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哈姆萊特的寫作背景,作者簡介,文學價值

2021-03-05 09:21:47 字數 4988 閱讀 1799

1樓:那個閃電

一、創作背景

十六、十七世紀之交,英國正處在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是英國曆史程序中的一個巨大轉折。

伊麗莎白統治的繁榮時期,資產階級支援王權,而王權正好利用資產階級,兩方面不僅不對立,還結成了暫時的同盟。由於政局比較穩定,社會生產力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種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雖然加速了封建社會的崩潰,卻仍然是依靠殘酷地剝削農民來進行的。

詹姆斯一世繼位以後,**集權被進一步推行,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鎮壓。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它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秩序,同時為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條件,莎士比亞的創作正是對這個時代的藝術的深刻的反映。

《哈姆雷特》是借丹麥八世紀的歷史反映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現實。當時的英國,如前所述,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而《哈姆雷特》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

二、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英語:william shakespeare,2023年4月23日-2023年4月23日),華人社會常尊稱為莎翁,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當時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

莎士比亞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海瑟薇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夥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

擴充套件資料:

羅賓漢的戲給了他戲劇靈感

在斯特拉福每年的5月,為了紀念羅賓漢,城市的露天劇場裡都要上演羅賓漢的戲,每當這個時候莎士比亞總是早早地拉著母親,坐在第一排等著開幕。看完羅賓漢的戲回到家裡以後,莎士比亞總是要模仿著戲裡的人物表演一番。

英國倫敦的斯特拉福城是古時候俠士羅賓漢經常活動的地方,威廉·莎士比亞就出生在這座城市裡。居住在這座城市的小孩子幾乎是從父母的嘴裡聽著羅賓漢的故事長大的。莎士比亞也不例外,他經常纏著忙忙碌碌的母親給他講羅賓漢的故事。

莎士比亞的父親是一個羊毛商人,由於生意做得好,家境富裕,莎士比亞7歲的那一年,父親便把他送到了斯特拉福城裡最好的學校去上學。莎士比亞是一個好學 的孩子,他把功課學完以後,還特別喜歡看課外書籍,詩歌和戲劇這方面的書,他一抱起來就總是不願意輕易扔掉。

在斯特拉福每年的5月,為了紀念羅賓漢,城市 的露天劇場裡都要上演羅賓漢的戲,每當這個時候莎士比亞總是早早地拉著母親,坐在第一排等著開幕。

看完羅賓漢的戲回到家裡以後,莎士 比亞總是要模仿著戲裡的人物表演一番。有一天,他把鄰居的小夥伴們召集來到他家的大客廳裡,然後由他開始分配角色,在他的指導下,這些小傢伙便開始在大廳 裡演起羅賓漢來。大家演完以後都高興得了不得。

從此每當這群小傢伙沒有事的時候,都來到莎士比亞家的大廳裡,上演羅賓漢的戲,有時大家都爭著當羅賓漢,當 然,大多數的時間裡都是由莎士比亞主演。

在學校裡,莎士比亞雖然也算得上是富家子弟,但是他從來不仗勢欺人,有時,有錢人家的孩子欺侮窮人家裡的孩子,他總是學著羅賓漢的樣子出來打抱不平。

父親做羊毛生意雖然賺了一大筆錢,可是有一年由於鬧旱災,羊群大量減少,父親的生意不僅做不成了,而且還欠了別人一大筆債。

為了幫助家裡,莎士比亞到一家屠宰場去當學徒。以前他得罪過的富家子弟趁機找上門來欺侮他,可是莎士比亞並不害怕,他團結起窮人家的孩子一起跟富家子弟鬥爭,最後他們大獲全勝。

2023年,斯特拉福的一個大莊園主突然宣佈把大片森林圈進了自己的莊園裡,而且還在森林的四周寫上招牌「禁止窮人進入森林」。莎士比亞看到後非常痛 恨,他一氣之下召集幾個窮人家的孩於在夜晚進入了那片森林,而且還捕殺了一頭豬,把它放在一塊最顯眼的禁令牌下,莎士比亞還提起筆寫了一首打油詩。第二 天,當莊園主發現以後,便把這件事報告了地方**。

鄉親們知道這件事以後很讚賞莎士比亞,但是他們又為莎士比亞擔心,在親人的勸說下,莎士比亞只好離開家來到了倫敦。

初到倫敦的莎士比亞為了生活,什麼苦工都幹過,後來到了一家戲院當了馬伕,馬伕工作雖然低賤,但每天都能看到戲劇演出,由此他開始對戲劇產生了濃厚興 趣。過了一段時間,劇院老闆發現他機靈好學而且對戲劇充滿了熱情,便決定讓他到後臺去做提詞的工作,這一來使得莎士比亞熟悉劇本內容,這讓他萌發了編寫劇 本的野心,他常常利用業餘時間看書,埋頭劇本創作。

2樓:繼潤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威廉·莎士比亞創作於2023年至2023年間的一部悲劇作品。戲劇講述了叔叔克勞狄斯謀害了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了王位,並娶了國王的遺孀喬特魯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為父王向叔叔復仇。

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2023年),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重要的作家,傑出的戲劇家和詩人。他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在歐洲文學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被喻為「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索福克裡斯(sophocles)及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稱為戲劇史上四大悲劇家。

翻譯家施鹹榮於2023年前完成出版《莎士比亞全集》的準備工作,並於2023年出版,2023年施鹹榮出版專著《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介紹莎士比亞的生平和年代、他的戲劇和藝術特色等。

創作背景

十六、十七世紀之交,英國正處在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是英國曆史程序中的一個巨大轉折。

伊麗莎白統治的繁榮時期,資產階級支援王權,而王權正好利用資產階級,兩方面不僅不對立,還結成了暫時的同盟。由於政局比較穩定,社會生產力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種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雖然加速了封建社會的崩潰,卻仍然是依靠殘酷地剝削農民來進行的。

詹姆斯一世繼位以後,**集權被進一步推行,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鎮壓。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它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秩序,同時為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條件,莎士比亞的創作正是對這個時代的藝術的深刻的反映。

《哈姆雷特》是借丹麥八世紀的歷史反映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現實。當時的英國,如前所述,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而《哈姆雷特》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劇中哈姆雷特與克勞迪斯的鬥爭,象徵著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與反動的封建王權代表的鬥爭。

通過這一斗爭,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同英國黑暗的封建現實之間的矛盾,揭露了英國封建貴族地主階級與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為了爭奪權力而進行的殊死較量,批判了王權與封建**勢力的罪惡行徑。

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進入了「人」的覺醒的時代,人們對上帝的信仰開始動搖。在「個性解放」的旗幟下「為所欲為」,這是當時的一種時代風尚。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大發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藝復興的 晚期,隨之產生的是私慾的泛濫和社會的混亂。

面對這樣一個熱情而又混亂的時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亞,已不像早期那樣沉湎於人文主義的理想給人帶來的樂觀與浪漫,而表現出對理想與進步背後的隱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萊特》正是他對充滿隱患 而又混亂的社會的一種審美觀照。

3樓:我的初夏薔薇澀

《哈姆雷特》是歐洲文藝時代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該劇的創作也被認為是莎士比亞藝術創作的頂峰。哈姆雷特作為該劇本的男主角,集多重性格於一身,是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者的縮影之一。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背景也深深影響著該人物的性格特徵。

寫作背景:

十六、十七世紀之交,英國正處在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是英國曆史程序中的一個巨大轉折。

伊麗莎白統治的繁榮時期,資產階級支援王權,而王權正好利用資產階級,兩方面不僅不對立,還結成了暫時的同盟。由於政局比較穩定,社會生產力獲得了迅速的發展。這種新興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發展,雖然加速了封建社會的崩潰,卻仍然是依靠殘酷地剝削農民來進行的。

詹姆斯一世繼位以後,**集權被進一步推行,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鎮壓。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它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秩序,同時為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準備了條件,莎士比亞的創作正是對這個時代的藝術的深刻的反映。

《哈姆雷特》是借丹麥八世紀的歷史反映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現實。當時的英國,如前所述,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而《哈姆雷特》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劇中哈姆雷特與克勞迪斯的鬥爭,象徵著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與反動的封建王權代表的鬥爭。

通過這一斗爭,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理想同英國黑暗的封建現實之間的矛盾,揭露了英國封建貴族地主階級與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為了爭奪權力而進行的殊死較量,批判了王權與封建**勢力的罪惡行徑。[2]

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進入了「人」的覺醒的時代,人們對上帝的信仰開始動搖。在「個性解放」的旗幟下「為所欲為」,這是當時的一種時代風尚。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從而推動了社會文明的大發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藝復興的 晚期,隨之產生的是私慾的泛濫和社會的混亂。

面對這樣一個熱情而又混亂的時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亞,已不像早期那樣沉湎於人文主義的理想給人帶來的樂觀與浪漫,而表現出對理想與進步背後的隱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萊特》正是他對充滿隱患 而又混亂的社會的一種審美觀照。[3]

哈姆萊特的寫作背景,作者簡介,文學價值

4樓:匿名使用者

《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故事。分析整個劇本,歸結起來看,全劇展示的衝突主要是圍繞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狄斯之間的衝突進行的。

課文節選的這場戲,也將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衝突放在主要衝突的位置上。戲中奧菲利婭與哈姆萊特之間因無法溝通產生誤解後的衝突,及哈姆萊特內心生存還是毀滅的矛盾,都是圍繞這一主要衝突的。這些衝突實際上都是當時現實矛盾的真實反映。

在當時來講,這是正義與**的較量,是社會過渡時期新、舊兩種社會力量的較量。從表面看來,衝突是在一對戀人之間,但表現的卻是對人生的思索。通過沖突塑造了人物,一個內向深沉、有著痛苦與彷徨複雜情感的人文主義思想家的典型人物。

通過人物,展示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圖畫,深刻地反映了先進的人文主義理想與英國黑暗現實尖銳複雜的矛盾。 戲劇衝突尖銳複雜,情節生動曲折,波瀾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畫了人物形象。特別是悲劇主人公哈姆萊特形象的塑造,是戲劇通過沖突表現人物性格特徵最為典型的藝術特色之一。

有人說,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充分說明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的魅力和複雜性。我們在閱讀理解時,一定要注意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其他的人物形象在課文節選部分雖說著墨不多,但也是個性鮮明。比如克勞狄斯的陰險毒辣,波洛涅斯的吹牛拍馬故弄玄虛,奧菲利婭的單純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豐富多彩。同學們可在閱讀人物臺詞對白時,深刻體會到這些人物的鮮明個性。

水滸傳的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水滸傳》的作者簡介及內容梗概是什麼?

水滸傳 作者 施耐庵,名子安 一說名耳 又名肇瑞,字彥端,號耐庵。籍貫 江蘇興化人。身份 中國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長篇古典 水滸傳 作者。寫作背景 北宋末年,宋徽宗昏庸無道,奸官當政,民不聊生。山東鄆城以宋江為首的三十六人掀起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他們殺富濟貧,行俠仗義,令昏庸朝廷聞風喪膽,民間...

西遊記的作者簡介,寫作背景,主要內容,主要人物形象,作品歷史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 今江蘇省淮安市 人.約生於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間 1500 1510 約卒於萬曆十年 1582 吳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讀書人.任過縣學的訓導.教諭.但到了他父親吳銳這一輩.由於家貧困.出贅徐家.遂襲徐氏業.坐肆中 當起了小商人.儘管如此.吳家卻不失讀書的...

與朱元思書作者簡介,與朱元思書寫作背景

吳均 469 520年 字叔庠 xi ng 吳興故鄣 現在浙江安吉 人。生於宋明帝泰始五年 469 卒於梁武帝普通元年 520 南朝梁時期的文學家 史學家。沈約曾經見過吳均的文章,對此大為讚賞,誇讚吳均有才。樑天監初,柳惲為吳興,吳均召補主簿,柳惲經常讓吳均和他一塊對詩,吳均的文體清新秀麗,有古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