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的創作背景是離他辭彭澤令歸耕園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生存中,他覺得取得了自由,心思舒服,寫下了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諸多名句。然而他終非「周身靜穆」,這首詩正透顯露其中訊息。
此詩最先處魄力巨集壯:「白天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萬里國土一片平靜寂然,掩蓋在月光之下。
望著這浩大遼闊的氣象,墨客的心被激動了。正是「爬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文心雕龍》),浩渺漫空,星轉鬥移,又一次策動起墨客潛伏的豪情。接下來四句,「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涼風入戶,使墨客感悟到季候的瓜代、年華的流逝,思路萬千,通宵難眠。這四句詩承先啟後,由此轉入悲傷悲傷的格調。
墨客本懷有廣大的理想,少年時即有濟百姓之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但是屢次的戰亂、昏暗的政界,使這位志高行潔的墨客願望破碎了,只能歸耕園田,獨善其身。「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飲酒·其五》),他的心終於得到了平靜。然而濟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潮在詩民氣底湧動著,撞擊著。
在這樣一個晚上,無邊的月色,高遠的漫空,又把它從詩民氣底牽引出來。想起少年時的廣大志向,中年的政界災難,直到行將老矣的如今,怎能不讓墨客感喟萬千呢!然而「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漫良久夜裡,只聽到墨客獨自嘆息的聲音。
這種痛楚的孤單感,並不光為夜深無人語而來,我們從屈原的「環球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從阮籍的「夜中不克寐,起坐彈鳴琴」,以至自後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等等詩句中,都不難找到共鳴。他們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遠的志向,不肯隨俗浮沉,因而都難容於世,也更深的理解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的痛楚,這是不行擺脫的、刻骨銘心的痛楚。
懂得墨客的心裡天下之後,我們對此詩反面出現的變之音,當會有更深的明白了。他可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生存的旋渦中躲避開來,靠岸在平靜的港灣,但卻無法迴避自己心裡時時而來的風風雨雨。這可說是此詩的內蘊地點。
前六句時間在瓜代,日淪月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這是一個生命無法與之相比的無限大的宇宙,也是一個象生命一樣標緻而飄渺的虛空。
「風來」、「夜中』兩句中兩個觸覺意象把生命與龐大的空間辭別,限定在一個點上——房戶、枕蓆;「氣變」與「不眠」兩句中「易」和「永」在無窮的時間執行程序 與穩定的這一「夕」之間拉開了間隔,前者遷化不已,此時已非彼時,後者卻因主觀心情的楚切、焦慮而凝定不動,從而凸現了此「夕」對生命的體驗與感想。
2樓:kyoya賢
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王瑤先生認為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據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句意,證知作於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
這組《雜詩》,實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選》李善注)的雜感詩。正如明黃文煥《陶詩析義》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嘆萬端,第八首專嘆貧困,餘則慨嘆老大,屢復不休,悲憤等於《楚辭》。
」可以說,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這組《雜詩》的基調。
這種關於「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嘆喟,是在《詩經》《楚辭》中即已能聽到的,但只是到了漢末魏晉時代,這種悲傷才在更深更廣的程度上擴來,從《古詩十九首》到三曹,從竹林七賢到二陸,從劉琨到陶淵明,這種嘆喟變得越發淒涼悲愴,越發深厚沉重,以至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這種音調,在我們今天看來不無消極悲觀的意味,但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卻反映了人的覺醒,是時代的進步。
雜詩十二首 其二 寫作背景
3樓:匿名使用者
寫作背景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他的生平經歷使他深深瞭解魏晉門閥士族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壓制、**。
陶淵明共有《雜詩》十二首,系組詩,約作於義熙十年(414),大都感慨時光流逝,壯志難酬的情懷。此詩為其中第二首,寫長夜難眠,抒發了時光流逝,有志難酬的悲哀和世無知音的寂寞。
《雜詩十二首其二》
白日淪西河(阿),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暉, 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
譯文:太陽從西山落下,白月從東嶺升起。
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風吹入戶,在夜間枕蓆生涼。
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瞭解到夜是如此之長。
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一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
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這件事滿懷悲悽,心裡通宵不能平靜。
4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他的生平經歷使他深深瞭解魏晉門閥士族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壓制、**。陶詩在平淡沖和的整體風格下,有著太多的有關悲情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四類:1.
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羈旅、離別之悲,4.
孤苦之悲.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蕩蕩空中景」為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然後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意象,寫出了因為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天寒」襯托出「心寒」,刻畫了自己「不眠」的淒寒心境。
接下來的兩句陶淵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可以陪自己說話喝酒的知己,從而感嘆歲月如梭匆匆而過,空留一個沒有實現大志的自己。詩的結尾把悲傷推向了極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悽,到天亮的時候都不能平靜下來。全詩充滿對人生的嘆息。
這是陶淵明眾多表現自己鬱郁不得志的詩作中的一首。
寫作背景: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
5樓:匿名使用者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他的生平經歷使他深深瞭解魏晉門閥士族制度對知識分子的壓制、**。陶詩在平淡沖和的整體風格下,有著太多的有關悲情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四類:1.
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羈旅、離別之悲,4.
孤苦之悲.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這首詩先描寫了日月更迭,萬里輝煌的景象作為鋪墊,一句「蕩蕩空中景」為全詩鋪下了悲涼的感情基調。然後詩人又用了晚風、冷席的意象,寫出了因為天氣的變換覺察出四時更替,更以「天寒」襯托出「心寒」,刻畫了自己「不眠」的淒寒心境。
接下來的兩句陶淵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可以陪自己說話喝酒的知己,從而感嘆歲月如梭匆匆而過,空留一個沒有實現大志的自己。詩的結尾把悲傷推向了極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悽,到天亮的時候都不能平靜下來。全詩充滿對人生的嘆息。
這是陶淵明眾多表現自己鬱郁不得志的詩作中的一首。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的有關背景
6樓:太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①。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②。
落地為兄弟③,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④。
盛年不重來⑤,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⑥,歲月不待人。
【註釋】①蒂(dì帝):蒂的異體字,瓜當、果鼻、花與枝莖相連處都叫蒂。陌:
東西的路,這裡泛指路。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②此:
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
這句和上句是說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③落地:剛生下來。
這句和下句是說,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意思是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 ④鬥:
酒器。比鄰:近鄰。
這句和上句是說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共飲。 ⑤盛年:壯年。
⑥及時:趁盛年之時。這句和下句是說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賞析】
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王瑤先生認為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據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句意,證知作於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
這組《雜詩》,實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選》李善注)的雜感詩。正如明黃文煥《陶詩析義》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嘆萬端,第八首專嘆貧困,餘則慨嘆老大,屢復不休,悲憤等於《楚辭》。
」可以說,慨嘆人生之無常,感喟生命之短暫,是這組《雜詩》的基調。
這種關於「人生無常」「生命短暫」的嘆喟,是在《詩經》《楚辭》中即已能聽到的,但只是到了漢末魏晉時代,這種悲傷才在更深更廣的程度上擴來,從《古詩十九首》到三曹,從竹林七賢到二陸,從劉琨到陶淵明,這種嘆喟變得越發淒涼悲愴,越發深厚沉重,以至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音調。這種音調,在我們今天看來不無消極悲觀的意味,但在當時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卻反映了人的覺醒,是時代的進步。
「人生無根蒂」四句意本《古詩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感嘆人生之無常。蒂,即花果與枝莖相連線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沒有著落,沒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隨風飄轉的塵土。
由於命運變幻莫測,人生飄泊不定,種種遭遇和變故不斷地改變著人,每一個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這四句詩,語雖尋常,卻寓奇崛,將人生比作無根之木、無蒂之花,是為一喻,再比作陌上塵,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詩人深刻的人生體驗寫了出來,透露出至為沉痛的悲愴。陶淵明雖然「少無適俗韻」,懷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巨集大抱負,但他生值晉宋易代前後,政治黑暗,戰亂頻仍,國無寧日,民不聊生。
迫於生計,他幾度出仕,幾度退隱,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終於在四十一歲時辭職歸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態,如此經歷,使他對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雖然在他的隱逸詩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曠達超然之志,平和沖淡之情,但在他的內心深處,蘊藏著的是一種理想破滅的失落,一種人生如幻的絕望。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承前而來,既然每個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親、血緣之情呢。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都應該成為兄弟。
這一層意思出自《論語》:「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這也是陶淵明在戰亂年代對和平、泛愛的一種理想渴求。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閱歷的豐富往往使人對人生的悲劇性有更深刻的認識,年齡的增長常常使人更難以尋得生活中的歡樂和激動,處於政治黑暗時期的陶淵明更是如此,這在他的詩中表露得非常明確:「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雜詩》其五)但他畢竟沒有完全放棄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轉向官場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尋求美,轉向仕途榮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尋求精神上的歡樂,這種歡樂平淡沖和、明淨淳樸。「斗酒聚比鄰」正是這種陶淵明式的歡樂的寫照,在陶淵明的詩中時有這種場景的描述,如: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這是陶淵明式的及時行樂,與「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古詩十九首》)有著明顯的差異,體現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來」四句常被人們引用來勉勵年輕人要抓緊時機,珍惜光陰,努力學習,奮發上進。在今天,一般讀者若對此四句詩作此理解,也未嘗不可。但陶淵明的本意卻與此大相徑庭,是鼓勵人們要及時行樂。
既然生命是這麼短促,人生是這麼不可把握,社會是這麼黑暗,歡樂是這麼不易尋得,那麼,對生活中偶爾還能尋得的一點點歡樂,不要錯過,要及時抓住它,盡情享受。這種及時行樂的思想,我們必須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它實質上標誌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淵明在自然中發現了純淨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質樸的人際關係,在田園勞動中得到了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首詩起筆即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嘆,讀來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繼而稍稍振起,詩人執著地在生活中尋找著友愛,尋找著歡樂,給人一線希望。終篇慷慨激越,使人為之感奮。
全詩用語樸實無華,取譬平常,質如璞玉,然而內蘊卻極豐富,波瀾跌宕,發人深省。
陶淵明雜詩全文拼音其二陶淵明的雜詩十二首其二翻譯
雜詩十二首其二 陶淵明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風來入房戶,中夜枕蓆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b i r l n x s yu ch d ng l ng y o y o w n l hu d ng d n...
求曹丕雜詩譯文曹丕的《雜詩二首其二》的翻譯及賞析
文選 李善注此詩說 於黎陽作。並以為作於伐吳之時。從曹丕執政以後的情況看,他曾率大軍二次南征孫權,經過黎陽 今河南浚縣 魏在西北,吳在東南,從詩中 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等句看來,此詩似乎是南征時借浮雲的隨風飄蕩以比喻征夫的被迫出征,表現對戰亂的厭倦情緒。但此說證據不足,吳景旭 歷代詩話 曾駁之,...
陶淵明《雜詩》賞析陶淵明的詩賞析
賞析 對於人類來說,珍惜生命價值 珍惜寸陰之精神乃是長青的。讀陶淵明的 雜詩 第五首,常受到一種極親切的感動,尋思其原因,實在於此。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淵明善於把人所共知 反習而不察的人生體驗指點出來,而且用的是極自然極簡練的語言。這往往使人感到又驚訝又親切。此二句即一好例。詩人回憶自己少壯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