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盡頭到底是什麼

2021-03-07 12:27:59 字數 4945 閱讀 8362

1樓:古天月華

宇宙的盡頭到底是什麼?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很多。人類總喜歡猜測未知的彼端是什麼樣子的。

數百年前,當希臘時代的智慧淪喪、航海技術不發達的時候,中世紀的水手以為地球是平的,一但船開到世界的邊緣,就會落下一個巨大的瀑布,而這個瀑布就是宇宙的盡頭。後來,我們瞭解到了地球其實是圓的,而且只是眾多圍繞著太陽運轉的行星之一。太陽,又是銀河系數以千億計的星球之一而已,所以我們又以為銀河系才是宇宙的盡頭。

1920 年代初埃德溫.哈伯(哈伯太空望遠鏡以他的名字命名)通過觀測「造父變星(cephid variables)」,確認了在銀河系的範圍外,還有更多的星系,許多遠到不可想象。根據目前的觀測,宇宙的直徑至少有 930億光年之遙,但其實說直徑是一個在概念上錯誤的**,因為這樣好像我們在一個巨大的球裡,而球的直徑有 930 億光年,只要有耐心走到球的邊緣,就能「出去」一樣。事實上,我們更像在一個大球*的表面上,就像在地球的表面一樣,不管往哪個方向走,也永遠無法離開地球表面,走入太空。

* 為了和地球的形象做對比並方便解釋,所以這裡說是球型的。實際上宇宙可能是球型的、馬鞍型的、平面的、環型的、咖啡杯型的…沒人知道

但這並不能阻止我們想象宇宙之外是什麼,就像數百年前的水手們既使不能飛上太空,仍然會對宇宙裡有什麼做各式各樣的想象一樣。

最主要的問題是,到底在宇宙之外有沒有東西?受限於物理,我們連自已這個宇宙都有些地方永遠看不到(因為它們的距離大於宇宙年齡那麼多光年),更徨論觀察別的宇宙。我們只能從宇宙誕生時的狀況和條件,去推測是否有一個在我們宇宙之外的存在「產生」了我們這個宇宙,或甚至產生別的宇宙。

目前用來宇宙誕生的最熱門理論是大霹靂理論,也就是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極大,溫度極高,體積極小的「奇點」演變、膨脹而來。但要解釋這個奇點從何而來,問題就大了,因為所有我們已知的物理原理,都是在宇宙誕生的那一瞬間隨之產生,自然不能套用在誕生的那一瞬間之前。解釋奇點從何而來最熱門的理論,是「泡泡宇宙理論」,或稱混沌膨脹理論。

大概的形象是在廣大的空間中有一池水,水面不斷地在翻滾,偶爾當有一粒水珠彈離水面時,水珠就會開始像一個泡泡一樣膨脹起來,一個新宇宙就產生。照這樣的理論,應該還有很多別的泡泡飄在我們的宇宙附近,說不一定每一個都有不同的次元數和物理原理呢!

另一個看法是宇宙可能是一個套著一個的。…

2樓:浙江衛視

宇宙究竟有多大?

這個問題有兩層含義,一是宇宙的範圍有多大,二是宇宙的年齡有多大。這個問題所談論的是可見的宇宙,也就是以我們所在的地球為一個球體,其半徑是自大**以來,即宇宙作為一個點誕生,開始向外迅速膨脹以來光所通過的空間。從整體上看,宇宙很可能比這個可見的宇宙大得多。

就測定所能提供的東西來說,天文學家們顯然並不知道,至少不是確切地知道大**是何時發生的。他們只是非常籠統地說,大**可能發生在100億年前,也可能發生在200億年前,或者是發生在100億年前到200億年前之間的某個時刻。

對我們常人來說,浩瀚無垠的宇宙幾乎是不可度量的。而對天文學家來說,精確地測繪宇宙天體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天文學採用的計量單位是「光年」,即光在一年裡所走的距離。

光的前進速度約為每秒30萬公里,一光年大約是 9.7萬億公里。銀河系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

而在銀河系之外還有別的星系,距離我們有數十億光年。最新發現的類星體位於我們目前所能觀測到的宇宙邊緣,與地球相隔約100億~200億光年,是迄今所知的最遙遠的天體。

如此遙遠的距離簡直令人難以想象。要測量太陽系的其他行星或附近的恆星的距離,可以採用由古希臘人發明的視差計演算法。所謂視差,是指從兩個觀察位置觀察同一物體時兩道視線所形成的夾角。

在天文學中,測定視差的方法就是把兩個觀測點與被觀測的天體構成一個三角形,已知兩個觀測點連線(即基線)的長度,再從這兩個觀測點測出天體的方位(即三角形的頂角),就能求出天體與地球的距離。基線越長,求得的結果就越精確。通常,在測量離地球較近的天體如月亮的距離時,可以用地球的半徑作基線,所測定的視差則稱為「週日視差」。

如果要測定太陽系以外天體的距離,一般都以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為基線,所測定的視差稱為「周年視差」。用這種視差法測量相距8.6光年以內的天體非常準確,測量遠至1000光年的天體也能做到大體準確。

另一種測量恆星距離的方法是亮度測定法。一顆恆星可能因體積大、運動活躍或距離地球較近而顯得很光亮。只要分清星球的實際亮度和視覺亮度,就能從光亮度上準確測出恆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

本世紀初,天文學家按波長區分星球光亮,製成了光譜。他們發現,不同的恆星有不同的光譜特性。用分光鏡研究恆星的光譜,就能判斷該星的冷熱程度。

這有助於天文學家辨別貌似暗淡的小星是否遙遠的活躍的巨星。只要把一顆星的光與另一顆已知距離、活躍程度相似的星進行比較,就能測量出這顆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

80多年前,大多數天文學家都認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銀河系之外什麼也沒有。可是,當精確度更高的天文望遠鏡誕生以後,這種看法便被證明是錯誤的。過去觀測到的那些暗淡模糊的斑點,其實是其他的星系,有的與銀河系不相上下,有的則更龐大。

20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威爾遜山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反射式望遠鏡研究銀河系外星系,他分析了這些星系的光譜,發現各種譜線的波長都移向紅色一端。這種現象叫做紅移,說明那些星系正在向遠處飛離。波長的改變是多普勒效應的作用,與疾駛而去的汽車喇叭聲調的變化同樣道理。

由於宇宙在不斷膨脹,星系距我們越遠,紅移就越大。換而言之,越遠的星系,其飛離我們的速度也越快。哈勃據此提出了「哈勃定律」,確定了計算行星執行速度的天文學計量單位——「哈勃常數」。

但是,用哈勃常數作為測量尺度存在一個問題,即無人知道它有多長。

關於宇宙膨脹的速率,天文學家們的看法並不一致。最保守的估計是,距離增加百萬光年,則速度每秒鐘約增加16公里,即一個距我們5億光年的星系將以每秒約8047公里的速度遠離地球。有些天文學家估計的速率比這個數字還要大一倍。

按照第一種估計,宇宙中最遙遠的天體距離地球約有100億光年。而按第二種速率計算,則宇宙邊緣距離地球達200億光年之遙。

「哈勃常數」只能在太陽系以外的太空裡測定。在那裡,膨脹速度非常大,任何區域性影響都變得微不足道。

如果天文學家能夠找到一支「標準蠟燭」,即某個類星體,其亮度穩定,非常明亮,橫跨半個宇宙都可以看到,那麼這個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但是迄今為止,大家公認可通用於整個宇宙的「標準蠟燭」尚未找到。因此,天文學家運用這一基本方法時往往採取一種分步方式,這就是設立一系列「標準蠟燭」,每一步只起測,定下一步的作用。

近年來,3種不同的「標準蠟燭」,即近紅外線觀測造父變星、行星狀星雲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約翰·托裡的成片星系,都使人趨向於認為宇宙很年輕,有110億~120億年。

但是,還不能說這便是標準答案,至少有另外3個天文學家小組得出了不同的結果。其中的一個小組是以哈佛大學天文學系主任羅伯特·柯什納為首,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宇宙並不是那麼年輕,可能有150億年。

而傑奎琳·休特和她的學生們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埃德·特納則測定宇宙有240億年。

總而言之,時至今日,宇宙有多大這個問題還遠遠未能解決。

3樓:宇宙幽蘭

我認為,宇宙無邊無際,哪有什麼盡頭呢?

4樓:佛子

宇宙無盡頭,盡虛空滿是能量。

5樓:shi心一

宇宙的盡頭是非宇宙。遺憾的是非宇宙這種東東,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如果真對此問題感信趣的話,請實踐佛陀教育。

6樓:汝嫣絮兒

宇宙沒有盡頭!!!就算有盡頭,現在科技還沒有那麼的發達,也不知道。。。

7樓:宋

蟲洞,通向各個地方,可能通向第二平行宇宙

8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科學家能觀測134億光年的宇宙空間,他們提出三大猜想,第一多維宇宙,霍金認為,在我們的宇宙外存在著無數的宇宙;第二虛無空間,宇宙以超越光的速度在膨脹,人類無法觸及;第三生命體空間,我們可能是內部的血液經絡。關注我,下期帶你繼續探索世界

9樓:樹清稱思楠

宇宙無盡頭

宇宙每時每刻都在膨脹

10樓:樹英潭恨蕊

我們的先輩們曾認為宇宙是範圍並不很大的球狀天體,其中包含著地球以及其他一些形體較小的發光體。直至公元1700

年以前,這種理論在天文學界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即使在哥白尼發現地球並非宇宙的中心之後,人們仍持同樣的觀點,只是把「宇宙主宰」這一光環又贈給了太陽而已,而宇宙的基本定義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變。天空仍舊是天上的「球」,裡面有許多星星,不過,它包括的主體是太陽,相比之下,地球要遜色得多。

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

哥白尼的「日心說」體系

開普勒的橢圓型軌道的思想廢除了星體是「透明的球體」這一謬論,但是卻仍然保留了星體是「最外層天體球」這一說法。感謝卡西尼的研究成果,他揭開了太陽系的真實面目,從而證明了太陽系比人們想象的要大得多,而這也只是將人們腦海中宇宙的邊界擴大了而已。

直至哈雷於1718

年發現了恆星也是運動著的球體這一事實後,天文學家們才開始重新認真地認識宇宙。當然,即使所有星體都在移動,宇宙仍有可能是有限的,而所有的星體也都有可能在進行著極其緩慢的移動。但是為什麼有的星體的運動速度之快足以被人們觀察到,而正是這些星體才能發出比較明亮的光線呢?

關於這一問題,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即某個星體由於具有較大的形體,從而能放射出比較明亮的光線,同時由於其體積較大,造成宇宙對它的束縛產生了困難,從而導致了它的移動。當然,這只是一種特定的假設,但這種全新的設想對於解開有關謎團是具有創造性意義的——即使其很難在實驗室條件下得到驗證,或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另一方面,有些星球與地球間的距離有可能相對來說比較近,因此看上去就可能顯得比較亮一些。再者,如果所有星球移動的速度是相同的,那麼距地球越近,往往就顯得運動得更快一些。這一點與實驗室條件下的實驗結果是相符的。

這一現象是以解釋運動越快的星體其亮度越高的原因。那相對比較昏暗的星球其實也處於運動狀態,但由於它與地球間距離實在太遙遠了,因此即使經過幾個世紀的觀測也無法察覺到它的位置的變化,但這一變化卻有可能在數千年的過程中被觀測到,這的確需要人們一代一代不懈的努力。

如果各個星體與太陽系間的距離各不相同,那麼宇宙就應該是無限的,而眾多的星球則會像蜂群一樣遍佈於宇宙的各個角落。直至1718

年,人們才意識到這一點而摒棄了宇宙有限論,從此,一幅廣闊無垠而壯麗非常的宇宙畫卷終於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宇宙的盡頭是什麼,宇宙到底有沒有盡頭?有哪些情況可能會出現?

宇宙很可能沒有盡頭。不是說宇宙無限大,沒有邊際,而是我們無法走出宇宙。根據宇宙大 理論,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7 138億年前的一次大 從那時起,宇宙就一直在膨脹,時至今日,宇宙半徑可能已達470億光年了。但這並不是說,如果我們在宇宙中向一個方向一直走470億光年更遠,我們就可以離開宇宙。根據對宇宙時...

宇宙到底有沒有盡頭,宇宙到底到底有沒有盡頭?

有的,根據霍金和彭羅斯等 最聰明的大腦 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所證明,宇宙肯定有盡頭的。只是有一個曲率取正 取負還是取0的問題。取正,則宇宙為閉合型的 像一個球 取0,則是一個平面 取負,則為一個有褶皺的平面,即所謂開放型宇宙。現在科學界普遍認為曲率為負。1929年,美國的哈佛爾發現了一個奇異的現象 ...

宇宙到底有沒有盡頭,宇宙到底有沒有盡頭

根據stephen william hawking 宇宙的起源 然而在十九世紀,證據開始逐漸積累起來,它表明地球戲及宇宙拭其他部分事實上是隨時間而變化的。地學家們意識到岩石以及其中的化石的形成需要花費幾億甚至幾十億年的時間。這比創生論者計算的地球年齡長得太多了。由德國物理學家路德維希 破爾茲曼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