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希望對你有幫助制度特點: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彙於丞相,或最後請皇帝裁決。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結構從秦朝一直沿用到兩晉,直至隋文帝創三省六部制。從三省六部制的結構上來看,也無處不有著三公九卿制結構的影子。此後,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廢掉中書省、尚書省及門下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國封建歷史中的**官制**制度才算壽終正寢。
三公九卿這一制度沿用約達800年,並從結構上影響三省六部制,並左右中國封建**官制約達700年。可以說,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公九卿制度雖在結構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間,官職的名稱及權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結構卻一直在變動之中。並且,制度之外其他**機構的出現也衝擊了三公九卿制。
漢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為「太常」;「衛尉」改為「中大夫令」;「廷尉」為「大理」;「典客」為「大行令」;「治粟內史」為「太農令」,武帝時改為大司農。武帝時改「大行令」為「大鴻臚」,「郎中令」改為「光祿勳」。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職能,至於動機可能是語言變遷而尋求官名的準確。無獨有偶,三公的名稱也有比較大的變化。漢武帝更「太尉」為「大司馬」,漢成帝時更「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漢哀帝時「丞相」更為「大司徒」。
以上更名在現在我們看來似乎是更名,其實在當時並非是更名,而是另有原因。
比如,大司馬一職,原是霍去病和衛青討伐匈奴,帶去的馬匹有十四萬,但至班師入塞之時卻不到三萬匹,所以任兩人同為大司馬。而原來的太尉田蚡被太皇太后竇氏下令免官,太尉之職從此長期空缺。再加上,霍去病何衛青二人長期對匈奴作戰,手下兵將極多,久而久之,太尉的職權就逐漸轉移到大司馬。
另外,應當瞭解,太尉其實在漢初是不常設的。太尉一職的或置或廢,大都與征伐或時局有關。如漢文帝三年,罷太尉官,歸屬丞相,這年五月就是由灌嬰率軍還擊匈奴的入侵。
景帝時,太尉職銜也只恢復了4年。以此為背景來看,大司馬替代太尉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的。
漢武帝時改革了**官制,把****分為分為外朝官、內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內朝官,或稱中朝官,包括大司馬和左、右、前、後將軍,尚書,以及侍中、散騎、諸吏、諸郎、博士等。
所謂內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專任行政職務的,與行政性質的正規官稱的外朝官相對而言的。
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級最低,職能也比較模糊,一方面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內廷的差遣。
在漢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制實際已有近代君主立憲的影子。丞相為主要的治國大臣,丞相府中有個百官朝會殿,皇帝有時也親臨朝會殿與丞相商議國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議,然後領銜上奏。而日本由首相對天皇負責,天皇聽政則在一千多年後的「明治維新」時期才有此景象。
但與此君主立憲制中不同的是,西漢的大司馬依然對皇帝負責,軍隊依然為皇帝私人所有,而非國家。
孝武皇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權重,連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並遣使送藥;丞相死後,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並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西漢,皇帝與丞相的衝突在武帝時達到高峰,本來漢武帝對田蚡言聽計從,但田蚡得寸進尺。
《資治通鑑》記載:田蚡每次上朝奏事,奏著談上大半天,他推薦人作官,有的位居二千石,把皇上的權利都奪了去(任命官吏是皇帝的權利),皇帝就對他說:「你任命完了沒有?
我也打算任命官吏。」 田蚡曾請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撥給她以擴建私宅,武帝發怒:「你為什麼不乾脆要武庫」從此之後田蚡才稍稍收斂。
由於丞相權位太重,威脅了皇權,皇帝很不放心,所以自武帝以後,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尚書檯(令),從此之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雖然都是政權的負責人,但實際權利已向尚書檯。丞相有過失,由尚書問狀**。
相對於秦朝,三公之中職能變化最大的當屬御史大夫了,漢文帝時下詔:「制詔御史,其除肉刑。」從此,御史大夫成為全國最高的法官和監察官。哀帝時又把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再也不當法官了。
西漢時的**官制改革集中在漢武帝時期。這次改革始於與太皇太后對抗時期,是以政治鬥爭為目的變革,是被稱史家稱為「大一統」一攬子改革的一部分。漢武帝的改革從根本上加強了**集權,突出了皇權,削弱了(丞)相權,把****分為內外朝更加強了**機構的皇帝服務職能。
至此之後,除前文所述哀帝,成帝對御史大夫和丞相的名稱變更外,再無值得一談之事。
2樓:匿名使用者
三公九卿他們職責上互不相屬,互相牽制,從而造成分權和制衡,所以他們最終還是要聽命於皇帝。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的**官制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議所制,以皇帝為尊,下有三公,分別為太尉,管理軍事;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公九卿制的特點 **設「三公」諸卿,構成****,他們都聽命於皇帝。
5樓:匿名使用者
秦朝三公九卿的特點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特點為: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2.分工明確,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權重
4.新的較完備的官僚制度。
5皇帝擁有最終決策權。
可簡單參考三公九卿的職責:
三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太尉,管理軍事;
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分別為: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
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
衛尉,負責皇宮守衛;
太僕,負責皇帝車馬;
少府,負責皇帝財政;
廷尉,負責司法;
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務;
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
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秦朝三公九卿的特點
7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特點為: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2.分工明確,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權重
4.新的較完備的官僚制度。
5皇帝擁有最終決策權。
可簡單參考三公九卿的職責:
三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太尉,管理軍事;
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分別為: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
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
衛尉,負責皇宮守衛;
太僕,負責皇帝車馬;
少府,負責皇帝財政;
廷尉,負責司法;
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務;
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
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8樓:匿名使用者
封建**。三公分別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歸丞相管。
9樓:飛刀問情仙劍問
三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太尉,管理軍事;
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分: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
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
衛尉,負責皇宮守衛;
太僕,負責皇帝車馬;
少府,負責皇帝財政;
廷尉,負責司法;
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務;
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
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10樓:妖夭
其實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都是相互制衡的,基本不會出現一人獨大的情況
其他的近乎是廢話
11樓:梧桐樹
除了樓上的回答外還有:體現了法家思想(法,術,勢)
以皇權為中心
體現了家天下.
秦朝三公九卿有什麼特點?
12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特點為: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2.分工明確,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權重
4.新的較完備的官僚制度。
5皇帝擁有最終決策權。
可簡單參考三公九卿的職責:
三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太尉,管理軍事;
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
九卿分別為: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
郎中令,負責皇帝禁衛;
衛尉,負責皇宮守衛;
太僕,負責皇帝車馬;
少府,負責皇帝財政;
廷尉,負責司法;
典客,負責外交和內部少數民族事務;
治粟內史,負責糧食和財政;
宗正,負責皇室事務。
概括三公九卿制的特點
13樓:loving在錦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2、分工明確,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權重
4、新的較完備的官僚體制
...我們老師上課講的。
14樓:諸葛王超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處理日常事務。大事總彙於丞相,或最後請皇帝裁決。
三公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輔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軍事的最**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掌管圖書祕籍,同時監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書;監御史,**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設九卿,作為**行政機關分掌具體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三公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個官職的合稱。西漢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或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
西漢初承秦制輔佐皇帝治國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軍事長官太尉,但不常置。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
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集權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權力。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輔政,以後享權重臣如張安世、史高、王鳳等人,都居大司馬大將軍之位。於是大司馬權越丞相之上。
成帝綏和元年(前8),採納何武的建議,將御史大未改為大司空,又把大司馬、大司空的律祿提高到與丞根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壽二年(前1)改丞相名為大司徒,和今文經所說的三公名稱完全一致。又將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師、太保置於三公之上,頭銜高而無實權。
西漢未雖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馬權力最大。新時,沿襲了西漢三公制。
東漢初仍設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為千石之長史一人,又各置掾屬數十人。
以太尉為例,下有分管諸事的西曹、東曹、戶曹、奏曹、辭曹、賊曹、金曹、倉曹等曹。三公府當時簡稱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漢光武帝劉秀推行更極端的帝王集權,不使權歸大臣,名義上仍設名位顯貴的三公官,但實權漸歸尚書檯。和帝、安帝開始,外戚、宦官更更迭專權。大將軍開府置官屬,位在三公上。
三公不僅受制於尚書,而目還要俯首聽命於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們的黨羽和親信。按照經學家的說法,丞相輔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如果出現各種滅異,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責。東漢時,皇帝犯罪責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災,三公常被策免。
三公有名無實,「備員而己」。
東漢末年董卓為相國,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終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買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
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宋代以後,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並漸次演化成加官、贈官。明、清同。
九卿 秦漢時掌管政務、魏晉以後逐漸不具實權的朝廷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漢時九卿是列卿或眾卿之意。先秦文獻中有三公九卿之說,但秦並沒有這種制度,西漢初也不見九卿名稱。
僅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附會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時,九卿稱謂出現於詔書中。但《漢書》中所見的卿,有太常、光祿勳、太僕、廷尉、大行、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衛尉、執金吾、右內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幾種官。
將九卿定為九種官職,則始於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為卿。即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樂、共工、予虞為九卿,分屬於三公。
東漢和新一樣,****中設有九卿的官職。《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九卿固定為九官後,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被排斥在九卿之外。
東漢末到三國,有人就試圖為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辯護。劉熙《釋名》否認漢有九卿之說,認為所置是十二卿;韋昭《辯釋名》則認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謂外卿。
魏晉以後九卿多同東漢之制,僅廷尉有時改稱大理;北魏改少府為太府。故隋唐九卿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己無行政之權。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並。
明、清遂改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虛銜或加官、贈官。
三公九卿制度開始實施朝代跟取消的朝代?三公九卿分別又指什麼
三公九卿的 官制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議所制,以皇帝為尊,下有三公,分別為太尉,管理軍事 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理國家監察事務。九卿對丞相負責,按其職能,行使權利。九卿其實並不止此數,但按韋昭所說的 漢正卿九 用秦時的官名分別為 奉常,掌管宗廟祭祀,和國家之禮...
請幫我歸納一下三公九卿的三公,三省六部的三省,三權分立的三權的相同和不同點
都有權bai 力的相互制約與互du補,可以增加能動性zhi,決策的dao科學性。不同的是,三公和內三省最終的容決定在皇帝老大手裡,也就是所謂的 沒有民主決策,頭上還有個老大。你決策定的再好,皇帝不肯也沒用。但三權是民主共和制度,是真正的相互制約。沒有什麼可以駕臨三權之上。能做到真正的民主決策,有利於...
郡縣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有哪些歷史進步性
積極作用1 分工明確,行政效率高。2 丞相位高權重,限制皇權 3 新的較完備的官僚制度。特點 與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作用 郡的長官稱 守 縣的長官稱 令 均由國君任免。郡縣制使各諸侯國形成了 郡 鄉一套比較系統的行政機構,對地主階級實行集權統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戰國時期,郡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