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在聯絡。根據「三綱」和「八目」之間的聯絡而總結出「六證」。
(1)六證:止、定、靜、安、慮、得。
(2)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
三綱八目學說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學派的對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對人的教育,一個人的修養是成就事業大小的衡量標準,並且對一個人要成就如何的事業,走什麼樣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導。
2樓:匿名使用者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中的三綱八目是什麼?
3樓:仍然空空如也
《大學》中的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春秋曾子的《大學》中關於三綱八目的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白話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德行,在於關愛人民,在於達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達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後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節,凡事都有終端有始端,知道了它們的先後次序,就與《大學》的宗旨相差不遠了。
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事理。**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4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三綱,是指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 生進修。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內在聯絡。根據「三綱」和「八目」之間的聯絡而總結出「六證」。
(1)六證:止、定、靜、安、慮、得。
(2)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
三綱八目學說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學派的對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對人的教育,一個人的修養是成就事業大小的衡量標準,並且對一個人要成就如何的事業,走什麼樣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導。
5樓:弗蘭愛貝爾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
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裡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
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於培養目標和方法,《大學》反覆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
怎樣理解《大學之道》中的三綱八目?
6樓:匿名使用者
三綱八目學說體現了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學派的對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對人的教育,總結出了一個人的修養(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綜合素質)是成就事業大小的衡量標準,並且對一個人要成就如何的事業,走什麼樣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導。正是這種思想造就了中國後世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輝思想。
如何理解《大學》三綱八目的人生追求?
7樓:代做微網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針對三綱從中的「親民」一項,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從來都有不同的解釋
程朱理學認為,這裡的「親」作「新」講,是帶領人民革除舊習,更化改制的意思。
陸王心學認為,這裡的「親」就是指「親近」講。
我比較同意陸王心學的說法,因為放在三綱的語境中看,可以翻譯成,明白和發揚光明的道德,親近人民,行善無止境。這樣更通順。
而先秦的儒學,還是以周禮為最高目標,怎麼會倡導更化改制呢?
儒學到了宋明,分成了兩個大流派,和數個小流派。
我最近在看關於宋明時期儒學發展的書
最大的流派是程朱理學,這是官學,由官方支援和認可的一個流派
其次是陸王心學,與傳統的知難行易和知易行難不同,王陽明在陸象山的理論基礎上又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講究的是知行合一!
這個話題說起來太大,足夠寫一百萬字的書了,點到即止。
八目坦率的說,今年經過對一些書的閱讀,我開始更加理解和仰慕八目的這個境界
從儒學的最初發展來講
當時的人學習,就是為了當官,治國平天下
於是,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門下,肯定集中了很多人,三教九流,不一而足。
大家都想著治國平天下,但是往往很多人都失敗了
於是先賢們開始思索,怎麼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物
這八目,就是他們總結出來的一個學習和工作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其實這對我現在的生活來講 還是有極大的借鑑意義的
以上只是某老師講的課中的一段,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求採納
8樓:匿名使用者
不要聽他們扯淡,除了自己好好學習專業課外,還有注重內心修煉。
《大學》中的三綱八目是什麼?
9樓:林憶喬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詳情參考
10樓:為正義而奮鬥者
《大學》中的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則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綱八目"是什麼
11樓:七情保溫杯
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出自《禮記·大學·三綱八目的追求》。
原文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譯: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 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 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 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 了這本末始終的啟發,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 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 意念才能真誠;
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 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 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三綱八目 語出《大學》
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大學》「三綱領」。
所謂「明明德」,就是發揚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賦的光明道德。所謂「在親民」,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這裡的「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
所謂「止於至善」,就是要求達到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標。
《大學》還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於培養目標和方法,《大學》反覆強調的是個人的道德修養。
三綱八目是什麼《大學》中的三綱八目是什麼?
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是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出自 禮記 大學 三綱八目的追求 原文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 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 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三綱五常」是什麼時期的禮儀準則,三綱五常是什麼,具體內容都有哪些?
三綱 五常兩詞,出自於西漢董仲舒的 春秋繁露 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 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期的孔子。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意見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教育思想至今,中國二千餘年的傳統文化都是圍繞儒家 三綱五常 而來,領導者通過 三綱五常 來規範社會道德使社會各階層安居樂業。人們遵守道義,而不是...
什麼是五倫,十義,四維,八德,三達德,三綱五常
五倫 抄古代漢族的五種人倫關 系和襲言行準則。即古 bai人所謂君臣du 父子 兄弟zhi 夫婦 朋友dao五種人倫關係。用忠 孝 悌 忍 善為 五倫 關係準則 十義 1 三字經 中對十義的說法是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 2 禮記 禮運 裡。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