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紀上蠟燭的背景和作者簡介,八年紀上 蠟燭 的背景資料和作者簡介

2021-05-23 02:01:14 字數 6156 閱讀 2312

1樓:匿名使用者

1、創作背景:《蠟燭》的寫作背景:2023年9月,二戰進入了最後的較量階段,當時西蒙諾夫任軍事記者,隨蘇聯紅軍到南斯拉夫採寫戰地通訊。

這篇通訊以現場目擊者的身份,以「我們」(蘇聯紅軍)的口吻,講述了在貝爾格萊德戰役的最後一個小戰役中發生的一個故事。

2023年9月,前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

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積叢集,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駐希臘的「ε」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幹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併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後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2、作者簡介:西蒙諾夫。蘇聯作家、**家、詩人、劇作家。

(1915.11.28-1979.

8.28)生於一個沙俄軍官家庭,曾參加反法西斯衛國戰爭。2023年開始寫作。

2023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2023年加入共產黨。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等職。

2023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他的成名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前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戰爭初期的抒情詩作,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如《等著我吧……》《打死他》《請你記住,阿廖沙,斯摩稜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廣為流傳。

劇本《俄羅斯人》(1942)歌頌經受了戰爭考驗的蘇聯人民的精神力量。

3、字詞解釋:拂曉:天快亮的時候 。

瓦礫:破碎的磚頭瓦片。地窖:

保藏薯類、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鞠躬:1彎身行禮 2小心謹慎的樣子 。

顫巍:抖動搖晃(多用來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動作)

2樓:匿名使用者

1、寫作背景

2023年9月,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曰,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

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通過蘇、南、保三**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積叢集,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駐希臘的「ε」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幹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併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後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2、作者介紹

西蒙諾夫,蘇聯俄羅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2023年開始寫作。

2023年畢業於高爾基文學院。2023年加入共產黨。曾任《文學報》主編、《新世界》雜誌編委、《文學俄羅斯》報編委、蘇聯作協副總書記和***書記等職。

2023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前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戰爭初期的抒情詩作,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如《等著我吧……》《請你記住,阿遼沙,斯摩稜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廣為流傳。

劇本《俄羅斯人》(1942)歌頌經受了戰爭考驗的蘇聯人民的精神力量。長篇**《日日夜夜》(1943~1944),描寫蘇聯紅軍在保衛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蹟。戰爭後期,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4卷,1942~1945)。

戰後到過美國。劇本《俄羅斯問題》(1946)揭露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詩集《友與敵》(1948)。

《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

3樓:匿名使用者

背景資料

2023年9月中,蘇聯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蘇軍進入南斯拉夫領土達成協議。隨後又在克拉約瓦最後商定了共同行動計劃,10月5日,簽署了關於保加利亞軍隊參加對南斯拉夫領土上的德軍作戰的南保協定。貝爾格萊德戰役的企圖是:

通過蘇、南、保三**隊的共同努力,粉碎「塞爾維亞」集團軍級叢集,解放被佔領的塞爾維亞地區和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前往到駐希臘的「e」集團軍群的交通線,不讓該集團軍群從巴爾幹半島南部退卻。這樣就構成了蘇南軍隊統一的作戰正面,併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爾後爭取本國的完全解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八年級上冊《蠟燭》的主要內容,作者寫文章的目的,主旨。

4樓:永遠想念

主要內容:本文講述了一位南斯拉夫老婦人冒著生命危險向母親一樣埋葬一位紅軍戰士,並把自己珍藏45年的結婚喜燭點在戰士的墳頭的故事,歌頌了反法西斯陣營的軍民用血肉凝結成的情誼。

寫作目的:闡明瞭勤學苦練出才能的道理,勉勵人們刻苦努力,提高道德修養。

文章主旨:「蠟燭」表面是指老婦人為悼念烈士在他墳上點燃的她珍藏了45年的結婚喜燭,實際上也象徵著紅軍烈士的生命之光,寄託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是南斯拉夫與蘇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誰能幫我找一個關於初中八年級《蠟燭》這篇課文老婦人的讀後感!謝謝

5樓:匿名使用者

一、匯入新課   有這樣一個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兒子上初三。家裡只有一間房子,約十五六平方米,擺一張雙人床、一張單人床、一張學生桌,家裡就塞滿了。爸爸身體不好,經常咳嗽,一咳嗽,小屋跟著震動,兒子寫作業思路就會被打亂。

為了兒子的學習,爸爸嗓子一癢就趕緊躲出去。每天晚飯後兒子要寫作業了,爸爸就躲出去,這幾乎成了一種規律、一種習慣。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

有一天,兒子臨近期末考試,在溫暖寧靜的小屋裡不知不覺學習到夜深。作業剛做完,忽然隱約聽到窗外的咳嗽聲,他從窗戶往外望去,大雪中一個穿著棉大衣戴著口罩的人,周身潔白,成了個雪人,兒子像一下子被電擊著了,淚流滿面的跑出去……無聲的雪花蓋住了這對擁抱的父子。   這個普通的親情故事令我們感動。

還有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國界,情同母子,更給我們震撼。今天我們學習的《蠟燭》一課,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1、作者及背景簡介:    西蒙諾夫,蘇聯作家。生於軍官家庭。

1934年開始寫作。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金,《生者與死者》獲列寧獎金。

    課文是一篇戰地通訊。   2、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瓦礫(lì) 地窖(jiào) 舀(yǎo) 鞠(jū)躬     名副其實 顫巍巍  3、課文配樂朗讀。

  4、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表達什麼主旨呢?     這篇通訊是一首讚美詩,一曲頌歌,讚美反法西斯同盟國各國戰鬥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三、品讀課文  1、你發現文章對哪些內容進行了不厭其煩的反覆描寫?     (儘量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劃一劃,然後歸類。)   ⑴ 炮火:

11次;    ⑵ 蠟燭:6次    ⑶ 黑圍巾:4次    ⑷ 老婦人的「跪」、「爬」:

各3次;   2、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反覆加以描寫?    ⑴ 多寫炮火連天,說明環境危險,讓人一直為老婦人揪著心,而老婦人在炮火中的種種行為就格外感人。   ⑵ 說明這支蠟燭非同尋常的意義,表現了老婦人給紅軍烈士獻出的是一份最珍貴的感情。

燭光,是紅軍烈士生命之光;燭光,寄託著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的哀思;燭光,是兩國人民戰鬥情誼的象徵。    ⑶ 表沉痛哀悼的莊重情感,渲染了肅穆氣氛,表達了老婦人哀悼之情。    ⑷ 「爬」:

說明老婦人年老體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說明老婦人莊嚴肅穆,像掩埋親人一樣掩埋烈士。

  3、課文倒數第二小節這樣描寫,有什麼作用?    勾畫了戰後的環境、燭光的背景,控訴著法西斯強盜對人類文明的肆意踐踏,再次點出燭光非同尋常的意義,足以表現南斯拉夫人民對紅軍烈士至高無上的感情。這種感情,不分國界,情勝母子,它建立在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的基礎上,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婦人始終沒有說一句話,豐富的內心世界都是通過她的動作來表現,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精讀文章倒數第

四、第五段,想像,揣摩一下老婦人的內心世界。   1、 教師啟發:    ⑴ 老婦人為什麼不說話?

她心裡是怎樣想的?    ⑵ 老婦人為什麼深深一鞠躬?她心裡又是怎麼想的?

  2、學生齊讀,自由討論、交流,教師引導;

五、教師小結  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婦人不顧生死,不顧年老體衰,滿懷愛意地埋葬蘇聯紅軍烈士的遺體,這種感情,達到了跨越國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們每一個人的思想都得到昇華。希望每一個同學都能體會這種美好的感情。

六、佈置作業  1、完成練習。  2、把你想像的老婦人的心理活動寫下來,整理到練習本上,不少於二百字。

八年級上冊《蠟燭》一文六要素等問題

6樓:恨海狂人梅文俊

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南斯拉夫戰場上,俄軍與德軍激戰的一個感人故事。

在蘇聯紅軍攻佔薩伐河上的一座橋時,一個青年戰士犧牲在了方場上。一位飽受戰爭折磨的南斯拉夫老婦人在德軍的槍林彈雨中埋葬了他,並將自己珍藏了45年的結婚時的喜燭點燃在這個素不相識的戰士的墳頭。那明晃晃的燭光在被炮火燒焦了的土地上閃亮。

《蠟燭》這篇文章沒有浮華的詞藻,沒有激情的描寫,但那個由作者樸實的文筆勾勒出來的善良的老婦人,就足以催人淚下。

文章的第一段交代了故事的時間是2023年9月19日,地點是南斯拉夫的首都貝爾格萊德,在接下來的幾段中,故事的人物也相應登場,《蠟燭》這篇文章可以說是開門見山,沒有在開頭做不必要的贅述。

第21頁倒數第三段是一個過渡段,將文章從描寫俄軍與德軍在方場上交火的情況轉到開始描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

第21頁的最後一段描寫了老婦人被德國人的轟炸逼得在樓裡搬來搬去,以至最後搬進了黑洞洞的地窖裡。而第22頁的第一段講了老婦人被落在附近的炮彈震聾了耳朵。這兩段綜合起來講了戰爭對老婦人的**,使她生活在炮火連天的危險環境中。

正是這兩段關於戰爭使老婦人深受其害的描寫,為後文描寫老婦人的一舉一動作了鋪墊。

紅軍戰士契柯拉耶夫戰死在方場上,老婦人決定到他身邊去。文章在第22頁的最後一段描寫了老婦人走向方場的動作。「她不會匍匐前進,也不能快跑。

她乾脆直著身子,慢慢地向方場走去。」作者在這段描寫中應用了大量的動詞,非常形象的描繪出了一個老太太顫顫巍巍的身影。這段描寫也使人們對老婦人生出一份敬意——一個走路都困難的老婦人,為了一個素不相識的紅軍,甘願頂著炮火穿過槍林彈雨,不管她所做的是不是徒勞,但她是何等的善良啊!

老婦人在年輕人的屍身旁沒有自言自語,也沒有哭泣,但我們仍可以感受到她的心情是沉痛的。因為作者描寫道:「這樣,她坐在那裡,靜靜地,一小時,也許兩小時。

天氣很冷,四下裡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聲外,沒有任何其它聲音。」無論是老婦人一動不動的姿態還是靜寂的氣氛,都表達了老婦人的心情。這種通過側面描寫來表達出的心情使我們的心靈受到了更強烈的震撼,那是任何語言表達都做不到的。

老婦人找到一個大的炮彈坑,要埋葬犧牲的戰士。因為她不能看著為自己和同胞們謀和平的蘇聯紅軍棄屍荒野。課文的第23頁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兩次提到老婦人太衰老了,這說明她要想埋葬一個人是非常困難的,但是老婦人還是用手捧起一把把泥土幹起來,雖然沒有任何人要求她這樣做。

這表現了老婦人善良和熱愛正義的品質。因為紅軍戰士是為了打擊侵略者才犧牲的。

老婦人築起墳堆後,掏出了一支蠟燭點燃墳頭,文章對這支蠟燭的來歷作了補充說明:「這是一支大蜡燭,是45年前她結婚時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通過這段介紹,我們可以瞭解到這支蠟燭是老婦人最珍愛的東西。

因為她將它儲存了45年。而且前文提到,老婦人的丈夫守橋的更夫已經死去了,這支蠟燭可謂是她對過去的回憶。但是老婦人還是將它點燃了,而且一點也沒有猶豫,這表現了她對犧牲的紅軍無比崇高的敬意。

第24頁倒數第三段和倒數第二段反覆強調了老婦人的圍巾是黑色的,這其中黑色不單是指圍巾的顏色,它還包含著更深的含義。黑色象徵莊嚴肅穆,而此時守在墳前的老婦人的心情也是莊嚴肅穆的,圍巾的黑顏色代表了老婦人對紅軍的深深的哀悼。

文章的最後兩句話有深刻的含義。「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這裡的母親的眼淚是指老婦人瑪利•育乞西,以及千千萬萬被法西斯壓迫的人們對為他們謀和平的紅軍的深深敬意和親切的情意,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而兒子的英勇指的是犧牲的紅軍契柯拉耶夫和奮鬥在反法西斯戰場上的廣大紅軍戰士的大無畏品質。而無論是人們的敬意和戰士的英勇都是經久不息的。

《蠟燭》一文中的老婦人自始至終都沒有說一句話,她的心理活動都是通過她的神態和動作表現出來的。例如在文章的倒數第四段中,老婦人對紅軍們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現了她對紅軍們崇高地敬意和深深地祝願。文章的最後兩段點明瞭文章的主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人們之間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但是文章這兩段話沒有直接點題,而是採用了暗點的手法。

《蠟燭》這篇文章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半個多世紀前的一個感人故事。文章含義深刻,值得我們細細體味。

請朋友們發一些小學5年紀和6年紀的語文數學練習題,誠謝

六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期中試卷a 班級 姓名 得分 一 填空 22分 1.40千克 噸 小時 分 2.100的 是75 25噸是 噸的13 3.9的倒數是 的倒數是 4.千克黃豆可以榨油528 1千克黃豆可以榨油 千克,榨1千克油需要 千克黃豆。5.3.5 6 最簡比 6.甲數是乙數的 乙數與甲乙總數的...

急急急,人教版八年級語文的第3課蠟燭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一題答案

一 閱讀全文,朗讀令你感動的一些片段。說說你對 老婦人這個人物形象的理解,並說說結尾兩句話的含義。本題通過默讀 朗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老婦人飽受德國法西斯強盜侵略之苦,她對侵略者滿懷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對蘇聯紅軍滿懷敬意。年輕的紅軍戰士犧牲在南斯拉夫的國土上,她無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獻...

端午的鴨蛋作者寫作背景,八年級下冊《端午的鴨蛋》課文全文

端午的鴨蛋 是由汪曾祺所寫的散文,通過對端午風俗的描寫和對家鄉高郵鴨蛋的介紹,表達出對兒時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故鄉的熱愛之情。汪曾祺 1920年3月5日 1997年5月16日 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 散文家 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 北京市文聯幹部 北京文藝 編輯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