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孫權形象與正史中的記載完全一致

2021-03-06 18:20:37 字數 4893 閱讀 3398

1樓:匿名使用者

孫權是三國時期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孫權的形象從真實的歷史人物記錄到有血有肉、豐滿的藝術形象刻畫,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時間跨度和流變歷程,其流變的軌跡也很完整,歷經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以陳壽《三國志》對孫權的記載為起點,裴松之對《三國志》所作注為補充,對孫權形象進行多角度的詮釋。在《三國志》中孫權是果敢仁智、善於用人的東吳首領形象,在裴注中增加了對其批判的內容;第二個階段是隋唐時期的孫權形象,正史中的孫權形象受史傳的影響,而在野史筆記和唐詩文中逐漸擺脫史傳的束縛,開始由歷史人物過渡到文學形象,這一時期也成為孫權形象流變的關鍵節點。

唐代詩文對孫權的評價以積極評價為主,到了晚唐時期對孫權的評價趨於邊緣化;第三個階段為宋元時期,宋詩文、宋元話本及元雜劇中對孫權的描寫及評價分化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宋詩文中對孫權形象的描寫以讚頌為主,表現了孫權英勇無敵,膽略超群的形象特點;另一個層面是在宋元話本及元雜劇中對孫權形象的描寫及評價延續隋唐時期否定和負面評價為主,突出表現出孫權優柔寡斷,性格懦弱膽小的形象特點;第四個階段是宋元時期,隨著明清**的發展,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及毛評本《三國演義》中孫權的形象趨於客觀,對孫權的形象評價也較為全面,同時簡要分析了孫權形象在各個歷史時期流變的原因及背景。

2樓:夢彌殤

三國演義中的孫權形象,與正史中的記載有出入。《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曆史,照顧到讀者希望瞭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醜化。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大帝,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 同年,曹操南下,劉備大敗,曹操佔了荊襄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

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黃蓋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

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戰後,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

魯肅單刀會後討回了三郡。後孫權出戰合淝,被張遼擊敗。217年,魏吳大戰於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

濡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祕密同盟,共伐關羽。

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關羽被帶到建業後,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

220年,曹丕代漢。孫權宣稱東吳是魏國的附庸,曹丕授予孫權九賜。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

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在彝陵火攻大破劉備。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

孫權與蜀漢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讓徐盛火攻破敵。

226年,曹丕病逝。孫權親自率軍攻打江夏,卻因太守文聘的堅守而敗。

229年,孫權稱帝,東吳政權正式成立。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稱帝后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丞相顧雍無故被殺,大將軍陸遜憂憤而卒。

在立太子方面,孫權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字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孫亮為太子,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孫權 - 簡明歷史傳記

吳國大帝。 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擊潰了曹操軍。

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他重視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發展造船業、連通臺灣、積極和印度等國外交、多次減免賦稅,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孫權 - 簡明演義傳記

孫權19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

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孫權的歷史評價

◆陳壽:「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劉備: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山陽公載記》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吳歷》

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15歲時隨史策征戰。18歲時孫策被刺身亡,孫權便代兄為江東統帥,在張昭、周瑜等人的輔助下,鞏固並發展了江東根據地。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

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

"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戰敗齊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於吳。

"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靜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

黃初二年(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

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週二十里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建立的建業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採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產。

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徵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將軍衛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臺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

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統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為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

太元二年(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孫權字仲謀,三國吳帝國的建立者,孫堅次子。聰明機智十四歲便隨兄長孫策轉戰,參與平定江東,孫策猝亡後,孫權接掌江東。再一代名將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戰勝曹操。

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北拒曹操,西抗劉備。為一代明主,孫權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剛,有勾踐之奇,這方面超過了曹操,劉備。

但稱帝后,變得剛愎自用,寵信小人,猜忌群臣,終給身後東吳留下禍根。

3樓:漂亮爸爸樸爾白

有出入。演義是**,對人物的刻畫多了很多藝術和文學成分

為什麼《三國演義》的扭曲了歷史中周瑜真正的形象?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是**,很多假的,正史上的周瑜比演義上的周瑜出色多了,而且人品非常高潔,什麼心胸狹窄完全是羅貫中為了抬高諸葛亮故意給周瑜潑汙水。

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巨集。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地位卻比自己高,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

《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就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時也能聽出曲中的謬誤,因此史書記載民謠雲:「曲有誤,周郎顧」、「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這是與周瑜有關的演義和正史不同的地方,其實諸葛亮在正史上只是個管後勤內政的,根本沒演義那麼厲害。

**《三國演義》為了美化演義第一主角諸葛亮,對周瑜這個傑出的一代名將作了大量的扭曲和貶低,以達到抬高諸葛亮的目的,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有———

1 諸葛三氣周瑜:周瑜氣量寬巨集根本不會被氣死,當時也並未注意過諸葛亮,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地位遠不及周瑜高,也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2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發生在曹操與孫權的濡須之戰,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借箭的是周瑜。

3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單純的政治婚姻。

4 智激周瑜:純粹捏造,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孫權正是聽了他的勸說才有了赤壁之戰。

5 借東風:虛構,諸葛亮並未參與赤壁之戰,赤壁乃周瑜一人之功。

6 荊州問題:正史上乃魯肅的聯劉抗曹計劃,把荊州暫時借給劉備讓劉備發展以便共同抵抗曹操,與諸葛亮和三氣周瑜無關,並且荊州借給劉備是周瑜去世之後的事情。

7 氣量狹小的周瑜:三氣周瑜純屬羅貫中為抬高諸葛亮而虛構,劉備評價周瑜「器量廣大」,程普評價周瑜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邁、蘇東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

1 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是指以良好的德行使人佩服。劉備雖然在機權幹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卻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操,並曾以此感化了刺殺他的刺客。劉備臨死前還以此來教育他的兒子劉禪,即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2 求田問舍 求田問舍出自 三國志 陳登傳 本意是指只知道購置房田產業,沒有...

三國演義中張飛人物形象分析,《三國演義》中張飛的性格特點及相關故事

在電覆視劇 三國演義 裡面,制張飛是屬於彪bai形大漢,濃眉大眼du的粗獷之人。但zhi是在史書上面,並dao沒有提到張飛的相貌。在三國裡面的張飛,有一段特別經典的描寫,那就是身高八尺,聲如巨雷等等。歷史上的張飛出身於書香門第,家族比較龐大,家產也很豐厚,屠宰行業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行業,不過三國演義把...

張遼在三國正史中的武力是很強的,三國演義中,張遼武力能排多少了?

按正史排 1關羽 2張飛 萬人之敵 當世虎臣,演義中再沒有人達到這個評價。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眾莫敢當,三國正史中只關羽一人。你說人家偷襲也好 僥倖也罷,反正陳壽就是這麼記載的。關張被魏蜀吳三方的人都給予最高評價,那麼無可厚非的1 2名 3許褚 拉牛飛石,武藝劍術高深,勇力絕人,虎侯之名天下稱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