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期高利的銅錢

2021-05-28 13:06:32 字數 4741 閱讀 4022

1樓:苦味精味苦

西漢的通貨膨脹從元狩初發行白金三品和減重的三株錢等開始,約持續了八年;漢朝及新莽年,發生四次通貨膨脹,共計二十

六、七年。

在我國歷史上,銅幣在發揮流通手段職能上所起的作用遠遠超過了金銀等其他***,所以我們考察中國歷史上的通貨膨脹間題,自然就以銅錢為主要物件。縱觀中國銅鑄幣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銅鑄幣時代的通貨膨脹產生的方式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鑄小錢。

即貨幣的實際金屬含量遠低於其名義重量,有時僅為名義重量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北魏孝明帝即位後採納崔亮的建議,所製作的榆莢錢同樣為典型代表,「時所用錢,人多私鑄,銷就薄小,乃至風飄水浮,米鬥幾值一千」。

(2)鑄大錢。

指的是鑄造較大面額的新貨幣,其錢體和重量均有所增加,但是其面額的增長幅度遠高於其實際價值的增加值,同樣造成了貨幣的實際價值與名義價值嚴重脫離。歷史上,三國時期,劉備聽從劉巴建議鑄「直百五銖」、吳國鑄「大泉五百」、「大泉當千」甚至「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均為鑄造大錢妄圖盲目提升貨幣價值的典型。

(3)降低錢幣成色。

在銅鑄幣時代,貨幣作為一種有價商品需遵循等價交換原則,其實際價值直接受到含銅量的影響。然而,由於銅礦資源有限,銅材料稀缺,在銅鑄幣發行一定數量之後,為保證繼續發行,必然要降低鑄幣成色,使用其他金屬作為替代,逐漸減少銅的比重,造成鑄幣票面價值遠高於其實際價值,引發通脹。

2樓:極速香香

兩漢時期的通貨膨脹

翻開中國幾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我們赫然發現,金屬貨幣並不能阻止惡性通脹的發生。當然,現代通脹的結果無非是財富縮水、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而古代的通脹意味著老百姓是生存還是毀滅。兩漢時期就發生過四次要人命的的惡性通脹。

第一次要數漢初通脹。千百年來,人們都津津樂道於帝王將相史,但平頭百姓的痛苦卻被忽略不計。秦末戰爭持續十幾年,大小戰役百餘場,死傷幾百萬人。

項羽火燒阿房宮,大兵所到之處,玉石俱焚。劉邦稱帝連四匹同色的馬都找不到,大臣們只能乘坐牛車上朝。平民生活更為艱辛悽慘。

戰亂使當時的社會生產大倒退,各種物資均短缺,尤其是糧食和馬匹極度匱乏,物價必然普遍**。

秦漢時代的銅錢單位一般都用重量單位來計量。漢朝的1石相當於現在的30斤。10錢為24銖,24銖為漢朝的1兩。漢朝的16兩為1斤。漢朝的1斤相當於的現在的 250克 。

西漢初年,國家每年財政收入不到40億錢。即使以40億錢算,按當時物價,只能買4千匹馬或40萬石米。40萬石相當於現在的1200萬斤,按全國人口2000萬算,人均年**不足1斤。

為了搜刮民間財富,漢初統治者有意降低銅錢中的含銅量,這樣相同重量的銅材就可以鑄造更多數量的銅錢。結果,通貨膨脹愈加嚴重,1石米要賣5000到1萬錢,1匹馬價值100萬錢。與秦漢時代的正常年份相比,糧食****了180-350倍左右,馬匹****了230倍左右。

按照一家5口人計算,漢初普通人的家庭財產不超過3萬錢左右,傾家蕩產也只能買到90斤米,僅能維持一家人一個月的口糧。西漢在開國之初便出現了「老百姓失去產業,大饑荒蔓延,人吃人,死者過半」的末世情景。劉邦只好下詔「讓老百姓賣兒賣女換口飯吃並建議老百姓到外地去逃荒做乞丐。

長安的皇帝們非常清楚,通脹最主要的原因是生產倒退、供給不足。漢初幾代皇帝都堅持將農業作為立國之本,積極推動農業發展來保障**,穩定物價。經過70餘年的休生養息,到漢武帝即位時,米價降到1石10餘錢。

當時普通人的家庭財產約10萬錢,能購買近3萬斤米,生活水平比漢初提高了300多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擁有雄厚財力的漢武大帝踏上了北擊匈奴的光輝歷程,標誌著了漢匈戰爭的正式爆發,同時也導致了兩漢的第二次大通漲。

遊牧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大敵,他們無數次侵擾中原,甚至在元清兩代還入主過中原。遊牧族強悍善戰的主要原因在於其生活生產方式。遊牧生活居無定所,生產不易受戰爭的破壞。

遊牧族以戰養戰,一旦得勝便可以搶掠巨量的中原財富,即便遭遇大敗,無非是換個地方繼續騎馬牧羊。出身事弓馬,少年有膽氣,遊牧族全民生長於馬鞍之上,平時的放牧活動訓練了他們馬上作戰的能力,粗劣的遊牧生活鍛鍊了他們勇猛善戰的習性和孔武有力的體格。

中原王朝正相反。中原人以精巧的技術、高深的學問與溫文爾雅的行為為榮,以好勇鬥狠、粗獷剽悍為恥。中原王朝社會結構複雜,勞動分工精細,大部分人從事於各種生產活動,只有少數人適合當兵打仗。

中原王朝的生產和軍事是背離的,強大的經濟實力無法有效轉化為軍事實力。要將中原武士的戰鬥力提升到匈奴人的水準,中原王朝必須要花費鉅額的財富。中原王朝的軍隊在進攻遊牧民族時,必須要依靠中原的財富來支援對外的戰爭。

冷兵器時代的通訊、物流技術水平與現在無法相比,中原王朝一旦對遊牧民族發動大規模戰爭,必將在後勤補給上耗費海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武帝北擊匈奴就面臨著這樣的難題。

河套在今天的陝西北部、寧夏到內蒙古地區,包括包頭、鄂爾多斯和呼和浩特等城市。河西在今天的甘肅西北與新疆東部地區,著名的敦煌即在河西。漠北在今天的外蒙古到俄羅斯貝爾加湖的廣大地區。

公元前200年,劉邦在山西大同的白登山敗於匈奴冒頓單于。從此以來,漢朝對付匈奴一直採用和親政策的戰略守勢。武帝即位後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兒缺寶刀,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先後奪取了河套、河西地區,並在漠北重創匈奴主力。漢朝對匈奴的大**,不亞於美國發動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打擊。看看今天的美國人為戰爭而疲於奔命的窘態,我們就能想見2023年前漢王朝的困境。

當時,軍費要佔財政收入的57.5%,軍隊的糧食消耗達到全國產量的14.5%,以至於清空國庫,增加稅賦,都不能供養軍隊。

戰爭高於一切,武帝絞盡腦汁地籌措軍費。公元前119年,武帝打算將72.5萬的關東貧民移民到北方邊境屯田戍邊,但國家卻沒錢來組織這個戰略行動。

於是,武帝下令鑄造白金來支援大規模的移民活動。白金分為龍幣、馬幣和龜幣,分別值3000、500、300錢。但白金作價過高。

就拿其中的龍幣來講,重8兩,每兩合375錢,當時的銀價最多才值125錢。

漢代白金不是鉑金,而是一種銀錫合金。但**未規定銀錫的比例,這對於盜鑄者是一種極大的**。漢律規定盜鑄者死,但人們仍然前赴後繼進行盜鑄。

白金髮行五年後,因盜鑄錢幣被殺的人有幾十萬,私下相互告密被殺的不計其數,但盜鑄之風卻仍然無法遏制。盜鑄白金就像現在的房地產一樣,房產暴利讓越來越多的人將資金從實業抽出轉而投向房地產,結果實業不振,生產者日少而投機者日眾。當時的民眾要麼當兵打仗,要麼從事盜鑄白金的投機生意,要麼逃亡為盜。

整個社會生產的秩序已無法維持。這導致物價飛漲,通脹嚴重,比如馬的**從每匹5千多錢**到20萬錢。

為了控制通脹、平抑物價,武帝任用理財高手桑弘羊為大司農。大司農是主管全國財政經濟的**,相當於現在的***主任兼財政部部長與商務部部長。桑弘羊在全國推行了均輸、算緡和平準政策。

均輸政策,就是地方上交**的貢品,一律按當地市價摺合成當地出產的實物,交納國家後,由**統一調運到缺乏這些產品的其他地區**。****利用地區之間的產品差價能獲得高額利潤。

算緡政策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財產稅。算緡中的1算為200錢,1緡為1千錢。凡從事工商業者,都要如實向**呈報財產數,2緡抽稅1算;小工商業者可以減半抽稅。

凡平民乘馬車者,一駕馬車抽稅1算,運貨的馬車抽2算,船長5丈以上的抽1算。隨後,武帝推出告緡令,鼓勵大家告發瞞報財產的人,經調查屬實者,被告人戍邊一年,所有財產一半充公,一半獎勵給舉報人。告緡令推出後,中產以上的家庭紛紛破產,而**搜刮了無數的的民間財富。

均輸和算緡政策實行之後,**手中掌握了大量物資,桑弘羊開始推行平準政策來控制通脹。平準是設在在長安的**機構,它通過國家掌握的物資在市場上貴賣賤買,以穩定物價。這就好比建立一個**銀行進行巨集觀調控,使國民經濟得到適當的控制與調節,通脹最終被控制住了。

武帝之後的幾代皇帝,物價都較為平穩。直到喜好折騰的王莽上臺後,才發生了兩漢的第三次惡性通脹

剛開始,天下太平。但王莽卻是一個不甘平淡的穿越者。他發明過遊標卡尺,還親手解剖過人體。

曾有能工巧匠發明了飛行器,王莽親自接見並給予資助。他制定過類似於今天的廉租房政策。在長安城中投資建設200個廉租房小區,供貧民居住。

王莽擁有一顆正義之心。他曾規定,從皇帝到**全都實行浮動工資制:如果糧食豐收,皇帝與百官就享用全額的生活費,如果出現天災人禍,就按比例扣減生活費。

這在古代實在難以想象!

西漢後期的貧富差距急劇拉大,豪強大族田連阡陌,窮人無立錐之地。這自然入不了王莽的法眼。為了打擊大地主,王莽強行規定,土地一律國有,不許買賣抵押。

男口不足8人而土地超過900畝的人家,把多出的土地無條件地分給九族、鄰里、鄉黨。無田者按一夫百畝的制度受田。有敢違抗者,流放四夷。

既得利益者怎麼會放棄自己的利益呢?改革被豪強大族有意扭曲,良法變成了惡法。社會中下層不僅沒有得到土地,反而被禁錮在國有土地中當牛做馬。

王莽以節約鑄幣成本為名,廢止五銖錢,宣佈**國有,並用龜、貝、銀等物品做貨幣。他鑄造新幣,以小易大,以輕換重。比如其所鑄「大泉」銅錢,重不過12銖,只相當於五銖錢的2.

4倍,法定價值卻是五銖錢的50倍。他意圖通過這種方式將豪強大族的貨幣財富收歸國庫。但過快過猛的貨幣改革擾亂了正常的貨幣流通秩序,農民失去了土地,商人丟掉了生意,正常的生產秩序被打亂,商品的流通也停滯了。

高速通脹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米價**到1石1萬錢。

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會放過翻身的機會。各地豪強紛紛率眾反叛,在起兵首領中,平民出身的僅佔29%,而豪強地主與商人出身的竟佔到了71%。偉大的改革家王莽被推翻了,豪強大族在東漢時代再次控制了政治與經濟的雙重統治大權。

東漢時期的匈奴被徹底打垮。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西北地區的羌人部落逐漸替代匈奴成為東漢朝廷的心腹大患。為了平定西羌,**耗費了240億錢的巨資,相當於整個西漢時代鑄錢的總數。

兩漢的第四次大通漲終於發生了。物價打破了歷史紀錄,一石米賣到幾萬錢,一匹馬要賣200萬錢。遍佈全國的餓民走投無路,紛紛揭竿而起,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持續幾十年的豪強內戰——三國時代,千里無人煙、白骨蔽平原,物價漲到糧食比**還貴。在那個時代,漲價事小,保命事大。只要能活著,就是一種幸福。

漢朝宦官官職等級介紹,漢朝時期的官職簡表

漢朝時宦官可以擔任的職務從高到低有 中常侍 千石,後增至比二千石 黃門侍郎 六百石 小黃門 六百石 黃門令 六百石 中黃門冗從僕射 六百石 掖庭令 六百石 永巷令 六百石 御府令 六百石 祠祀令 六百石 鉤盾令 六百石 黃門署長 畫室署長 玉堂署長 四百石 永安丞 三百石 中黃門 比百石,後增到比三...

漢朝時期,宦官是怎麼取得高位的,漢朝宦官官職等級介紹

這個只能說是人之常情吧,宦官對皇帝是又忠心又沒有威脅 由於身體因素 所以如果皇帝寧要相信一個人的話,的就是讓宦官作心腹。做了心腹就要幫皇帝辦事啊,辦事就要授權,剛開始還是小權利,後來來直接的,軍權政權財權都給了他們。尤其到了後來,宦官為了給小皇帝登極從外戚手中奪權是有很多犧牲的,立下如此大功,所以皇...

如果漢朝時期,漢武帝太子劉據即位,那麼漢朝的歷史可能會是怎樣的

漢武帝29歲那年,衛皇后才替他生了第一個兒子劉據。武帝鍾愛異常,7 歲時便立他為太子,還特地為他在東宮建了一座博望苑,希望太子廣博而有聲望,將來好繼承自己的事業,統馭這大漢江山。武帝晚年時,受他寵幸的王夫人 李夫人等都已相繼生了兒子。於是,衛皇后漸漸失寵了 武帝認為劉據沒有多少才能,不像自己,對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