。這座溼婆神廟高30米,進深達90米。
溼婆神像及表現其功業的雕刻類乎鬼斧神工。同期開鑿的象島石窟是純粹的印度教石窟。門廊兩側與窟內巖壁上刻有表現溼婆諸相的9塊高浮雕,其中《溼婆三面像》最為著名。
在中印度和南印度,大量印度教神廟都有著極其豐富多彩的雕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令人目不暇接。與佛教雕刻不同的是,印度教雕刻以造型誇張、動感強烈和變化豐富為特徵。
桑奇大塔著名的塔門古代南印度的泰米爾人十分擅長銅雕藝術。其中又以朱羅王朝的青銅雕像在印度最為著名。題材既有男女諸神、聖徒、國王、王后,也有動物。
大小形制均有。由於朱羅國王虔信溼婆,溼婆神像備受青睞,其中尤以各種青銅舞王溼婆神像最為流行。約創作於11世紀的青銅舞王溼婆神像,是一件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品。
溼婆被塑造成三目四臂的**男性舞者形象,周身環以火焰光環。右上手持沙漏形手鼓,象聞名於世的薩爾納物獅子柱頭。建於約公元前242—232年。
徵著宇宙的創造;左上手持火焰,象徵著定期焚燬宇宙的動火。這兩條臂膀的平衡,象徵著宇宙生命創造與毀滅兩極的辯證統一。前右臂手作無畏式,前左臂手作模擬象鼻下垂的象手勢。
右足踏象徵無知的侏儒,左腿凌空翹起,象徵著解脫。溼婆昂首挺胸,頭髮水平甩開,極富動態之美。這座銅雕,通過溼婆的神祕之舞象徵著宇宙的創造、保護和毀滅,從中透出了印度古人對宇宙演化的哲學理解。
由於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所以穆斯林侵入印度後,佛教和印度教建築雕刻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在穆斯林政權統治時期,印度雕刻藝術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3樓:海黃斯德
印度佛教雕刻藝術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即:1、早期王朝時代;2、貴霜王朝時代;3、笈多王朝時代。早期王朝時代特點是表現得最多的是佛傳和本生,溫和平靜,富於親切溫馨的人情味,多使用隱喻和暗示的手法。
貴霜王朝時代特點是既具有印度傳統的藝術特色,又融合了西方的藝術風格。笈多王朝時代特點是具有印度式的生命感,肅穆靜雅,富於超然的理想美。
印度性文化都有哪些?
4樓:匿名使用者
印度人的性觀念與其他文化還有一個顯著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古巴比倫、埃及、希臘、羅馬或者是中國,對性問題的態度和看法各不相同,但都認為**應該是發生在閨房或妓院中的事。換句話說,它是一種隱私行為,對別人是祕而不宣的,而印度人在這方面卻不太注重私祕性。
在印度人看來,性是自然的、幸福快樂的,是人生追求的三個目標之一。他們認為經濟與感情上的「飢餓」,會使性靈匱乏,所以他們談論性時並不加以掩飾。但是,這種性觀念與今日西方社會流行的「性是自然、快樂的,可以公開談論而可以公開為之」的觀念還是不一樣的。
印度人雖然撰寫了第一本集「愛」與「性」為一體的《性典》,但他們卻總是將「愛」與「性」完全分開,認為真正的愛應該是無師自通的人類本能,無需任何指導;相反「性」卻需要強調技巧。因而,印度關於性問題的書籍中常常用最主要的篇幅來介紹「無愛的性技巧」,即使《性典》一書也明顯反映出這一傾向。 總而言之,印度人的性觀念似乎是兩種極端觀點的奇妙融合,它具有粗鄙野蠻的一面,又有精美文雅的一面。
印度人從極單純的否定哲學出發,卻發展出極其繁雜的性享樂方式。印度人談到愛,也討論性,而且兩者可以完全無關。他們並未將這兩種彼此衝突的東西融為一體形成和諧的新體系,而是將它們互相摻雜--就象他們將人生劃分成四個不同階段一樣,各階段間彼此沒有聯絡。
也許這就是印度的文化特色吧!
古代雕塑與現代雕塑有哪些藝術性和特點上的區別
西方雕塑以歐洲為中心,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古希臘雕刻 古羅馬雕刻 中世紀雕刻 文藝復興時期雕刻 18世紀雕刻。風格有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 象徵主義等。對十九世紀雕刻由於認識上的原因,瞭解得較少西方近現代雕塑三大支柱的羅丹 布林德爾 馬約爾。談一談古代雕塑與現代雕塑的主要區別 西方古代時期的雕塑在...
雕塑的藝術特點有哪些雕塑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雕塑的藝術特點有如下四點 一 雕塑的形體雕塑作為三維空間的實體,給予人的感覺,首先來自它的形體,形體美是雕塑形式美的靈魂。雕塑的形體要比例勻稱,結構嚴謹,通過形體展示形象的動勢 情緒與生命力。二 雕塑的 影像 效果,就是作品形體大的起伏呈現的總體輪廓。這個 影像 可能給人以或是巨集偉崇高,或是寧靜沉...
印度藝術有哪些,印度性文化都有哪些
今天的印度主要抄人種是白種人bai,但是在印度南部邊緣du有少量的黑種人,棕色種zhi人及黑白混血人,也許還dao有更少量的黃白,黃黑混血人,但是已經沒有純種的黃種人了,印度的主要人種還是白種人,這大概就是印度人非常看重種族與血統的原因吧,當然也與印度教把印度人分成四種檔次有著更密切的關係 印度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