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中,體現和諧的語句或思想

2021-03-06 08:45:32 字數 5458 閱讀 6424

1樓:匿名使用者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濟之意;諧者,相合也,強調順和、協調,力避牴觸、衝突。 和風細雨,桃紅柳綠,這是自然的和諧。和諧猶如一幅畫,好似一首歌。

和諧產生美,和諧生髮力量。只有「和諧」才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旋律。

和諧是美的一種更高境界,它能夠平和心境,淨化心靈,讓人從浮躁變得安寧靜謐,進入永恆的面。

美麗的鮮花,正因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嬌豔清純;蔚藍的天空,正因有了白雲的襯托,才顯得深遠寧靜。一個人一個社會,乃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正是彼此的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相互促進,才呈現出和諧之美。

在著名的「將相和」的故事中,如果沒有藺相如的寬大忍讓,沒有廉頗甘願以大將軍之身負荊請罪,就不會有日後的將相同心,各展所能的千古美談。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誼也是建立在這互相理解,互相寬容的橋樑上,正是這份情感,才構建出了和諧之美的畫面。

是否曾留意,清晨清潔工沙沙的掃地聲是和諧;賣早點的吆喝聲是和諧;學生們揹著書包三三兩兩快樂地向學校走去的身影是和諧;上班族們匆匆忙忙趕往工作單位的情形是和諧,公園中鍛鍊的老人燦爛的笑臉是和諧。在這看似平凡的世界中,有著太多和諧,他們共同交織成了一幅美的畫面。

但社會中也總會存在一些不和諧因子,小到隨地吐痰的人,亂闖紅燈的人,撞車後逃逸的司機;大到仗勢欺人,唯恐世界太和平的美國,不能正視錯誤,反而一次又一次剪斷於別國友誼之鏈的日本。他們的存在破壞了這美麗的和諧社會,那些不懂得和諧的人,就讓他們永遠的消失在塵埃中吧!

春風和春雨的和諧,交織出了春天的桃紅柳綠;陽光和雲朵的和諧,編織出了繽紛的彩霞;詩與曲的和諧,奏出了動人的旋律,悅耳的歌聲;你與我的和諧編織出了和諧的社會,美的畫面!

和諧之美帶來祥和,和諧之美帶來幸福,和諧之美帶來進取的力量,和諧之美,溫暖你我他。

和諧之美,永恆的美!

責任心,是成就事業的基礎,也是搞好工作的前提。試想對工作沒有一點責任心的人,除了他自己眼前利益,他還有什麼?一個沒有責任心的人,如何叫人睢得起!

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無所事事,我想只會虛度年華的。

事業需要責任心,因為有了責任心,你才會去想方設法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家庭需要責任心,因為有了責任心,你才會對家庭負責!社會需要責任心,人人有了責任心, 我們這個社會才會更加繁榮和諧和穩定。

2樓:匿名使用者

和平共處,有容乃大,和而不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包括哪些內容

3樓:柒月黑瞳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和諧」思想,這些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可資利用的重要思想資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書?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諧,無相倫也,神人以和」的記載,《左傳?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樂之和,無所不諧」。

其後,「和諧」逐漸成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哲學概念,並進而演進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和中華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就其主體而言,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中國傳統思想主張「天人合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依歸。莊子進一步發揮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遊》)強調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保持協調,從而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齊物論》)的境界。道家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主張有機地、整體地去看待天地間的萬事萬物。

儒家對「天人合一」的思想進行了許多闡發。《禮記?中庸》中說: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強調天、地、人和諧發展。人不是萬物的主宰,而應實現天人協調,「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周易?

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張載在總結前人「天人為一」、「天人相參」說的基礎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並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命題,指出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個和諧的宇宙家庭,人與人是兄弟,人與物是朋友,相互之間應該親密無間,共存共榮(《西銘》)。

這種「民胞物與」的境界,既是張載廣大深厚的宇宙情懷的表現,也是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重要內涵之一。

2.和為貴:人際關係和諧的思想

在人與人的關係上,中國傳統和諧思想主張「和為貴」,寬和處世,從而創造人際和諧的社會環境。《尚書?堯典》中,就有人與人之間應當如何和諧相處的記載。

孔子一生都在研究人際關係,不但提出了「和為貴」的價值取向,而且提出了忠、孝、誠、信、敬、愛、仁義、道德等準則。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人小同而不和」,(《論語?

衛靈公》),可見,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於以寬厚處世,協和人我,從而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孟子也十分重視人與人的和諧關係,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並以他的「性善論」為基礎闡述他的人和思想,認為只要把人的先天本性推及於每個人,就能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的和諧社會,從而實現「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禮運》)的大同社會。

3.神形合一:個體身心和諧的思想

個體身心的和諧,在中國古代,也稱人的神形合一,主要是指人生在世,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態,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人格,以實現個人身心的和諧。

儒家要求人們三省吾身,反求諸己,盡心知性,自我修養,從而進入一種高尚而又和諧的人生境界。故此,儒家十分重視修身作用,認為普天下的人都應以「修身」為本。其中對於「君子」即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形象,更是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以孔子的「君子」標準為例,他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戒之在色;及其壯也,戒之在鬥;及其老也,戒之在得」。(《論語?

季氏》)君子又有「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子罕》)君子又有「五美」:「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

堯曰》君子又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穎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

季氏》)

道家主張「衝氣以為和」、「和其光,同其塵」,要求人們擦去世事紛爭落在自己心靈上的俗塵,以一顆淡泊明淨的心靈看待外物與自己。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老子》)第10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老子》第56章),強調人之形體與精神的合一,這樣,就能「削除個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閉隔閡,超越於世俗偏狹的人倫關係侷限,以開豁的心胸與無所偏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人物。」從而達到個體身心的和諧。

4.協和萬邦:民族關係、國家關係和諧的思想

在處理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上,中國傳統和諧思想主張「協和」而非「征服」,即在平等基礎上,和平共處、親善和睦。《尚書?堯典》中說堯對九州的政策採用「親」,對百姓的政策採用「平章」,對萬邦的政策採用「協和」。

《周易?乾卦》中說:「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即主張萬邦團結,和睦共處。孔子也提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又說「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即來之,則安之」(《論語?

季氏》),主張以交往感化外邦,反對輕率地訴諸武力。孟子則提出「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主張「以德服人」(《孟子?

公孫丑上》),提倡王道,反對霸道。

總之,在建立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個人內心和諧以及國家民族關係的和諧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涵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內容,這些思想雖然有其時代的侷限性,但只要我們堅持在批判中繼承、在繼承中創新,就一定能使其進一步發揚光大,對我們當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有益的推動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包括哪些內容

4樓:柒月黑瞳

中國傳統文化關於天人之際的論辯與實踐,奠定了以儒家仁學理論「天下歸仁」為核心、「和而不同」為原則的和諧文化精神,其主要內容為:以「仁」為本的身心和諧觀、由己及人的群體和諧觀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諧觀。

一、以「仁」為本的身心和諧觀

對於「仁」的理解,歷代的思想家在根本上都贊同這樣一個內涵:「人之所以成為人的理由與標準,是人天賦的內在本質的不可改易和不容偏離的原則性規定。根據「仁」的要求,人要修身養性,從而實現個人的道德完善和境界提升,並以此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於人與自然的和諧。

所以,以「仁」為本的身心和諧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首先,身心和諧的重要性體現在治國平天下中的基礎性作用。孟子認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大學》也強調:「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其次,身心和諧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主體的內在要求方面。

傳統的和諧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認為是主體本性要求主體修身養性從而達到和諧:對上,有孟子把君主的身心和諧即「仁」與國家的興衰緊密聯絡,「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對下,有荀子主張國君的「仁」教化「臣下百吏至於庶人莫不修己而後敢安正」。

通過孟子和荀子的論述,主體的身心和諧有了內在的正當性。

二、由己及人的群體和諧觀

修身以成仁是天下歸仁的基礎,由己及人、實現群體和諧則是天下歸仁的關鍵。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在很大程度上就有群體和諧的意味,即個體在修身的前提條件下通過感染帶動他人修身實現群體和諧。至於如何「由己及人」,孔夫子的「安人」思想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途徑,即曾參所概括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就是積極作為,將好的東西推薦給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則是消極的不作為,不要將自己厭棄的東西強加於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恕之道,由己及人的群體和諧觀是對「仁」在群體層面上的闡述,在傳統文化層次上,「仁」既是家庭等級倫理的需要,也是政治和社會倫理要求。首先,傳統文化宣揚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的直接目的是「齊家」,因此,由己及人必須先在個體家庭中實踐,即維護等級尊卑家庭的群體和諧。其次,在家庭和諧的基礎上,「仁」開始由「家」向「國」過渡,在孟子的竭力推廣下,「仁政」理念進人了統治階級的生活,仁政「安人」、保國、平天下。

再次,「仁」作為社會倫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普遍友愛的意義,即所愛之人從家人開始向外普及,最終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中國傳統文化長期追求思維的整體性和政治上的大一統局面,這也決定了身心和諧和群體和諧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和諧有序、公平正義的社會。

三、「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諧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哲人天人觀的永恆主題。儘管他們對「天人合一」的理解有著明顯的差異,如老子的匝天論」,荀子的「制天論」,《易經》主張天人調諧論等,但總體上說來,「天人合一」論強調人與自然的一致性,強調規律與行為的和諧性,認為人要以實現天道為己任,體現宇宙大化之流行,強調天道與人道、人與自然的緊密聯絡與和諧統一。

古人對於「天」的頂禮膜拜源於對強大自然的恐懼和敬畏,人們在逐漸揭開「天」的面具後,仍然堅持了對「天」的多樣化理解,這主要是沿著「自然」之天與「倫理」之天兩條線路發展,前者以道家為代表,後者以儒家為代表。此後,「天」既是宇宙萬物的生命起源,也是人倫道德的價值本源。在倫理之天與人相通、引領人的行為向「人」發展的同時,自然之天也與人相融,強調自然對人的重要性和人對自然的尊重,這樣「天人合一」把對自然的倫理尊重與對人的人文倫理關懷聯絡起來,在倫理上實現和完成了人道與天道的徹底貫通。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下列體現人與自然和諧思想的

d試題分析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大意是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句是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 德不憂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大意是品德不好的人,心胸狹隘,考慮問題不夠長遠 才能不多的人,眼光淺薄,不能廣泛地吸取知識。句是對人的基本要求 ...

論述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相和諧的關係

把中庸之道恰當地用於調節人與自然 人與人 人與身心 人與社會的關係,即是和諧思想。論述中國古代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下列體現人與自然和諧思想的論述是 天人之際,合二為一 nbs b試題分析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大意是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

一些關於日本傳統文化的問題,日本對傳統文化是什麼態度

1 新年是1月1號 寺廟在復接近新年時會敲制鐘 人民一般會在bai家看紅白歌會du 等待新年zhi的來到 2 相撲dao比賽時會穿兜襠布 3 日本文化祭 三社祭 就是寺廟的全國性祭 在五月4 在一些節日會穿 有時在家裡當睡衣穿 還有一些店裡服務員要穿5 北海道有日本的少數民族 阿伊努人 阿依努人信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