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戲曲的作文

2021-03-05 09:20:34 字數 4764 閱讀 6448

1樓:伊笑研

戲曲源遠流長,是我國的經典,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它讓人賞心悅目,其情節有的催人淚下,有的振奮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父母看戲曲時,我總認為他們實在太老土,趕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會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話說:「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親口嚐嚐。」不嘗不知道,一嘗嚇一跳呀!

今天的語文課上,當我珍惜仔細欣賞了中國別具一格的戲曲時,我真是為之震撼,原來我們中華民族的戲曲是那麼的有藝術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這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外國人又怎麼能比得上?

難怪呀,老一輩的人都是那麼的熱衷於這些戲曲,那麼喜愛戲曲。

我現在才感受到什麼是「不看戲曲的人,枉做中國人」。不是嗎?這些戲曲,就像我國的一部部歷史,只有懂得欣賞它的人,只有懂得關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中國人。

因為他們深深地明白一個道理,戲曲是我們的國寶,戲曲是我們的國粹,戲曲是我們的國劇呀!我們怎能忘記它們?如今的社會,我們這些青少年們的視野,已經轉移到流行**、影視和網路,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

其實,當我們細心的欣賞我們的戲曲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猶如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將歷史的畫卷一一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將我們帶入了歷史的隧道,讓我們身臨其境,讓我們感慨不已。

戲曲的藝術魅力,我們怎可忘記?我們要多去欣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讓它永遠永遠放光芒,讓它世世代代流傳下去!

2樓:雪櫻楓雅

俗話說得好:"人有愛好,百事不煩。"人的一生誰沒有幾項業餘愛好呢?有的喜歡種花養鳥,有的喜歡琴棋書畫,有的喜歡吟詩頌詞,有的喜歡體育競技,而對我來說,讀書與聽戲是我的最愛。

從小到大,書本和戲曲就始終伴我成長至今。讀書養人,"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也倒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可是說起愛聽戲,就令人有些費解了,因為祖上既不是優伶戲子,出身也非什麼梨園世家,自己怎麼回喜歡上那節奏緩慢,咿咿呀呀的戲曲呢?這也許就是天生的一份情緣吧。

記得小時侯,家鄉那個小鎮有個規模不大的電影院,經常上映電影,對於當時文化生活極端貧乏的我們來說,每逢放一場電影就像是過節一樣興奮。邀上兩三個小夥伴,只需花上五分錢,便可進得場來,佔上一個靠前排的好座位,嘴裡一邊津津有味地吃著一包五香瓜子,或是媽媽事先給烤熟的一捧香噴噴的玉米粒,一邊聚精會神地盯著銀幕上的一舉一動、一花一樹。小夥伴們大都喜歡看《紅孩子》、《小兵張嘎》、《小花》等故事情節生動曲折的兒童片或武打片,而我呢?

卻獨獨偏愛那唱腔優雅、風韻獨具的戲曲影片,什麼《卷席筒》啦,《鐵弓緣》啦,《花為媒》啦,《竇娥冤》啦…… 小夥伴多受不了那緩慢咿呀的唱腔,而我則看得如痴如醉,有時還難免為劇中人物悲慘的遭遇而撒上一掬同情的眼淚呢!偶爾趕上省京劇團到我們小鎮來演幾場戲,我更是心花怒放,激動不已。現在想起那情景來,還是歷歷在目。

有時想想,到底是戲劇的什麼地方吸引了我兒時的視線呢? 哦!原來是舞臺上那優美熟稔的水袖功夫,那魅力獨具的說唱道白,那五彩繽紛的油彩以及那精彩紛呈的舞蹈及武打場面令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雖然當時的我並不真正懂得戲曲的內涵,但那出色的表演卻令我如沐春風,如飲甘泉,那種美妙的滋味啊,深深地印在我的 腦海中,恐怕我今生今世也難以忘懷了。

哦!我兒時的夢與歡樂……

就這樣,伴著悠揚的戲曲聲,我慢慢地長大。19歲那年離家上了大學。學校倒是有影院,規模也不算小,可是從未演過戲。

所幸的是,學校開設了"戲曲理論"這門課程,於是我便毫不猶豫地選修了這門課。給我們授課的王文彬教授是個不折不扣的戲迷。課上,只見他眉飛色舞,滔滔不絕,每每講到動情處,還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地來上幾段,真讓我們大開眼界,也受益匪淺,更加迷上了戲曲。

受王老師影響,在異彩紛呈的戲曲種類中,尤其喜愛京劇。因為老師告訴我們:京劇無論從創作思想、表演形式,還是到審美價值和欣賞態度,都和西方的話劇、歌劇、舞劇大相徑庭,在世界戲劇舞臺上獨樹一幟。

的確如此,我聽過歌劇,光唱不說更沒有舞,話劇是光說不唱,舞劇則不說不唱,而京劇卻是集詩歌、**、舞蹈、武打、美術等多種藝術樣式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在世界藝術殿堂內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因為,只有我們這個古老優秀的民族才能創造出如此燦爛奪目的藝術,令人歎為觀止。正如一首歌唱到的:

"四擊頭一亮相,美極了,妙極了。簡直ok頂呱呱。"連外國人都讚歎不已,何況我們中國人呢?

有什麼理由不去喜愛自己的"國粹",不去欣賞那出神入化的表演呢?

閒暇時,經常和同寢好友從老師那裡借來道具,在臉上勾勾畫畫,塗塗抹抹,披衣甩袖,模擬戲曲里人物的一招一式,一顰一笑。搖曳著一頭的鳳冠,飄蕩著兩腮的笑靨,揮灑著滿腔的柔情,那一舉手一投足還真有模有樣,滿像那麼回事。這時候的寢室,滿溢著甜脆的笑聲,縈繞著鶯啼燕語,那種歡樂呵,是今生也難以抹去的記憶。

哦!我**般珍貴、清露般美好的大學時光……

如今的我,已步入中年,外界的很多事物已經不再能吸引我了,年輕時的許多愛好也已蕩然無存,變得平靜深沉了許多,然而對於戲曲的喜愛卻絲毫未減,反而與日俱增。在人世繁雜浮躁、快節奏的生活中奔走、忙碌的我,閒暇時聽上一段京劇,那便是難得的享受了。戲劇中那緩慢從容的旋律,曼妙典雅的舞姿,悲歡離合的演繹使我那顆常常被周圍所充斥的狂歌勁舞、泡沫文化所包圍的心靈重新歸於淡泊平靜。

中年看戲,不僅讀懂了京劇那通俗化、大眾化的風格,也更深刻地參悟了京劇那具有高層次的美學特徵和美學價值。京劇行腔之完美,是無與倫比的:有的柔美,有的高亢,有的清麗,有的蒼勁,有的飄逸灑脫,英姿勃發,有的似行雲流水,一瀉千里:

京劇那極具程式化的舞蹈和動作,是玄妙多姿的,你看那演員在臺上:圓場、走邊、起霸、亮相、兩軍交戰、躍馬搖船,甚至一舉手一投足都程式俱備,極為講究,令人讚歎不已;再加上那魅力獨具的唸白,精彩紛呈的水袖,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武打場面無不散發著中華戲曲特有的魅力,讓人留連忘返,歎為觀止。我敢說,京劇即使和漢文、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畫相提並論,也毫無遜色之處。

怪不得國際友人將京劇稱為我國的"國粹",實不為過也。

最喜歡程派**--張火丁的演唱,最難忘那次在天津大劇院親耳聆聽、親眼目睹了張火丁聲情並茂的演出,真是令人叫絕,讓我過足了戲癮。記得她唱的那齣戲是著名古典劇目《玉堂春》,那唱腔,那動作,那身段,聲起處如雨燕凌空,珍珠落盤;聲落時如瀑布飛流,一瀉千丈;那眼神,那表情,那神態,將蘇三那含冤負屈的怨憤,驚悸、痛苦的思緒以及對前途渺茫的無奈表演得淋漓盡致,聽起來令人迴腸蕩氣,看起來讓人為之動容,真是一種靈魂的盪滌,思想的洗禮,藝術的享受。聽罷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真有古人所謂"繞樑三日,餘音不絕"之感。

人到中年,歷歷回首,戲韻情濃,餘味悠悠。

有道是"戲曲大舞臺,人生小天地",我看戲劇多嫵媚,料戲劇看我應如是!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3樓:匿名使用者

戲劇是描寫人生的藝術,真實應是它的第一要素,人們常說,藝術是真善美的統一。在我看來,真是戲劇的基礎,是生命;善是這個生命的意義、價值;美使得這個生命有持久的可以品味的藝術魅力。

何謂真實?它是有一些基本品質的。第一,它能使觀眾信以為真。

觀眾明知戲是假的,舞臺所演是個虛構的世界,看戲是娛樂,是一種精神遊戲,為什麼又很樂意在心理上接受戲劇的支配,做「介於信與不信之間的有意識的自欺」呢?原因就在舞臺上表現的人生,能使觀眾產生可以出入於自身經歷的種種聯想,從而加深對人生的體悟。有了這種聯想、體悟,就會獲得雖假猶真的審美愉快。

美國劇作家阿瑟·密勒說:「戲劇與任何藝術相比更要求中肯恰當。如果一齣戲能令人相信『事情正是這樣的』,那麼,即使它缺點很多,仍不失為好戲。

」如果一齣戲連可信這一關也過不去,觀眾在看戲過程中不斷產生疑問,就難以進入審美狀態,有時甚至感到智力受了傷害。這樣的戲還談什麼真實呢?第二,戲劇的真實還必須是動人的,是情感化了的真實。

在社會科學中,真實可以用理性來直接表達。但在戲劇中,理性隱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實來影響觀眾的。明代作家袁于令說得好:

「劇場假而情真。」這個「情真」,先由藝術家體驗到了,他先被自己的體驗所激動,才有可能打動觀眾。而戲劇的情感,是感性狀態的理性,總是包含著是非判斷的。

表現美好的情感或**的情感,都是經過了藝術家理性之光的照耀,是審美化了的東西,不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所以看莎士比亞的悲劇,不會染上麥克白的野心、理查三世的殘忍、奧賽羅的猜疑。戲劇中的真總是要通向善的。

現代戲曲在對人性的描寫上,會超脫於過去的價值判斷,其表現方式也不一定黑白分明,有些作品還著力於表現「灰色地帶」,仍然不會泯滅是非善惡,泯滅理性精神。那種不包含是非善惡的愉快,只是一般的消遣性娛樂,成不了高尚的娛樂,不是戲劇真正的審美愉快。因而第三,戲劇的真實,還應當是有力量、有力度的。

這種力量,源於戲劇的真實、真情,不是細瑣的、卑微的,而是表達了某種「對人類具有普遍意義的旨趣」(黑格爾語),或者如恩格斯說的「具有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我們不能要求許多作品都有思想力度、深度,但如果太缺少這類作品,現代戲曲就沒有脊樑骨了。

真實不同於事實,重要的是心靈的貼近

真實是一種感受,是來自客觀又對於客觀有認識意義的主觀感受。真實不同於事實。歷史學要靠事實,戲劇藝術要靠真實。

戲劇所以要寫「事實」(故事)只是為了讓觀眾感受真實,並非為了「事實」本身;而這個「事實」一般也不必是現實中的事實(或稱實事)來支援的。魯迅論諷刺藝術時說:「不必是曾有的實事,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

」所以藝術離不開虛構,允許幻想,甚至可以出神出鬼。寫歷史劇,在歷史事實與藝術虛構之間,藝術家可以自由擺動。擺動的自由,服從於能表現出一種令人信服的「內在的可能性」(萊辛語),並且,它是和藝術家的意圖緊緊地連結在一起的,達到情與理的相互滲透和自由轉換。

我們似乎有一種重事實、輕真實的傾向,如所謂重大題材,以為找到了它就可以獲得巨大的真實了,客觀效果常常並非如此,因為受實事的束縛較多,就難以在真實的開掘上獲得充分自由。在過去傳媒不發達的年代,寫時事新聞的戲很有號召力,現在已經不是這種情況了。對於觀眾來說,戲中的「事實」在時間上離我們是近還是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的貼近。

心靈的貼近對藝術家和觀眾都很重要。而且還應看到,時間距離恰恰是創作上擁有較大自由度的有利條件,京劇《曹操與楊修》、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關戲曲的有關戲曲的資料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 說唱和滑稽戲三 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經過漢 唐到宋 今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 舞蹈 美術 武術 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

求和戲曲有關的諺語!急通俗的求和戲曲有關的諺語!急!!!!!!通俗的!十個

千斤話白四兩唱,三分唱唸七分作。寧輸後臺不輸前臺,只許藝高不許膽大。南昆 崑山腔 北弋 弋陽腔 東柳 柳子腔 西梆 梆子腔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南麒北馬關外唐 不瘋魔不成活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同行知道,三日不練觀眾知道。功夫練到家,上臺不怯場。救場如救火。唱戲的是 瘋...

有關戲曲的諺語關於戲曲的諺語有哪些

千斤話白四兩唱,三分唱唸七分作。寧輸後臺不輸前臺,只許藝高不許膽大。南昆 崑山腔 北弋 弋陽腔 東柳 柳子腔 西梆 梆子腔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南麒北馬關外唐 不瘋魔不成活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同行知道,三日不練觀眾知道。功夫練到家,上臺不怯場。救場如救火。唱戲的是 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