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人物評價《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人物評價800字

2021-05-18 15:37:54 字數 5636 閱讀 7816

1樓:龍將無敵

優點:一、博學多思。當年躬耕南陽,閉門十年精讀經典,因而成為飽學之士;

二、找老婆不以外貌為依據。年輕瀟灑的諸葛亮,偏找了個其醜無比的黃阿醜。認才學不認相貌,天下男子有幾人做得到?

三、一個戰略理論家,一篇《隆中對》,分析天下大勢,非常透徹。

四、勇於承擔責任,如失街亭後,自貶**。

五、重視科學,,親自發明木牛流馬。

六、正確確定和執行少數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縱。

缺點:一:架空劉禪。

劉備死後,由於劉禪年幼,由諸葛亮執政。當劉禪長大**後,諸葛亮理應把大權移交給劉禪。但諸葛亮沒有這樣幹,而是把軍政大權進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更派人監視後主的一舉一動。令劉禪敢怒不敢言,劉禪想搶回大權,但滿朝都是諸葛亮的親信,只好信任宦官黃皓,造成千古遺憾。

二:窮兵黷武,禍國殃民。諸葛亮在執政期間,僅為完成「先主之心願」和他自己的「隆中對」的策略而不顧國力民力,六出祁山。

由於力量相差太遠,無法收復中原,反而令國家背上一個大包袱,並直接影響他的繼承人姜維,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養新人才。劉備死後,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養新的人才。原來的老後,造**才青黃不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可悲局面,駕駛了蜀國的滅亡。

四:壓抑,把擊原有優秀人才。劉備死後,很多優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趙雲老死贖中。而很多虛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處理內部矛盾不恰當。對內部將士之間的矛盾,諸葛亮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

劉備在世時,封關羽,趙雲,張飛,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時關羽不受。諸葛亮讓費詩拍關羽的馬屁,令關羽更加驕橫,為失荊州埋下禍根。對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同樣採用兩邊安撫的方法,使兩人矛盾無法**,為魏延z反埋下禍根。

六:不敢直言劉備過失,不敢勸阻劉備過錯。劉備調諸葛亮入川,授意留關羽守荊州。

諸葛亮明知關羽不可當大任而不讓趙雲代關羽守城,對失荊州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劉備東征東吳,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從軍,只負責後方建設,導致劉備兵敗,死於白帝城。劉備說:

「若法正在,安有此敗?」可見對諸葛亮失望至極。

七:錯誤選擇繼承人。諸葛亮將自己的繼承人定為只懂打仗的姜維。費煒等只是過渡人物。造成姜維執政後,不顧人民幸福和國力強弱,強行九伐中原而血本無歸,加速蜀國亡國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處理後事。在五丈原,諸葛亮臨終前將大權交給一介書生楊儀,而楊儀與宿將魏延有極大的矛盾。楊儀獲大權後剝奪魏延兵權,逼使魏延反亂,無人附和而逃亡,後被馬岱追殺,自毀長城。

九:對江東一味退讓,令江東得寸進尺,造成部下失和。難道僅為「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隆中對?

十:任人唯親。對街亭這樣的重地交給劉備臨終時一再叮嚀要小心的馬謖,不起用優秀人才如趙統,趙廣。

為實現「隆中對策」中的「圖取中原」的方略,連續實施了長達8年之久的5次北伐,次次都不克而還,終至積勞成疾,病亡五丈原。

一伐錯用將 街亭失守。二伐誤料敵 陳倉受挫。三伐拒納諫 首陽敗歸。四伐遭計謀 祁山無功。五伐心力瘁 五丈原病亡

2樓:匿名使用者

不用800,8個字足夠,經天緯地,鬼神不測

然後質問樓上的,諸葛亮評為武廟十哲,如果他不懂軍事,中國2023年下來幾個人敢說自己懂軍事?大英百科,世界公認最權威的百科,中**事百科,最對專業的百科,辭海…凡事權威書籍介紹諸葛亮的身份,都會寫上軍事家,外帶"著名"做修飾。

你覺得你比那些編書的人更權威嗎?你懂古代戰爭嗎?你領過兵嗎,上過戰場嗎?ok,我換個簡單的,你殺過人嗎?三國即便黃巾將也是刀口添血屍堆上滾過來的!

3樓:匿名使用者

奧利給呀,我也是來找素材

《三國演義》諸葛亮、趙雲人物賞析,各800字左右,別扯太多《三國志》

4樓:匿名使用者

曠古奇才—— 諸葛亮

——《三國演義》人物賞析 評價

常言道:「話三國,必談諸葛亮」。的確,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羅貫中在他身上花了不少筆墨。

如果說《三國演義》缺少了諸葛亮這一角色,恐怕其篇幅將會折半,其影響也不會那麼廣泛。羅貫中正是通過活靈活現地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通過「諸葛效應」,才能使其作品更廣泛流傳至今。

諸葛亮雖然不是**一開頭就出場的人物,但自第三十六回「無直走馬薦諸葛」後,一直到第一百零四回「將星隕落,諸葛合歸西天」,幾乎回回都出現諸葛亮的身影,並在其間扮演重要角色。諸葛亮無疑是一個奇才,他才高八斗,智慧過人,而且清淡傲世,不畏強權,更可貴的是———自從他出山助劉備後,一直為漢室出謀獻策,出生入死,鞠躬盡瘁,可謂一代忠臣。

首先,諸葛亮才高八斗。雖然他隱居南陽,但年少時博覽全書,上知天文,下曉地下,無所不能,司馬微薦諸葛亮時說道:「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可見其才。

而在第四十三回的「舌戰群儒」中,更顯出諸葛亮廣博而精深的才學。為達到吳蜀聯合抗魏,諸葛亮以弔喪為由孤身前往東吳,而東吳的各名士對初出茅廬的諸葛亮根本不放在眼裡,在交談中專挑諸葛亮的難,而諸葛亮憑藉自己的才能與東吳名士大戰一場,最後東吳名士各個都拜倒在了諸葛亮的口舌之下。還有,「赤壁之戰」前,周瑜為害諸葛亮,便限他三天造十萬枚箭,這明顯是不可能的,但諸葛亮偏偏想到了「草船射箭」,到期時得了十萬餘枝箭,這與他能識天文,預知有大霧分不開的。

總之,《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懷有大才,並且這是他擁用智慧和傲世的資本。

其次,諸葛亮智慧過人,無所能比,諸葛亮就是憑藉他智慧過人的優勢,在他一生的指揮作戰中幾乎百戰百勝,為劉備創了基業。

對於諸葛亮的智,**描述得可謂淋漓盡致,最先體現諸葛亮智慧,也是諸葛亮幫助劉備成就大業的關鍵的,就是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隱居南陽,而對於天下事卻能瞭如指掌。他對當時的天下形勢向劉備作出分析,**和決策,並以此作為生存和發展的戰略方針,扭轉危機,由弱變強,與魏吳分庭抗禮終成三分天下。

諸葛亮「隆中對」的種種**也都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通過自己的智慧考慮,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形式後,便出山效忠劉備,在他為劉備爭天下的過程中,體現其超凡的智慧。從「博望 城火攻李典」,「火燒新野拒曹軍」,到「智激周瑜」,「智處華容」,「智取漢中」再到穩定漢中,出師南征和兩次出師伐魏。

其中最為典型的是南征中「七擒孟獲」和第二次北伐「造木流馬」更是其智慧最集中的體現。

徐庶讚歎諸葛亮時說:「此人有經 天緯地之才,出神鬼沒守計」,而諸葛亮在今早已成為智慧原化身,聰明的代名詞。

第三,諸葛亮不畏權勢,有膽識,先主劉備去逝後,諸葛亮便輔佐後主。就在劉備剛去世,後主即位之時,魏國調五路大軍來攻漢中,後主及文武百官,無不驚慌,而諸葛亮卻託病不出朝。百官來臨相府,他都不願出,直至後主親往,他才講了自己的退兵之策,這難說他是高慢 。

在我看來,這是他冒極大的危險向後主表示:自己是國父,凡事不能都召喚了事,要像先主當年一樣不拘下士。如果說以上體現諸葛亮不畏強權,那麼他敢於讓關、張、趙等立軍今狀去取城,就體驗他的膽識。

第四,諸葛亮清淡傲世,胸容天下,氣吞山河。諸葛亮隱居南陽時,的確顯出一幅傲世的態度,他曾為自己寫詩「專待春雷驚夢迴,一聲長嘯安天下」,「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得天時」……,而且當劉備第三次來顧草廬時,他卻高臥不起,總帶有幾分傲氣,這或許是隱士特有的氣勢。

諸葛亮一生從未有過享受榮華富貴之時,永遠是保持那種飄然清淡的神仙之氣。「清靜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一句詩就掛在他的大門之上,可見其清淡之氣。除此之外,諸葛亮氣量很大,體現天當他初出草廬用兵時,關、張對他不信任,而他毫無在乎,最後以事實來服關、張兩將。

第五,諸葛亮忠心耿耿,乃是一代忠臣也。在這一點上,是沒有人能比得上的。自他答應劉備為他將效力劉之日起,他就一直是為蜀國效力,無論處在什麼環境之下,他的忠心永遠穩如泰山,不可動搖。

第四十四回中,周瑜請諸葛亮之兄諸葛瑾勸他歸順樂吳,總比屈身子劉備之下強。不料,諸葛亮心已鐵心跟劉備。他反倒說:

「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義也。弟與兄皆漢人。今劉皇叔乃漢室之胃,兄若能去東吳,而弟……倒不如兄與弟共效忠劉皇叔。

」諸葛瑾見如此,只得辭去。

諸葛亮的忠耿集中表現在輔佐後主上。先主一去,後主登基,而後主毫無一點治國之能,整個蜀國的社稷都壓在諸葛亮的身上,而他也無怨無悔。為恢復中原,他兩次上表後主,決心出師伐魏,其言可謂感人肺腑。

正如後人所言:「讀完《出師表》不哭者不是忠臣也!」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讚歎其功業時也透出幾分感慨和嘆惜。他前半生的豐功偉業定會流芳百世,不過他誤用馬謖以至第一次出師戰敗,寓居漢中,這也給後人留下深刻的思考。還有當他第二次出師大獲全勝時,將星失位,危在旦夕;他想讓星延壽,但天意已定,最終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工,英雄淚滿襟」。

實在令人感嘆。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集才、智、膽、忠於一身,是**中最為成功的人物之一。最後,可引一古風再對諸葛亮做一次總結:

風之為物,生於無形;飄忽不定,無孔不入。或柔入懷,消署送爽;或冷冽勁急,透骨生寒。可高舉於天,橫空萬里;可俯掠於地,細緻入微。

可掀驚濤以擊浪,可助火勢以燎原;可送風帆於江海,可挾冰霜於長天。倏然而起,倏然而滅,有鬼神莫測之機。

趙雲人物賞析

趙雲開始跟隨公孫瓚征討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張山飾),後投靠劉備,當陽長阪惡戰,趙雲七進七出,殺得曹軍聞風喪膽。保護劉禪和甘夫人安全脫險。劉備入西川,趙雲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作為援軍,為平定益州做出了貢獻。

劉備死後,趙雲跟隨諸葛亮北伐,子龍單騎退追兵。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在演義中,趙雲英武瀟灑,武力超群,數次成為孤膽英雄,被劉備贊為「一身都是膽」,是深受我國民眾喜愛的**人物之一。

趙雲開始跟隨公孫瓚征討,後投靠劉備,當陽長阪惡戰,趙雲幾進幾齣,殺得曹軍聞風喪膽。保護劉禪和甘夫人安全脫險。劉備入西川,趙雲隨諸葛亮、張飛等人沿江而上作為援軍,為平定益州做出了貢獻。

劉備死後,趙雲跟隨諸葛亮北伐,子龍單騎退追兵。為蜀漢立下赫赫戰功。在演義中,趙雲英武瀟灑,武力超群,數次成為孤膽英雄,被劉備贊為「一身都是膽」,是深受我國民眾喜愛的**人物之一。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以一個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的英氣少年形象出場。他一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丑大戰,救了公孫瓚,曾和多名三國名將對戰,衝鋒陷陣未嘗敗績,長阪坡救阿斗時,連續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智取桂陽時,更是展現了他過人的機智和出眾的謀略。

隨諸葛亮弔祭周瑜時,因趙雲帶劍相隨,吳將無人敢動諸葛亮。漢水救黃忠時,讓魏國名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劉備去世之後,曹魏五路犯蜀,趙雲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

七十幾歲時仍為蜀軍前鋒,陣前力斬被作者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

《三國演義》中劉備為漢中王時封趙雲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五位將軍為蜀漢的「五虎上將」,五虎將之名因此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國勇將代名詞。而趙雲又有許多機智應變、忠君為民的出色表現,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其形象是文武雙全、近乎完美無缺的。

《三國演義》有贊趙雲詩曰:

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衝開長阪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應得顯神威。

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昔日戰長阪,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並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張。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留百世芳。

古風一篇

當年玄德走江陵,路次當陽少甲兵。

忽被曹瞞驅鐵騎,軍民打落盡逃生。

趙雲獨仗英雄氣,捨命渾如落葉輕。

槍攪垓心蛇動盪,馬衝陣勢虎飛騰。

懷中抱定西川主,紫霧紅光射眼明。

斬將奪旗世罕比,擎天保駕功業成。

我來少歇長阪下,斑斑沙草血猶腥。

子龍子龍在何處?仰天長問三兩聲。

全忠全義真稱羨,永遠標題翰墨青。

子龍渾身都是膽是最能形容趙雲的一句話

對《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人物評價

我眼中的諸葛亮 由孔明的 三哭 談起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 人和者,得天下也。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三國演義》當中的諸葛亮有什麼特點??

三國演義 總成過往傳奇 野史 戲曲 地方世代說法 被官史避畏說法 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 三國志 中的諸葛亮很不一樣,而且事蹟亦有所出入,如火燒博望與新野,諸葛亮尚未出仕劉備 三顧茅廬 七擒孟獲 六出祁山 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 一 四次出祁山 等都經過誇張和劇情...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故事名稱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精彩故事簡短

1 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捲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2 舌戰群儒 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併吞江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