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平仄有什麼要求

2021-03-06 17:22:26 字數 5984 閱讀 2148

1樓:吉儉門巳

首先,要了解平仄,必須從古代音調說起。古代音分四聲:平上去入。其中,平分陰陽,即陰平和陽平。

再說現在的普通話。現在的普通話有四個聲調,這個不用多說。現在的一聲是古代的陰平,二聲是陽平,三聲是上聲,四聲是去聲。

那麼古代的入聲字都哪去了呢?它們分別被分到了現在的四個聲調中。比如「黑(一聲)石(二聲)柏(三聲)落(四聲)」都曾經是入聲字。

由於古人以平為平,上去入為仄,因此基本上,普通話的一聲二聲是平,三聲四聲是仄。但現代人要區分平仄,必須要記住所有的曾經的入聲字。因為現在一聲二聲的字中存在大量的曾經的入聲字。

記住所有的入聲字是區分平仄的基本功。要說規律,也是有一些的。比如所有以ie

ue為韻母的都是入聲字,再比如只需記住「白」是入聲,便知「柏、伯,怕,泊」等都是入聲字。

另外還有值得注意的是比如「看」字,由於是多音字,所以既是平,也是仄,區分平仄關鍵要看字義。

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ps:我是古代文學專業的。提高下可信度。

2樓:匿名使用者

不管聯多長,它都要遵守三條規則:

1、上聯以仄聲收尾,下聯以平聲收尾。因此貼對聯時一定要將上聯貼在右手邊。

2、上下聯平仄相對,且一般情況下都是用律句,三四五六七言都是如此。特殊修辭需要例外。

3、如上下聯有多個句子,則需要採用曾國藩說的「調馬蹄」手法。所謂調馬蹄,是從駢文學來的技巧,即各句末一字依照「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的順序,再長也是如此。

對聯從宋代開始流行,到明清兩代蔚成風氣。是中國古代從帝王將相到販夫走卒、從兒童到文人都喜愛的遊戲。宋代的對聯大多是單句五言、七言,就好像是絕句的一半,其格律也猶如半首絕句。

上面的兩個例子都是這種情況,尤其是孟昶的聯,上句「新年納餘慶」還用了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明代以後對聯越寫越長,到清代更出了無數「天下第一長聯」,互相比賽。

從孫髯翁180字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開始,到李善濟392字的四川青城山長聯。現在可查到的最高紀錄是清代鍾耘舫的江津臨江城樓長聯,1612字。

3樓:素顏以對時代

不論是句腳平仄還是句中平仄,均應遵循此規則。

平仄相諧,又稱平仄協調,狹義地說,是指對聯在音調上的兩大要求:平仄相對與平仄交替。廣義地說,也包含句腳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問題。

平仄相對,指上下聯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腳之間,要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即上聯是平聲,下聯就要是仄聲,反之亦然。對音步的安排有「一三**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為,實際上並不一定要求整個音步平仄相對,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對即可。所謂音步位,就是每個音步的末位字,這是決定整個音步性質的重點聲。

由於漢字的絕大多數音步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

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論,二四六分明」之說。

對聯基本原則:

字數相等,內容相關、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平仄相諧。

馬蹄韻(又叫馬蹄格),是以馬蹄行進規律為喻,對對聯格律的一般規律的總結,是對聯格律的最標準形式。

對聯,漢族的傳統文化之一,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

4樓:鍛鐵嵇康

三個關鍵部位從嚴

一、上、下聯的最後一

個字。上、下聯中最後一個字的要求應該嚴格。上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下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增」聲字,也就是仄起平收。例:

西望瑤池降王母(仄)

東來紫氣滿函關(平)——李鴻章

二、片語的最後一個字。

片語是中國文字,也是對聯文字的基本單位。片語大多是由兩個字組成,也有由三個字組成的。例:

書山有路勤為徑;

學海無涯苦作舟。

在這一副對聯裡,上聯的片語是:書山、有路、為徑;下聯的片語是:學海、無涯、作舟。

抓住片語的最後一個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徑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對。這裡除了徑和舟因為是上下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對就行,看,這副對聯是做到了這一點的。除了片語最後一個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請看書和學、有和無、為和作,有的是平對平,有的是平對仄。

三、長聯中每句的最後一個字。

長聯由很多的句子組成,每一句的最後一個字必須平仄相對,這實際上是擴充套件了的片語的要求。這一點我就不細說了。

綜上所述,歸納到一點,就是在節奏點上,平仄一定要嚴。

5樓:帖倫繆布凡

對聯很有講究,除字詞意工整相對外,還講究讀音的抑揚頓挫、琅琅上口。這就出來了平仄問題。

對對子如果忽視用詞的平仄,其他再好,仍會被行家笑話為「對聯盲」。其實對聯平仄很容易掌握。

一,什麼是平仄

平仄以普通話的四聲為標準。就是:陰[—]、陽[

/]為平,上[

ˇ]去[、]為仄。

二,基本規則簡說

最基本的規則:「平平仄仄兩兩交替」。漢語中雙音節詞佔很大比重,因此就有了兩兩交替的規則

。很多聯句套用了此規則。

上面說的「平平仄仄兩兩交替」是指上聯,那麼下聯呢?下聯相反即可,就是「仄仄平平兩兩交替」。記住,上下聯的平仄必須相反。

三,「平仄杆」規則(僅指上聯而言,下聯相反即可)。

第一種: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種: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此兩「平仄杆」極有用處,具體使用方法是:不管多少字的聯句,只要從上列任意一個「平仄杆」的最後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馬蹄韻規則。

對於只講句腳[句尾]平仄的,不管多少句的聯語,每一分句的句腳字只要從上列任意一個「平仄杆」的最後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馬蹄韻規則。

四,句中平仄規則舉例

舊(仄),新(平),詩癖(平仄),

畫痴(仄平),看水(仄仄),聽泉(平平),

獨生子(平平仄)

特種兵(仄仄平),

龍膽草(平仄仄),

馬蘭花(仄平平),四方來寶(仄平平仄),

八路進財(平仄仄平),

恩來立志(平平仄仄),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無錢請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詩格之一

百花開盛世(仄平平仄仄), 雙燕入農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變格。

八方盈正氣(平平平仄仄),

四化湧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詩格之二

六言句:

處處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語歡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鶯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躍龍騰向未來(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詩格之一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變格。

碧海紅霞輝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東風旭日蕩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律詩格之二

八言句以上多為拆分句,拆分後按每個分句的字數套用上述規則即可。不再舉例。

五,句腳平仄規則舉例

二句聯:

門闢九霄,仰步三天勝蹟;(平仄)

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仄平)

爆竹知人意,聲聲悅耳;(仄仄)

梅花曉天時,朵朵歡心。(平平)

三句聯:申奧功成,入世關通,一年好景蛇辭歲(平平仄)興邦業舉,富民旗展,萬里雄圖馬躍春(仄仄平)

勤廉並行,作風轉變,民安國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齊治,正氣弘揚,地久天長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聯:

九州風物,盪漾胸中,一任他海闊天空,鳶飛魚躍;(仄平平仄)

三晉溪山,奔騰眼底,合歸我松青柏翠,鳥語花香。(平仄仄平)

申奧揚眉,入世爭雄,足球圓夢,喜事樁樁強國力;(平平仄仄)

促農邁步,航天鬥豔,科技興邦,豐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聯以上以此類推,不再舉例。

6樓:元琪睿實鯨

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一)上下聯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應注意:上下聯尾字(聯腳)平仄應相反,並且上聯為仄,下聯為平;

片語末字或者節奏點上的字應平仄相反;長聯中上下聯每個分句的尾字(句腳)應平仄相反。

(二)上下聯各自句內平仄交替。當代聯家餘德泉等總結了一套「馬蹄韻」規則。簡單說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這樣一直下去,猶如馬蹄的節奏。

7樓:先生劉興華

對聯未解決平仄之問題:

因為包括楹聯學會的專家,及文化領域的教授,也還沒有深入系統地研究過 對聯 的多樣性和變化性。更無科學合理地解決平仄與詞性之間產生的矛盾,也無科學依據證明平仄與**感有必然聯絡。

古人傳下來的律詩對偶句,是以律加韻結合,使平仄交替起到有吟唱作用的目的;而此作用與譜曲也無關。

現今的對聯 1、不須押韻,2、不吟唱,3、古韻已不再為今韻擋道。4、律和韻並不是一回事,不要搞混淆了。5、對聯有很多種型別:

楹聯如春聯、各種意境抒情聯;另趣巧聯、機關聯等等。也有短聯與長聯之分,花樣繁多,包羅永珍,根本不是兩種平仄交替就能解決的。(特別是平仄與詞性之間的矛盾)。

關於平仄之爭,一直存在。

主張對聯按平仄上下聯以「馬蹄」式互替,它只是一種形式之格式。說它起到有什麼與「音韻」或「抑揚頓挫」的作用?是無科學依據的。

有人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切都要有規則,不按規則就不是對聯」?這種說法是片面的!

①無規矩不成方圓?那「五角星」既不是方也不是圓!「八角」、「扁豆」、「香蕉」既不是方也不是圓!難道「不方不圓」你就可以不讓它存在嗎?

②不按規則就不是對聯?那「規則」是人定的,並且《聯律通則》有六相,但其中存在不足和有違邏輯的條款是可以糾正和取消的。平仄這一相(項)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也有違邏輯概念的,對用「字、詞」有雙重標準之嫌。

如:(左右對上下。高對低。

大小對老少。美對醜,好對壞。東對西。

內對外。善對惡、等等,不可勝數);南對北可以,而東對西卻不行?冬對夏可以,而春對秋卻不行?!

這是什麼『神』邏輯?!「東方紅、太陽升。」這是經典的歌曲,怎麼就不能成為音律美了??

按照『平仄論』這是三平尾+三平尾!是大忌+大忌?!因為這音律不美!

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這如果你說:可以換字、換詞,那麼正是「雙重標準」。

正因為規則有瑕疵,所以,要忌這忌那掩蓋漏洞!溫室裡的嬰兒經不起風雨、經不起曝晒,所以要「忌」的條款就多了;健壯的**要「忌」的就少得多。就是這個道理。

不去認真研究此『相』,有與「自然詞」相悖的矛盾、與科學實踐不相符的標準『規則』去執行,是不可取的。不能有問題也不改正。尊重科學知識就得認真去研究,科學知識來不得半點虛偽。

按《聯律通則》運用詞性相同或相當、意思為正好相反、相對的自然「字、詞」,你偏偏要讓換?你不去質疑「聯律通則」有問題,反而強行讓人盲從,你還要懂一點科學與邏輯概念不?所以,聯律通則應該制定得更加科學合理才行,才能長久傳承。

這一『相』(項)有無皆可。

註明:此貼不針對任何人,只對《聯律通則》中的瑕疵 問題。

主張出句就是所謂的『聯句』才行?這也是片面的。出句可以是「聯」,也可以是「句」。

對聯並不應是單單以上下聯句一定要相關才是對聯!也並不是一定要上句是聯句的形式才行。對聯是一對,而不是一句的關係。

對聯可以包括所有對偶!包括上下不相干的無情對!對聯應該打破上下必須是所謂的有聯絡的才是對聯。

得分清它是什麼樣的內容,才能區分它對句該不該『聯』。有的內容必須要上下聯結合後,甚至得加橫批後才能作為對偶聯!它可以把無情對包括進來。

一副對聯你認為它沒有聯絡,別人可能認為它有聯絡。它只是人為設想而已。因為對聯內容有多樣性和變化性,不能只按一種想法就把其它的排在外。

說對聯 就別去扯古「韻」、今「韻」了!因為對聯無須押韻!更不要去扯有的「字」古今平仄兼有的,把韻與平仄字連在一起的古今之說,能證明它與詞性的矛盾嗎?不能。

改為以: 1、單字、單詞、片語、短語、成語、短句之落字腳為節奏點。

其句子結構上下聯須一致;即詞性一致(相同或相當)。句型一致。

2、上聯可用標點符號:(,;?!),中間分句可用:(,、)。

3、下聯根據上聯對句後使用恰當的標點符號。

4、如上聯為(單句),可用可不用標點符號;但下聯必須用標點符號。(以分清上下聯)。

以更加科學、邏輯合理的規則來傳承國粹,方顯我中華民族的智慧!

對聯平仄檢測,詩詞對聯平仄查詢,古今音平仄檢測,重字

對聯平仄的檢測就是根據對聯中字的音調來判斷對聯是否和韻。現在漢語 普通話 拼音方案中聲調有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和輕聲,符號分別用 表示 輕聲不標 陰平 陽平 是平聲 上聲 去聲 是仄聲。1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基本的只此兩種,其他都是加減 上聯 三槍爆頭...

什麼是「平仄對聯如何分上下聯,對聯的平仄是什麼 上下聯如何區分

平仄 p ngz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 升降 長短。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

對聯和古詩的平仄有什麼區別

對聯特點 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二,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 虛對虛,實對實 古代漢語的詞性分類與現代漢語不同 就是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名詞對名詞。三,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