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原因是什麼

2021-05-16 17:42:47 字數 5615 閱讀 6168

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資源會枯竭,總不能讓子孫後代為我們的無知和貪婪買單吧?一切只為了,可持續發展。為了繼續生存。

2樓:匿名使用者

***、***歷來高度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工作。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並指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認真學習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的精神實質,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中共**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我們以資源環境可承載能力為基礎,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主動選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資源節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可以說,環境友好型社會既是一種環境倫理觀念,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實踐指南。

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源的支撐,資源的承載能力也會制約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許多資源特別是化石、礦產等不可再生的資源的供給能力是有限的,它會隨著使用程度的加大而逐漸消失,人類社會發展所依賴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實現的,是一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迴圈、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

隨著工業化程序的加快,資源短缺和經濟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將日趨加劇,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視節約資源、有效利用資源,使有限的資源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以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帶來經濟發展的矛盾。

二、正確看待工業化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三個發展階段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對資源的節約、合理配置、高效和充分利用,控制、減緩或降低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的總體規模和增長速度,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支撐保障作用。

從世界上發達國家工業化走過的歷史看,都經歷了從「實現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強度的穩定下降」,到「實現人均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的穩定下降」,再到「實現資源消耗總量或汙染排放總量的穩定下降」三個發展階段。我國在加速工業化程序中,同樣必須依次經歷這三個階段。因此,我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

1、努力爭取實現「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強度的穩定下降」

實現「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強度的穩定下降」第一階段,是指單位gdp(或產值)的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減少。這是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根本目標的重要前提。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強度通常表徵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廣義技術進步,其中包括結構調整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作用。

只有通過技術進步大幅度地降低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強度,才有可能降低或減緩因人口增加、生活或消費水平提高而導致的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的增長速度,也才有可能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終目標。從一些發達國家工業化階段的資源消耗狀況來看,都經歷了一個資源消耗強度由逐漸增大到逐漸減小的臨界轉變,即資源消耗強度的「倒u型」曲線。而資源消耗強度增大的階段往往對應著工業化的中前期階段。

該階段資源消耗的增長速度普遍高於經濟的增長速度,此時技術進步對資源的消耗和汙染的排放起到強化作用,經濟增長方式顯示出典型的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絕對」粗放型特徵。只有當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強度實現零增長,並開始逐步降低時,才具備了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基本條件,也才能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帶來希望。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第一階段的轉變。

我國的工業化進入了重化工業化階段,主要礦產資源消耗不但強度高而且尚未出現平穩下降態勢。其中不少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強度在經歷連續一段時間的下降後又出現了**現象,如能源、鋼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屬、紙和紙板等消耗強度在最近幾年來連續增加,而水資源、木材的消耗強度以及廢水(包括工業廢水)、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工業固體廢棄物等汙染物的排放強度基本上呈連續下降態勢。只有當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強度總體上實現穩定的下降後,才有望跨越第二階段。

2、努力爭取實現「人均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的穩定下降 」

實現「人均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的穩定下降」的第二階段,意味著由資源消耗強度的下降必須能夠克服或抵消生產或消費增加所導致的資源消耗的額外增加。實際上該階段,是對應著人均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由逐漸增大向逐漸減小方向轉變的「倒u型」曲線。在倒u型曲線左側,資源效率提高所導致的資源節約速度小於生產或消費增加導致的資源消耗的增加速度,結果人均資源消費或汙染排放量呈現上升態勢。

在倒u型曲線右側,則與之相反。只有實現人均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的零增長並穩定下降,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的增長速度才能得到基本遏制。

我國目前能源、鋼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屬、廢氣排放等資源消耗或汙染物排放強度呈現上升趨勢,其人均資源消耗量增長的幅度更大。而對於其消耗強度或汙染排放強度呈現穩定下降的資源或汙染物,其人均量出現多種情況:或呈明顯上升,如人均紙和紙板消費;或呈現波動中上升,如人均木材消費、人均廢水排放(包括人均工業廢水排放)、人均二氧化硫排放、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或呈現波動中下降,如人均水資源消耗、人均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

但是要實現這些大部分資源或汙染排放人均量的穩定下降,從時間上來說短期內難以實現,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達到,當這一階段總體上實現後,將很快進入第三階段。

3、努力爭取實現「資源消耗總量或汙染排放總量的穩定下降」

實現「資源消耗總量或汙染排放總量的穩定下降」第三階段,是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總量經歷由逐漸增大到逐漸減小的方向轉變,即資源消耗總量或汙染排放總量的「倒u型」曲線。該階段意味著資源消耗強度的下降能夠完全抵消因人口增加、生產或消費水平導致的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的增加,從而實現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總量的零增長乃至於穩定下降。由於環境退化與物質資源的投入或消耗存在著潛在的聯絡,只要物質消耗總量保持穩定下降,那麼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才能從根本上得以扭轉。

也只有跨越了這一階段,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終目標才能實現,環境的可持續性才能有了根本性的保證。

階段2和階段3只有在人口總量保持穩定時才是基本一致的,即人均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下降之時,也基本上是資源消耗總量或汙染排放總量保持下降的時候。通常情況下,人口增速相對較緩,所以階段2和階段3之間的時間間隔不會很長。我國目前的能源、鋼材、水泥、木材、紙和紙板、有色金屬消耗總量、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的上升勢頭還是比較強勁。

而水資源消耗總量波動中趨於平穩,廢水排放總量總體上升幅度趨緩,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總體上保持下降勢頭,但最近幾年又開始抬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則在波動中呈現上升勢頭。

總之,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終目標依次要經歷「三個穩定下降」階段,及跨越「三個倒u型曲線」。在依次經歷三個階段時,各個階段的拐點可以降低,各階段的時間間隔可以縮短,最終的目標也可以提前實現,所有這一切都取決於相應的政策措施是否能夠有效突破影響資源消耗或汙染排放的主要制約因素。從目前我國的國情和技術水平來看來看,關鍵是要與產業、產品和消費結構的調整相結合,要與資源高效、迴圈、合理利用的技術創新相結合,要與法律法規、體制機制建設和管理水平提高相結合。

三、依靠科技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提供動力支撐

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來改善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技術進步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技術進步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經濟增長是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問題,它能給各個國家帶來福利,同時也使各國為實現經濟增長付出代價。技術進步主要表現在新技術在生產上的運用以及勞動者掌握新技術兩方面。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技術進步,可以實現資源代換或者說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具體表現在:

提高要素質量,使用自然資源的方法得到改進。當代社會發展出現的人口過快增長以及資源的枯竭性,所造成的經濟不可持續發展問題,需要由技術進步來解決。因此,我們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進步可以替代或減少資源的耗竭,可以推動經濟增長以緩解人口增長的壓力。

其作用主要表現為:

1、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

在經濟增長方式中,根據經濟增長的源泉差異來分析,經濟增長**於要素投入的增長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兩個方面。由此經濟增長可以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長來推動經濟增長,稱為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另一種是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來推動經濟增長,稱為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社會發展進步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科技進步使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對一個國家而言,科技進步既是可持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從經濟增長來看,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逐步超過了傳統的生產要素的貢獻。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新要求是什麼

3樓:卡門kamen之歌

***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二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4樓:金果

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溼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擴充套件資料: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要性:

1、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容和目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

2、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全社會的共同行為。要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意義:

1、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2、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

3、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4、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巨集偉目標的重要保障。

5、是保障****和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舉措。

6、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我們能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些什麼

黨的第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並且提出了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的要求。建設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經驗,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而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不僅是建...

談一談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解

資源節約型消費結構,是指消費結構的合理化和資源節約化.具體包括三個層次 第一,物質消費上注 專重節約資源.主要屬是在滿足人們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物質消費上減少資源浪費,避免奢侈性消費.第二,在物質消費不減少的前提下,增加服務消費的比重,以形成資源節約型的消費品組合和層次.例如,發展汽車租賃業務和...

怎樣節約資源

垃圾要分類處理,節約資源人人有責,看看小狼一家怎麼做的 建設節約型社會 是我們珍惜 節約資源時喊的一個口號。可是,又該怎樣才能真正做到節約資源呢?為什麼要大力推薦節約呢?下面請聽聽我的心聲吧!先說水資源。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平方米左右,居世界第六位,人均佔水量為2100多立方米,只佔世界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