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藍色青椒
沒有什麼傳統文化沒有被吸收,中國的文化長久以來都是各家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中國武術取其中之一,必然會吸收了別的傳統文化,何況中國武術多種流派。
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創造、逐漸形成的一個運動專案。武術屬於中國傳統的技擊術。從廣義上講,武術不僅是一個運動專案,而且是一項民族體育,是中國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一宗寶貴文化遺產。
在原始社會,獸多人少,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嚴酷鬥爭中,人們自然產生了拳打腳踢、指抓掌擊、跳躍翻滾一類的初級攻防手段。後來又逐漸學會了製造和使用石制或木製的工具作為**,並且產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鬥捕殺技能,這便是武術的萌芽。
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尖狀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末期,則出現了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和骨制的魚叉、箭鏃,甚至還有銅鉞、銅斧等。這些原始生產工具和**,後來大部分成了武術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矛,凡是能用於捕鬥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鬥的**。據史籍記載,大禹時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
後來,禹停止進攻,讓士兵持斧和盾進行操練,請三苗部族的人**這種「千戚舞」以顯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從此臣服。這是原始社會一次盛大的武術自衛演練。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從歷史上看,有不少歸屬武術類的名稱,春秋戰國時稱「技擊」兵技巧一類);漢代出現了「武藝」一詞,並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選》中「偃閉武術」(當時泛指軍事)的「武術」一詞;**時稱「國術」: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武術」一詞。
2樓:願世界忘記我
中國武術文化略述
這個題目乍聽起來,似乎有些不著邊際,空洞得很。我下面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一、從武術作用看,練武能提高人的基本素質。古代人最講究「文武雙全」,故有俗語:有武無文則蠻,有文無武則弱。
實際上,我們現代人也一樣講究,誰不想「文武」雙全?!至於全得了全不了,那是另一回事。練武不但能增進人的體格,更重要的,通過練武能改善人的精神面貌,塑造出勇敢剛強的品格。
平時我們聊起武術話題時,很自然地會說到我們少林寺的武術。但我一直來就反對「少林武術」這一提法,應該叫「少林功夫」。我提倡「武術禪」,就是為了強調這一點。
「功夫」一詞是我們佛教專用名詞,我們禪宗的修行成果,就叫做「功夫」,比如,坐禪、參話頭,我們就叫「做功夫」。做「功夫」的目的,是為了開悟成佛,超凡入聖,徹底改變人的品質。少林寺是禪宗祖庭,少林僧人習武,是一種修行,所以又叫「禪武」,「禪武合一」。
當然,並不是所有習少林功夫的人都在修行,都在「做功夫」,甚至,即使少林寺僧人習武,也不一定都在「做功夫」,關鍵在於是否懷著一顆修禪心。我們不能要求,也無法要求所有習武者都以修禪的態度去習武。但有一點很重要,習武的動機對習武的後果影響至大,這就是武德。
特別是武術大師,沒有一個不重視武德的,他們總是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武德,因為,好的習武動機,將培養出好的品格;壞的習武動機,最終只會產生出惡棍。對此,習武者和教習者,都不可不慎。
關於武術的作用,目前武術界還存在著很大誤區,都過分強調了武術與戰爭和械鬥的關係。現在大家開始明白並接受武術不大適應於戰爭的觀點,因為戰爭是群體對抗,不是一對一捉對廝打。當然,有武術基礎的戰士肯定有利於戰鬥,但武術並不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重要因素。
武術是攻擊、防衛的技術,這不會錯。武術的發展,與械鬥有很大關係,但並不是必然的關係。會武術的會發生械鬥,不會武術的也會發生械鬥。
我反對將武術與械鬥直接掛起鉤來,武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一把刀子,可以用於**,亦可以用來切菜,但問題不能停留在這兒,最根本的在於,我們要拋開刀子是用於**,還是用來切菜,我們追求的是,刀子必須要鋒利,必須是一把高質量的刀子。所以,武術的根本,是與人的素質有關,與人的強健體能、勇敢品格有關,而不是與械鬥有關,與戰爭有關。
二、從武術內容看,武術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並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環境裡發展、完善,所以,武術也必定充分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並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徵。這與中醫的產生和形成道理一樣,中醫也具備並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武術與中醫息息相通,互為滲透,武術中的傷科,就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裡的陰陽五行、穴位經絡、子午流注等等思想,同樣貫穿在武術體系中。所以,無論從拳理,到具體動作,甚至名稱,都很容易並強烈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比如太極拳、八卦拳,其拳理就是從陰陽八卦思想中直接生發出來的。
實際上,中國所有武術都講究陰陽變化。故拳家常說:能動能靜,拳道之聖。
所謂「能動能靜」,講的就是陰陽變化。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少林功夫基本特點:進退一條線,拳打臥牛之地,非曲非直,剛柔相濟。
講究的都是陰陽變化,甚至在「一條線」裡求變化,在「臥牛之地」求變化。現在一說起陰陽變化,大家便以為是道家專利,這是誤解。陰陽變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思想,不僅道家講,儒家也講;甚至我們佛教也講。
我們禪宗的曹洞宗,就講「偏正互回」,「君臣五位」,不僅吸收了陰陽思想,還結合了五行八卦。當然,我們少林功夫作為佛門方便,更有自身獨特之處,包含著豐富深奧的佛教思想。其他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變化莫測,隨心所欲;但少林功夫是以禪入武,身心兩修,追求的是悟道解脫,成就的是「不動心」。
內心解脫了,就什麼都不怕了,連死都不怕了,武術就不在話下了。故少林拳譜上說:「蓋以外功之修練,乃肉體筋骨之事;而內功之修練,實性命精神所皈依。
離而二之,則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則為神功極致。」從以上簡單的列舉,我們已不難看到武術所包含的豐富的文化內容。中國武術號稱博大精深,就是因為中國武術包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思想。
三、從武術歷史看,武術的產生和發展,是和中華民族的歷史融合在一起的。和國外武術相比,中國武術的發達程度和獨特面貌,實與我國戰亂頻繁、多災多難的特殊歷史有關;武術從一個側面,反映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一個縮影,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少林功夫為例,少林功夫就與少林寺歷史息息相關,比如:
隋末,少林寺為山賊所佔,僧眾拒之;唐初,少林寺僧人捉王仁則歸唐有功,封地加爵;北宋末,又參加「尊勝隊」積極抗金;元末,紅巾軍襲少林,遭僧眾阻擊,緊那羅王傳說即出於此;至於明朝嘉靖年間,少林僧應詔抗倭,英勇壯烈,可歌可泣,更是婦孺皆知;清末民初,嵩山地區山匪蜂起,少林寺僧人成立保衛團,清剿山匪,靖安一方;以上都是有史可查的事實。至於筆記、**、影視等等宣揚的有關少林傳奇故事,我們就不說了。今天,少林功夫在國際國內影響所及,只要來少林寺看看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習武熱情,看看少林寺碑林裡全世界武術團體和少林**所立的大大小小的朝聖拜祖碑,以及少林功夫在全世界巡迴訪問表演受歡迎程度,兩年一度的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等等,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現在舉的還只是少林功夫的例子,而中國武術更是門派繁多,數不勝數,這在世界武術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據統計,全國目前自成體系的拳種達三百多種。它們共同構成了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中國武術文化。中國武術沉積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抗爭的精神,非常直觀地表達著中華民族的心理和理想,具有很強的民族心理認同功能。
我們想一想就明白,世上有多少人在讀金庸武俠**,又有多少人在看武打影視。中國武術業已成為跨國界、跨民族,甚至跨信仰的文化現象,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圈,這在海外華人生活區表現得非常明顯。實際上,中國武術早已脫離了簡單的拳腳狀態,發展成為獨特的民俗文化,併發揮著獨特文化功能。
四、從武術含義看,武術一詞在古書中偶有所見,但絕不是現代人所說的武術。古書中的武術意為「武之術」,包括術、技、理、意、道等含義,即為廣義的功夫。「武術」被作專用詞普遍使用,是一九四九年之後的事,**期間稱作國術。
從內容及含義而言,武術一詞代替不了功夫。應該說武術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武術與武道兩部分或兩個層次。
從修而言,武術修人,武道修道。武術能強身健體,增強人的意志,讓人勇敢、堅強、充滿活力;但也只限於此。武道能讓武術昇華到道的境界,即天地人生之大道,在少林功夫中即為包容宇宙人生智慧之禪道。
從用而言,武術是治人的,而武道可治國、治軍,即從二人交鋒昇華到兩軍作戰。規模不同,道理如一。算你功夫再好,能一敵十;若遇百人如何?
能一敵百,若遇千人、萬人又如何?如能修悟武學、武道,則能運籌幃幄,以少勝多,「治大國如烹小魚」。現代人提到武術,就想起國家規定套路,也就是「樣板武術」。
在少林功夫中,除武道禪道之外,功夫有四部分,即基本功、套路、技擊、功夫。樣板武術是在基本功和套路方面多加了幾個騰空和旋轉動作,僅此而已。至於技擊、功夫、武學、武道就不言而喻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傳統功夫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
以上我從四個方面論述了中國武術的文化性質,目的是為了提醒大家,中國武術是歷史老人留給我們的豐厚饋贈,是由一代又一代的祖宗們心血凝結而成,不是短期的商業炒作行為所能達到,所以,我們要加倍地珍惜它!體育競技比賽,只是武術的「小道」;重視文化功能,才是武術的「大道」!
由此反觀我們對於武術文化的態度和政策,我覺得整體來說,我們對武術文化理解和重視都是很不夠,甚至是有失偏頗。這裡特別要指出的是,**管理全國武術的體制與目前武術的發展狀況,是很不相稱的。**這套管理體制,建立於建國初期,形成於文革期間,與當時的整個國家體制及武術界發展水平可能是適應的;但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國武術有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武術管理體制卻仍然是文革期間的一套,仍然抱著單一的「樣板武術」,仍然實行死板的量化的體育競賽制度及其標準。
令人想起文革時期的「樣板戲」。「樣板武術」會扼殺豐富多彩的地方武術,就像「樣板戲」會扼殺地方戲曲一樣。衡量武術高低好壞的標準,不是踢得多高,旋轉多少圈,武術不是單項性競技,而是綜合性的運動。
武術比賽追求踢得高、旋轉圈數多,實際上是違反武術最基本原則的。如果單方面比,武術一錢不值,練武者力氣再大,比不過舉重;跳得再好,比不過跳高跳遠;樁步再穩,比不過自由體操;平衡度再好比不過雜技。但武術將這些聚到一塊,注它以功夫之生命,則神奇入化,無與倫比了。
這就是中國傳統武術。武術最基本原則是身體力量運用是否得當,並達到最佳效果,外在動作的美觀不美觀是次要的。反過來說,如果身體力量運用得當,並達到最大效果,其外在的動作必然也是美觀的。
衡量武術,必須以內行人眼光為準,不能以外行人眼光為準。少林功夫原有一條規矩,叫「踢不過膝」。若用國家現行標準來衡量,少林功夫便成了「次品」。
現在學習少林功夫的人,由於受外界影響,踢得高了,轉圈也多了,當然,並不是說踢高轉多就不好,吸收外界長處是應該的,也是值得提倡的,但不能隨便扔掉老規矩,前人訂下老規矩,肯定有它的道理在,如果沒弄清老規矩的道理,就扔掉老規矩,那是很盲目的做法。現在青少年習武為了迎合現有體制比賽規則,不再重視和珍惜傳統武術,專習「樣板武術」。表面上看起來,全社會習武者多起來了,熱鬧得很,但整體的武術水平下降是顯然的。
少林寺習武僧人遵守戒律,不參予社會上的各種比賽,對儲存傳統的少林功夫作出了特殊貢獻。但世風所侵,損害亦大。當然,這種情形不只發生在今天,在古代亦有。
據史載,在明代,少林寺亦發生過類似情形,一代名將俞大猷訪問少林寺,觀少林武僧演武后,謂「真訣皆失」。我說這個故事,希望大家以此為鑑,並以大文化的眼光,推動中國武術事業的健康發展和光大。 2023年5月24日於少林寺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繃問了,誰有時間去幫你寫作文啊,還不如自己查查資料 東拼西湊一下就出來了 歡迎您來儒鴻書院跨文化交際管理師培訓班學習國學 南華工商學院哪個專業的啊?不用考試了!就5分?給30分我包你滿意!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部分 儒釋道醫!中華傳統文化是指 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 糖葫蘆
說起冰糖葫蘆就會想起那首歌 都說冰糖葫蘆兒酸,酸裡面它透著甜。都說冰糖葫蘆兒甜,甜裡面它透著那酸 冰糖葫蘆,酸甜可口,不僅好吃,而且十分好看,紅紅的山楂按個頭排列在竹籤子上,外面還裹著晶瑩剔透的糖稀,真是惹人喜愛。早些年在春節的廟會上,還時常看見串得長長的糖葫蘆,最頂上還貼著一面小彩旗,一串足有幾十...
中國傳統文化對聯,中國傳統文化之對聯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 布上或刻在竹子 木頭 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對聯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瑰寶。對聯的種類約分為春聯 喜聯 壽聯 輓聯 裝飾聯 行業聯 交際聯和雜聯 包括諧趣聯.等。對聯文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