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書法《祭侄文稿》鑑賞

2021-03-07 18:24:06 字數 4501 閱讀 1062

1樓:9點說史

鑑賞:《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此 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 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

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

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洩。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 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

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 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 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

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 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

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此 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

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 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擴充套件資料

後世影響

書法之創作,直抒胸臆是第一難事。《祭侄文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是經過長期探索而在這非常的一瞬間產生創變突破的例項。

其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均開歷史之先河,是書法創作述心表情的典型,體現出藝術家無與倫比的魄力和胸懷,也對後世書法創作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另外,此稿的書法風格亦影響了日本平安時期的書法。例如日本的空海和尚,他於德宗二十年(804年)來唐取經,學習王羲之、顏真卿的書法,他後來的成名書法作品《灌頂歷名》草稿,即有明顯的顏真卿《祭侄文稿》筆意。

2樓:匿名使用者

《祭侄季明文稿》(又稱《祭侄文稿》),書者顏真卿,中國書法史上最著名的 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號稱「天下第二行書」(另二件為王羲之書蘭亭集序和 蘇軾書寒食帖)。

顏真卿《祭侄文稿》區域性

在中國書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 最為遒勁,且和潤。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風」,也唯此作品能當之。 元代鮮于樞評此作為天下第二行書。

「天下第一行書」已被王羲之《蘭亭 序》率先佔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實,《祭侄稿》當為天下第 一行書。《祭侄稿》是無法之法,直抒胸臆,無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範, 而《蘭亭序》雖也無上高美,但畢竟是人工美多於天然美。

3樓:書道千秋

這是我在網上收藏的資料,供你參考,相信會對你有幫助!

顏真卿及其《祭侄文稿》

施政在中國書法史上構築著兩座摩天大廈,那就是晉代的王羲之和唐代的顏真卿。他們在書法藝術領域上取得的成就與貢獻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可謂昂首雲外,目空千古。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世稱顏平原,顏魯公等,出生於陝西省長安縣敦化村(西安市郊)一個世家望族。北齊顏師古的七世孫。他為官忠介耿直,剛正不阿,一生為國家的統

一、安定而不懈地與權奸楊國忠,盧杞等人針鋒相對,在「安史之亂」中與安祿山,李希烈等叛亂分子進行頑強不屈地鬥爭,最終以身殉國。其政治,書名「照若明」(歐陽修語),歷代傳頌,仰之彌高。

顏真卿小時學書很勤奮、「幼時貧、乏紙筆,以黃土埽牆習書」《書林紀事》,師法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張旭等人,尤得力於壯朝碑刻,一掃初唐惟晉人書馬首是瞻的習氣,開創並形成自己獨有的風貌—博大精深、奇偉秀拔、雍容大度而不失閒雅清趣。後人評之為有盛唐氣象。蘇東坡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杜子美,文至韓退之,書至顏魯公,畫至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

傳世的顏真卿作品中,楷書佔了一大半,概因唐**碑甚多(楷體),翰札(行草)不易儲存。後人所稱「顏筋柳骨」指的就是顏真卿之楷書特色也。其楷書代表作有端莊嚴謹的《多寶塔》,字間櫛比而不失清遠的《東方朔畫贊》,有凝重方正,多期滿格的「麻姑仙壇記》,筋力豐滿,剛勁圓潤的《顏勤禮碑》,行書作品有《劉中使貼》、《文殊貼》、《江淮貼》、《魯公三稿》等最為著名,其中三稿之一的《祭侄稿》被後人尊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稿》全稱為《祭侄季明文稿》(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是顏真卿為悼念從史顏杲卿的幼子季明的祭文草稿。「安史之亂」時,在常山郡的杲卿父子與在平原郡的真卿同舉義旗,並肩作戰,不幸常山城破,父子皆取義成仁。當士兵將季明頭骨(僅存)從常山帶回時,顏真卿懷著懷其悲痛的心情,寫下了此篇文稿。

文中寫道:「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守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真可謂哀思鬱勃,痛心疾首。對叛軍的仇恨,對侄兒的讚美與懷念全付諸筆端,任筆為體,全以神行。

文中多處塗改增刪,不但沒有削弱作品的整體氣息,相反地這些黑團墨塊與字裡行間的一些空白形成了鮮明的黑白對比,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加之書寫速度急緩變化,有時因不及蘸墨而仍揮寫不止,形成了墨色由濃溼到枯淡的變化,更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而這些全出乎天然。料想魯公當時作書,斷然不會以之為藝術佳構而作。

然顏真卿深厚的書法功力,在這看似粗頭亂服,不衫不履,塗改增刪中表現無遺!宋陣深評之「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誠乃是無意於佳乃佳爾!

《祭侄文稿》全文不足二百三十個字,然卻字字珠鹼,章法渾然天成。較之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毫不遜色,可謂各有千秋。兩者都是即席而作,但心境卻有天壤之別。

然在藝術造諧上都達到了極致。觀乎《祭侄稿》,滿紙雲煙,筆觸厚實,凝重,頓挫鬱勃,絕然沒有《蘭亭序》的灑脫飄逸的用筆、妍美流便的結體。可以想見當時真卿憤筆疾書,血淚交迸,情不能自禁的神情,滿腔的忠義與悲憤化作筆下或粗或細或濃或淡的縷縷線條,這線條猶如一個個攝人心魂的音符,匯合成章,猶如一曲洪亮高亢的悲愴交響樂!

宋人陳鐸曾詳細地分析《祭侄稿》書寫過程,認為:「文稿前十二行『甚遒婉』從『自爾』後六行,『殊鬱怒,真屋漏痕跡(筆法用語)矣!』自『移牧』至『尚饗』末五行,沉痛切骨,與禊敘《蘭亭》哀樂雖異,其致一也」!

真可謂入『木三分,非深諳筆法,墨道者不能言此也!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顏真卿50歲時書。計25行,共230字。

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訊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

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里。

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

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洩。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

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

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彷彿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

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彷彿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

三、渴澀生動的墨法。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

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

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

」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對祭妹文的賞析

情真意切,兄妹情深 筆名 寒山 袁枚 1716 1797 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錢塘人。他是 性靈說 的倡導者,主張為文要有 真情 其文別具特色,是描寫景物,敘事記人的散文高手。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內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為後人傳誦的不多。但袁枚的 祭妹文 卻不拘格式,寫得情真意切,生動...

求天主教彌撒輔祭的提爐輔祭詳解,並說明甩的次數以及該什麼時候甩,本人主副手都是學一次就會

1.隆重進堂遊行的秩序是 吊爐及香船 十字架 手持福音書的執事 旁邊有兩位手持蠟燭的輔祭 其他輔祭 負責其他職務人員 共祭神父及主禮神父。當到達祭臺時,除了手持十字架的輔祭外,其它輔祭員兩位兩位地向祭臺致敬 單膝下跪或鞠躬 後各走向各自的位置。主禮口親祭臺後,吊爐和香船輔祭上前,讓主禮添香,後交給主...

丁炳文的書法有沒有收藏價值,柳國慶的書法有收藏價值嗎?

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作為收藏品,它自有物質 精神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它是承載歷史 文化 藝術資訊的商品,其價值具有不穩定性,隨著時代風尚 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而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以書畫為例,齊白石的同一幅畫,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現在,可達到30萬元。至於古代的書畫,經年累月,其漲幅就更大了。...